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肌肉电刺激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力量训练方法,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电刺激技术在国内也引起有关专家和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实验证明,肌肉电刺激对力量素质相关密切的某些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能有效地增强肌力并有良好训练效果,但应和其他力量练习相结合,使肌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神经肌肉电刺激摹拟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电刺激作用于神经肌肉组织的生理机制和电刺激技术系统与电刺激摹拟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生物力学关系的基本认识和实验研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神经肌肉电刺激摹拟肌肉力量训练的效果显著优于肌肉直接电刺激;(2)神经肌肉电刺激摹拟肌肉力量训练使肌肉收缩的速度力量、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均有显著的增长;(3)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注重提高肌肉功能群的力量素质时,能较好地满足肌群协调能力的发展;(4)电刺激能以较低的体能消耗实现局部肌群的摹拟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是现代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教练员对电刺激及在肌肉力量训练中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综述:1.电刺激训练肌肉力量的效果;2.电刺激提高肌肉力量的机制;3.电刺激训练方案;4.未来的研究。本文旨在为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人士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局部定位问题、刺激效果的生物力学评价问题和建立电子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系统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物控制论原理出发分析了医用和运动训练专用电刺激仪的共性与个性特点,讨论了运动训练用电刺激仪的设计所应遵循的原则,并详尽介绍了脉冲刺激仪的主要技术关键。此外,对当前国内外各种用于运动训练的电刺激仪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也作了扼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国外对EMSF(肌肉功能电刺激)的研究应用及“力王”多年来的国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拓展我国力量训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运动训练究其生物控制论实质是在一个瞬间或一段时间内局部地或全部地截断人体运动行为控制网络系统的反馈通道,然后,在发挥出超常运动行为能力的新条件下重新接续或重新建立反馈控制通道的过程。训练是一个多次重复的过程,这就给了人体系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其自繁殖、自组织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把基础运动能力全面地提高一个等级,即建立新的体内环境稳态,使新的反馈控制链被接续起来以后再度保持适当的信息转移函数,从而保证新的动作稳定性。从理论分析出发,我们应用对于神经-肌肉反射环施行直接电刺激的技术方法在具有一定业余运动训练史的体育系学生中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关于电刺激物插入人体运动行为控制链的方式、路径以及电刺激物本身的波形、强度、频率、调制方式等方面特点的认识和关于电刺激所引起的阶跃响应与后效的观察结果,并对浙江省若干运动队专业队员进行电刺激辅助运动训练的实验验证,从而确认上述实验结果,以便在此基础上应用经过改造的电子生物反馈方法最终建立运动训练的外部电干预系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我院研制的“T90-1型电脑电刺激肌肉力量训练仪”先后在国家举重队、女子竞走队、田径队及第四军医大学等进行了应用观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大强度运动过程中的肌肉疼痛,以及拉伤后的硬结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电刺激方法对肌肉力量、柔韧性及综合效果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电刺激方法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电刺激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对柔韧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电刺激在发展肌肉力量及电刺激对柔韧性的影响和柔韧性的训练方法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人体运动行为的稳定性来源于反馈控制,是以抑制运动能力为代价的。运动训练的实质就是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局部地或全部地截断人体运动行为控制系统中的反馈网络,然后在发挥出超常运动能力的新条件下重新接续新的反馈网络,并利用人体內在的自组织和自繁殖过程在保持适当的反馈信息转移函数前提下完成人体形态和机能的重建,以保证新的行为稳定结构。对肌肉或终止于肌肉的运动神经施以直接电刺激所引起的阶跃响应及其后效可用以摹拟和替代运动训练的部分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刺激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实验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原理与方法,旨在研究电刺激发展肌肉力量的物理基础。研制的NMES-168型力量训练仪在结构和功能上更适合运动训练,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田野  戴维  聂金雷 《体育科学》2003,23(2):124-129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对离心运动后延迟性肌肉酸痛,主观体力感觉及肌肉力量恢复的影响。方法:24名男性大学生分别完成10组负荷,每组负荷由15个蛙跳(最大用力)和30外负重跳(10kg)组成。运动后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电刺激治疗。运动前及运动后分别测定肌肉酸痛程度、主观体力感觉及肌肉等动力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运动后24h,48h及72h肌肉酸痛程度明显降低,但各组间肌肉力量及主观体力感觉无显著差异。结论:经皮电刺激对肌肉酸痛的消除有积极作用,而对肌肉功能及主观体力感觉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笔者采用电刺激训练法 ,旨在观察停训对肌肉力量的影响 ,进一步探索肌力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 ,停训可使训练的股前肌群所增加的肌肉力量保持 2周 ,而交叉迁移所增加的股后肌群的肌肉力量却难以得到保持。  相似文献   

14.
电刺激方法对肌肉力量与柔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刺激训练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众多资料表明 ,电刺激可有效的发展肌肉力量。本研究旨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 ,观察其柔韧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电刺激训练可显著地提高原动肌肌群和对抗肌肌群肌肉的力量 ,亦可有效的提高肌肉的柔韧性 ,保证肌肉力量与柔韧性同步协调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目前国外肌肉力量训练引起肌肉损伤与酸痛的机制,骨骼肌力量电刺激训练法的最新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综述,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赛艇运动训练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对浙江女子赛艇队的6名队员进行了为期6周的实验研究,其中3人以治疗腰肌劳损为主要目的,另3人以发展背阔肌力量为目的。经与同期进行正常训练不接受电刺激的对照组8人比较,发现实验组的力量训练效果皆优于对照组,且腰肌劳损组的平均最大卧拉力增长大于背阔肌组。  相似文献   

17.
神经肌肉电刺激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名非专业运动员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试验,刺激电流波形为受3Hz调制的800Hz矩形正脉冲,分别采取肌肉刺激法(双极法)和神经刺激法(单极法),目的在于初步弄清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技术步骤、刺激方式、刺激效果与受试者对不同方式电刺激的适应性。二周半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者肌力和肌肉生理横断面较试验前均有一定程发的增大,主观感觉良好,与运动训练相比,身体能量消耗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疼痛,运动疗法以及肌肉电刺激已被证明可以改善PFPS人群的疼痛及功能,但关于其是否能够改善下肢异常的生物力学特征仍存在争议。因此,研究旨在探讨6周的肌肉电刺激结合肌力训练以及单纯肌力训练对PFPS人群单腿下蹲动作生物力学和肌肉激活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46名PFPS受试者,随机分为肌肉电刺激训练(electric muscle stimulation,EMS)组和单纯肌力训练(muscle strength training,MST)组。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膝前痛量表(anterior knee pain scale, AKP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测力台以及表面肌电测试仪采集受试者干预前后单腿下蹲时的运动学、动力学以及表面肌电数据。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确定组别与时间对单腿下蹲时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6周干预训练后,两组单腿下蹲时的VAS评分、髋关节最大内旋角、髋关节最大外展力矩、膝关节最大外展角、膝关节三维...  相似文献   

19.
国外的训练实践证明,电刺激技术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有效训练手段和方法。然而,国内一直没有竞技体育所需的电刺激训练仪器。研制我国自己的运动电刺激训练仪,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力量训练和肌肉恢复提供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该仪器经国家举重队、国家田径队等全国8省20多个单位的使用证明,它适用于运动训练、康复医学、软组织损伤、体育健美等领域。该仪器刺激波形、频率、刺激时间、间歇时间随意可调,可单、双路操作,有灯光、数字显示和安全保险装置。  相似文献   

20.
国外的训练实践证明,电刺激技术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有效训练手段和方法。然而,国内一直没有竞技体育所需的电刺激训练仪器。研制我国自己的运动电刺激训练仪,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力量训练和肌肉恢复提供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该仪器经国家举重队、国家田径队等全国8省20多个单位的使用证明,它适用于运动训练、康复医学、软组织损伤、体育健美等领域。该仪器刺激波形、频率、刺激时间、间歇时间随意可调,可单、双路操作,有灯光、数字显示和安全保险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