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水 《高中生》2012,(21):59
龙,是中国人心目中特有的一种神物。无论身处何方,一句"龙的传人",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生自豪;一句"龙的子孙",会让所有的中国人倍感亲切……在中国龙文化中,龙不仅被视为一种通天的神兽,而且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在古人看来,龙既然能沟通天地,当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给人庇佑。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龙当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统治者甚至还把龙的出现当做国泰民安的象征。世界上虽然并没有龙这种生物,然而有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龙”的形象在中国和西方各不相同。为了让西方人了解“龙”的中国意思,使中国古老璀璨的文明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播到世界,故而结合中国英语重新诠释“龙”的英文译法。从另一角度说明中国英语的重要性及编纂相关词典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从古到今,龙都是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中外普遍认同,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平添几分自豪感。然而,“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最近,有专家认为“龙”的形象容易让一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产生误解,因而不利于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推广,甚至还会招致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歪曲。由此,专家建议有关部门重新塑造我国的形象标志,这就是说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消息一出,马上引来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人们心中的图腾可能要改了,你能接受吗?我来到广州某高校一所附属中学,听到一些同学和家长就此发表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人文视野     
辽河流域被确认为“龙文化”的摇篮“二月二,龙抬头。”这是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谚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被称为“龙的传人”,但对“龙”的起源一直说法不一。最近,中国考古学家根据最新考古发现研究确认,龙最早起源于辽河流域。中国发现较早的龙纹是雕刻在商代青铜器上的,但那并不是时代最早的“龙”。早期的“中国龙”形象真正被发现是在辽河流域。2003年午底,考古学家在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1件玉龙。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苏秉琦教授等人鉴定,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红山文化  相似文献   

5.
孙耿 《学习之友》2008,(8):24-24
关于中国人如何看待日本的问题上,有两句话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句是白岩松说的,“我们对日本缺乏超越情绪的勇气”;另一句大概是某报一篇文章的标题,叫做“简单的仇恨让我们忽略了日本的‘可怕'”。  相似文献   

6.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最近我在讲课或者作报告的时候,经常会提出一个问题:这30年里,你们最熟悉或者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结果我发现,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了这一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这句话对中国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在这句话的鼓舞下,很多中国人作为“一部分人”也确实“先富起来”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不过,“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表现,却不让人满意。相当数量的“先富起来”的人,并非“仓廪实而知礼节”,竟然是“饱暖思淫欲”,包二奶、超生、赌博、联手黑社会。  相似文献   

7.
背景:时下坊间关于中国的“龙”的议论可说是纷纷嚷嚷,不亦乐乎。新年将至,各种图腾更是比目皆是,尽管多数人认为中国龙不应从中国文化中让位给中国狼,或者中国熊猫,但外国人对“龙”的印象不好也是不争的事实。一般人都知道,中文“龙”翻成英语,多少年来都是叫“dragon”,而dragon在西方人概念里却是一种凶猛、狰狞的神话动物。当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时,在西方人眼里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形象。如何解决这个认识差距,让我们听听翻译教学富有丰富经验的范守义老师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国人过去在把“中国龙”翻译成外文(英文)时,图一时方便,套用了一种西方邪恶怪兽的名称“Dragon”;与此同时,在把西方的Dragon翻译成中文时未加权衡利弊就使用了“龙”字;上述错误的翻译使中国龙在世界文化领域吃了大亏,稀里糊涂的给原本以吉祥、奋进为主体形象的中国龙,泼了一盆脏水、臭水。此外,生活在2亿年前至65007)-年前的热血爬行动物,被翻译成为“恐龙”,它们与中国人所说的“龙”完全是两回事,这样的翻译用词也是不妥当的,很容易产生误解,也有必要予以更正。有鉴于此,现在是该给中国龙正名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9.
龙是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动物,在中国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权威的象征。龙能上天入海,能驰骋于天上,给百姓带来安康祥和。在古代,只有帝王才能穿着有龙的图案的衣服,一般百姓是不能穿的。在西方,龙北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如黑暗邪恶,它经常出没在人类的村庄,烧毁房屋,吃掉人类。所以才会有很多的屠龙勇士的出现,而杀死龙的人本身是正义的化身。可见,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虽然都被称为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含义却是完全不同,完全就是两种动物。我们不能简单的把龙视作西方的龙。英语dragon不能等同于中国龙。所以应该把中国龙翻译为"China long",完全区别于英语,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到中国龙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接龙习作     
为了引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最近我尝试了一种新的习作教学模式———“接龙习作”。方法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开头一句,接着,请一位同学写第二句,再请另一位同学写第三句……一个个连下去,直到连成一篇短文。这种单线接龙习作,我把它称作“一条龙习作”。当然也可以两条龙、多条龙作文。这就是几个学生一齐上来以同一句话作为习作的开头,几条线同时接龙,最后形成不同内容的习作。在一次习作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下第一句:“早晨,卖小笼包的摊头旁围满了人。”学生们一个一个挨着次序地上来,一句一句往下接。最后让大家交流、评价,把不…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中国人非常崇拜龙,并自称“龙的传人”。其实,龙并不存在,它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一种崇拜物。既然传说中的龙并不存在,那么真实存在过的恐龙肯定就和龙挨不上边了。对大量的化石研究表明,恐龙各有各的形象,与传说中的龙完全不一样。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把恐龙与龙联系起来呢?问题就出在恐龙的“龙”字上。其实,恐龙只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  相似文献   

13.
《触龙说赵太后》(初中语文第五册)一文中,触龙提出了四个“愿”:“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故愿望见太后”、“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乍看起来,这四个“愿”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把上面四句话分别译作“左师触龙说希望拜见太后”、“所以想来看望你”、“希望你让他补进王宫卫士的行列当一名侍卫”、“希望在我还没有死之前,把他托付给你”。除第二句把“愿”译作“想”而外,其他三句都译成了“希  相似文献   

14.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由于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在内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直接采用西方文化中“dragon”一词来表达我们中国文化中的“龙”会在西方人中产生误解。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首先比较了这两个概念的在内涵上的差异.然后分析了很多学者和网友提出的用“loong”这一词来表达中国文化中的“龙”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最后指出该词要真正成为“龙”的英文对等词不仅需要学者和网友的呼吁.更需要我们的相关政府机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任俊琴 《中学历史教学》2010,(7):F0004-F0004
中国的象征物是龙,传统文化中的龙,代表着尊贵与吉祥,但西方人在不同时期,对龙却有着不同的解读。图一描述的是100多年前“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漫画。图中的巨龙匍匐在地,象征着被八国联军打败的晚清政府。图中的各色人等,都手拿武器,斩龙头,割龙爪,剥龙鳞,剁龙尾,争先恐后,唯恐自己下手晚了分不到一杯“龙羹”。  相似文献   

16.
龙图腾     
欧阳凌萱  速速 《初中生》2008,(7):122-12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了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龙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一直以来,无数的血脉融合成龙的图腾,缔造了传承亿万年的华夏文明谱系。让我们追寻龙的踪迹,进入龙的世界和远古的历史,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中范增语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教材注为“这是一种迷信”,说是“真龙天子”所在的地方,天空中有—种异样的云气,会望气的人能够看出来。但究竟“天子之气”是怎样的云气?教材注释并未说清,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将此句译为:“我叫人观察过他的气象,都象龙腾虎跃,显得五色缤乱,这是真命天子的气象。”亦有人译“皆为龙虎”为“都是龙和虎的形状”。案:此句中的“龙虎”应是偏义复词,偏义在“龙”。权代人迷信观点认为龙是称帝之象。《史记·集解》引苏林曰:“龙,人君象。”又引应劭曰:“龙,君之象。”而  相似文献   

18.
后来呢     
《红领巾》2008,(7):42-43
当合上书,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几个人会问一句“后来呢”?对那些让我们揪心,感动的人,我们一定要问:“后来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春眠不觉晓”。其意是指每到春天,人常感到困倦、疲乏,一觉睡去不易醒来,即所谓的“春困”。春天原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季节,人为什么反而会困倦思睡呢?  相似文献   

20.
一句话可以让你笑起来,一句话也可以让你跳起来。一句含义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出现得是时候、是地方,就会像一次“爆炸”,震撼人的心灵。在我短短3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就有这样一句话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