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教结合是世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运动员文化水平、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受制度间的不配套、制度缺陷、路径依赖、制度执行失范等因素的制约,体教结合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越性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政府需要及时作出必要的制度优化,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消除这些障碍,明晰各级各部门的权责划分,建立符合体教结合人才培养管理需要的新制度框架和有效的管理及监督体系,以确保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如何发挥体育、教育两大国家人才培养系统的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体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新体制,是竞教结合的核心问题。文章就两者的结合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讨论、以寻求解决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省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的领导、运动员、教练员为研究对象,对浙江省高校"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缺少高水平教练员、"教体结合"不力、生源不足、"学训矛盾"突出等.对策:加强内外管理,合理目标定位;加大投入力度,改进保障措施;加强教练员的引进和培养;降低入学标准,宽进严出;完善运动队管理;改革竞赛体制;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建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有关"体教结合"以及社会评价方面的文献、书籍等资料,结合专家建议与问卷统计结果,以河南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为依据,结合传统校与体校的对比分析,从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及运动员家长四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探寻适合河南省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实施"体教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更新观念,正确认识"体教结合";突破体制障碍,实现有机结合;拓宽经费筹集渠道;科学训练,"学训"并重;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大、中、小学"一条龙"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训练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体教结合”是中国特色的正在实践中探索和尝试的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从1987年发展至今,褒贬不一,通过对现存五种模式的辨析以及对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的实践分析,揭示出“省队校办”模式在“体教结合”方面所做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安徽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为依据,重点对其中的生源、学训矛盾、经费、竞赛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探寻适合安徽省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体教两系统学校对各自优势与劣势的认知基本符合当前的现状及趋势;体育系统学校生源短缺、质量下降、出路不畅、读训矛盾等问题仍然严峻;教育系统学校的后备人才数量与质量呈下降之势;体教两系统学校对"体教结合"优势的认知高度一致,体育系统学校的认知与诉求更为强烈;体教两系统的学校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新秩序的诉求高度一致,体育系统学校的诉求愿望更为强烈。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的体教结合改革模式是对原有三级训练体制的突破,将体校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来。这样,部分有天赋的青少年可以通过比赛等进入专业队,多数青少年则可以继续学业,从而保证了青少年运动员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体教结合“的内涵、模式、国外经验借鉴等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阐明了高校实施“体教结合“在理论认识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揭示了桎梏体教结合发展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正确领悟内涵,明确主体,科学制定政策,发挥体育院系作用,建立由政府投入、体育部门管理、学校建设的运行机制,着力推进综合类院校的运动队建设,冷静对待重点大学办队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组成部分,大学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从大学竞技体育百余年发展史来看,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竞技体育改革的不同任务,产生了锦标主义、体教分离等一些问题,但是由此也实现了由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渐进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学是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受锦标主义影响出现的选手制对当时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新中国成立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重构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即体育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包括体育院校)并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随之产生了体教分离的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体育院校以“三结合”为办学思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建设高水运动队探索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进入新时代后,一部分大学将体育工作全面融入体育强国建设中,以全面育人为理念,探索体教融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在深化体教融合、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路径背景下,一些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必然会逐步回归到大学。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环节入手,对上海、江苏南通和浙江舟山的普通学校和体育专门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进行研究,了解目前普通学校和体育专门学校"教体结合"实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学校"教体结合"经验进行总结。探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试析我国高校"体教结合"模式发展中的新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教结合"是中国特色的正在实践中探索和尝试的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从1987年发展至今,褒贬不一,通过对现存五种模式的辨析以及对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的实践分析,揭示出"省队校办"模式在"体教结合"方面所做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促进江苏高校“体教结合”良性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办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影响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的诸多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改进对策,以促进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的良性发展,为江苏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体教结合"模式培养我国竞技后备人才运行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当前我国"体教结合"运行状况的调查,对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体教结合"模式运转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1、体育专业学校与普通学校两者在运动队管理方面招生范围有局限性,学籍管理不统一,模式与学习管理机制之间的契合不好.2、普通学校和体育专业学校体教结合模式,运动员的训练管理方面契合程度较高,能够培养出一定数目的高水平运动员,但过于偏重目标层次上的契合,缺乏可持续性战略眼光,从而使得成材率较低,广度不够.3、两种模式在竞赛制度、教练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没有形成体系化与系统化,各组织资源比较分散,缺乏协同性与互补性.  相似文献   

16.
高校增设民族体育专项课或体育课中增加民族体育活动内容,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营造快乐体育氛围,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并能有效地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人类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后奥运时代,高校是举国体制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补充路径之一。查阅“体教结合”的相关文献并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女子乒乓球俱乐部在招生、管理、教育和市场运作中的成功经验,提出研究型大学可以充分利用在招生政策、科学文化素养培养、经费保障和产学研等方面的优势,以“校体企结合”模式,合理配置三方资源,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为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比赛的参赛任务,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体教结合"的产生开始,梳理了"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分析出"体教结合"困境的本质在于体育部门与学校的目标错位、体育部门与学校的职能混乱、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识偏颇与低效率、高校"体教结合"违背运动能力形成规律。结合当前大举国体制提出"体教分离"的构想,指出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和竞技体校实施"体教分离"的基本思路,并对"体教分离"后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运动员退役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民族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民族高校自身的特点提出教学改革 建议,为挖掘、整理、规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民族高校体育教学走自身的特色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未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试图从三个方面考察分析和综合论证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主干特色、项目特色及质优为善特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