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5月15日,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戛纳红毯上,什么POSE最迷人?绝对要数女星们回眸一笑刹那间的表情:或娇媚、或妖冶、或冷艳、或自负……  相似文献   

2.
避孕套、明信片、比基尼少女宣传册。 5月23日,戛纳电影节进行到一半。每位记者的信箱都收到这样两份礼物:电影节主席雅克布先生的晚宴邀请函和来自Fortissimo ffimsE公司的粉红盒子。盒内放了上述三件物品,盒上用硕大的字体写着该公司发行的电影名字——“快乐工厂”。[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国际电影节的衰落,正是当代电影文化的一幅镜像。凸现今日电影作为大众娱乐而非精英文化的历史转型[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现在,小城戛纳的街道两旁最醒目的广告牌早已被《星球大战:前传3》、《世界大战》等好莱坞影片占领,这成为它们向欧洲票房发起攻势的桥头堡。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依旧在艺术影展与电影市场,个性电影与娱乐巨片之间寻求微妙平衡——尽管  相似文献   

5.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次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认证,被归于A类即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举办第10届,历经10届,在国际范围却应者寥寥,虽有不少知名影人赏脸前来,却多为了推销新电影,或顺便旅游观光,极少冲着电影节本身而来。 作为中国内地电影行业最重大的国际性盛会,何以历经10届依然在苦苦找寻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有着相似背景和“届龄”的韩国釜山电影节,至今年秋是第12届,它如今已经成为亚洲影响力规模最大的电影节。两者之间,不同的是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张正 《视听》2022,(9):28-30
受众通过媒体报道形成对未知城市的第一印象,因此媒体对于城市形象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出“二五计划”及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扶持,以澳门国际电影节为代表的影视产业发展与澳门城市形象塑造成为重要议题。本文结合城市形象理论,利用ROSTCM6进行文本分析,提出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媒体报道存在渠道狭窄、经济文化议题单一等问题。对此,应拓宽澳门城市形象宣传渠道,增加经济议题报道,加强社区联结,营造澳门多元文化景观,从而更好地塑造和传播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7.
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我国惟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今年已是第九届。从规模来看,这次电影节达到了其历史的新高,除了有法国大导演吕克·贝松亲自领衔评委会,李安、成龙、徐克、陈凯歌,顾长卫等著名导演到场,各国影星云集,参赛影片的数量也达到746部,比2005年增长了42.3%。似乎冷清很久的的上海电影节开始出现了繁荣的曙光。然而,一派风光仍遮不住其境况的尴尬和苍  相似文献   

8.
9.
虽然这个结局有悖常理,但最终王超还是给了婴儿一个光明的前途。如果从王超安排的这种结局来看,还真有些不同于“第六代”导演。  相似文献   

10.
谁在看?     
北京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谁在说》,望生义能猜出那是一档谈话节目。对于观众来说,一档谈话节目中,是谁在说很重要.不妨看看今天是谁来说——如果觉得说话的人有意思,我们自然就选中了这个频道,就会让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升上去。所以,选“谁在说”来做栏目的名字,让电视制片人煞费了一番苦心。  相似文献   

11.
陈岳 《视听纵横》2004,(2):26-27
收视率调查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视时段交易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广告压力迫使各电视台不得不重视收视率、不得不认真研究受众,以增加与广告商对话的砝码。市场需求催生了大大小小的调查公司。1999年,收视率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09,(23):14-14
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21日晚上谢幕。丹麦电影《原创人生》获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员奖,导演万玛才旦的藏族题材电影《寻找智美更登》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此前广受关注的《白银帝国》则只拿到了象征性的评审团奖。  相似文献   

13.
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电影便曾经入选戛纳,但直到第五代导演进入戛纳电影节的视野,才开始打开局面。陈凯歌导演在1993年凭一部浓墨重彩的《霸王别姬》摘得了第46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为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十年风行抢占了一个至高点。而几乎拿遍了所有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张艺谋,惟独在戛纳影展没能折桂,1994  相似文献   

14.
热比娅上蹿下跳,一刻也没闲着。受澳大利亚墨尔本电影节邀请,她不仅出席了电影节开幕式,同时主办方还准备在电影节期间播放介绍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世维会”主席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影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在国内迅速发展,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笔者有这样一个构想,即在好莱坞的对照下,去认识中国三大国际电影节,提出对策建议,使得华莱坞电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获得东西方共同认可,离奥斯卡金像奖更近。  相似文献   

16.
15年来,到底是什么样的目标设置和利益在驱动、促使哪些中国电影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7.
大师死了,经典旧了,象征着大师精神的三大欧洲电影节也越来越步履蹒跚。我们依稀感受到戛纳电影节已不再是韶光绽放的绝代佳人  相似文献   

18.
陈薪琪 《视听》2016,(1):81-82
本文通过对台北金马影展和上海国际电影节进行比较,试图找到一些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不完善之处,并且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以加强其文化功能定位和引入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5月11习,法国海滨小城戛纳又迎来世界电影的盛会。本届电影节受国人关注的除了三部参展的国产电影,还有担任评委的华裔导演吴宇森。近年来,华人导演频频出现在戛纳电影节的评委席上,从2003年的姜文,到去年徐克担任竞赛单元的评委,今年又有吴宇森进入评审团。与徐克姜文不同的是,今天吴宇森的身份更多是一名好莱坞导演。  相似文献   

20.
李庸观,釜山电影节创始人之一,至2006年一直担任电影节副主席,今年起就任釜山国际电影节常任主席。他同时是韩国中央大学电影科系主任。不久前,因中央大学从韩国教育部获得“公映·映像”教育基金的资助,他来到北京与中央戏剧学院讨论具体合作交流方案。[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