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时宋金两代科举考试曾以策论取士。“策”是策问,即以经世治国问题书之于策,令应试者作答;“论”是议论文体。苏轼的《论战守策》就是一篇陈述国防政见的著名策论。以策论取士,应该说要比八股文取士更有利于选拔经世济民的人才,因而也更进步。由此想到,在中学作文教学中,选择有关当前国家大事、社  相似文献   

2.
作文自古以来有“天下第一题”的“美誉”。在八股取士的封建社会,作文自然是关系士人的仕途存亡的头等大事,就是在新教改实践已久的今日,作文也很大程度上辖制着考生们的命运,如此说来,作文的阅卷教师也就有了生杀大权。  相似文献   

3.
话语     
《河南教育》2016,(7):7-7
作文是一个民族思想力的象征,文明深厚的国家无一不重视作文的意义,并从小就着力引导学子热爱母语,学习以母语独立思考,而我们从未真正把作文当作思想训练的工具,甚至还成了思想僵化、模式化的帮凶。我希望来年的作文,能转换思路。以真正接续上中国文明的传统。中国以文取士、以策取士一两千年之久,作文成就何等辉煌,这样一个文章大国,可不能没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啊!  相似文献   

4.
“以文取士”源远流长,其制度的建立始于西汉,唐人发展完备,全面实行,并提出命题加以阐释1。这是以考试“文学”为直接方式和基本准则的人才选任制度系统,“常科”和“制举”是其两个基本子系统;其“官试”2文体有策、“杂文”、判等,以此为中心形成丰富多彩的“取士文学”。试策则是取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著名散文《教战守策》是一篇不折不扣的“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是东坡先生26岁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时所写的6篇“进策”中的一篇。宋朝以策论取士,制科是皇上大人特诏举行的考试.很多时候皇帝要亲自到场参与监考、阅卷。应试者根据命题所作的论文谓之“策”。《教战守策》乃是苏轼“系列应试作文”中最具影响力的篇什。  相似文献   

6.
实行科举考试,以八股文取士的几百年间,作文教学弊端重重。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应考。教者为考试而教,学者为考试而学。完全脱离语言实际:口头说的是近代汉语,读的写的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形成的“文言”,书面语与实际口语完全脱节。人们是用活的语言作为材料进  相似文献   

7.
一、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科举制度是各封建王朝设立科目,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其以“怀牒自投”为主要特征,以试艺好坏为取弃的主要依据,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  相似文献   

8.
“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另一些学者认为“诗赋取士”对唐诗的发展起了消极影响;还有一些学者承认有积极影响但同时也有消极作用。本文认为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概念的理解不一。本文在梳理了上述概念之后,认为“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是互为因果的,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唐初科举考试中“识文律”的评分标准促进了律诗的形成与定型,加速了有唐一代诗歌审美规范的转换;在后一阶段,则是唐诗的发展使“诗赋取士”成为定式,并最终形成后代无法企及的诗国高峰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称之为“世纪性突破” ,主要基于三点理由。一、从根本上动摇了科举制度下“文章取士”的观念一篇文章的确能够综合反映一个人的语文能力 ,这是没有疑问的。科举时代选拔出来的也确实有能力很强的人。但单凭一篇文章选拔中学生 ,至少有三点欠妥 :1)大面积上的阅卷尚无法控制评分误差 ,“冤假错”案太多 ;2)有些学生作文欠佳是年龄、阅历造成的 ,并非潜能不足 ,只考一篇作文对这类学生不公平 ;3)对大多数人来说 ,比“写”更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读” ,是准确获取信息 ,而获取信息能力与输出信息能力是不能画等号的 ,只重作文 ,导向是片面…  相似文献   

10.
漫议八股文     
八股文,又叫八比文,经义文,四书文,时文,或叫制艺、时艺等等,称谓很多。它原只是明清时实行科举取士的一门考课,后逐渐变成了一种文体的名称。我国自隋唐时起,便开始有了经义取士制度。到明清时,统治阶级为了更牢固地钳制人们的思想,选拔官吏,又定型为八股文取士。它要求考生以阐发圣贤义理为主旨,按照死板的八股形式去作文。而且愈到后来限制愈多,甚至连文章字数也限制在七百字以内,一概不准走过的。所谓八段,指的是文章写作形式。“股”,是对偶之意。八段文最基本的写作形式就娃讲求胜对。它自明成化以后便形成了一套固定…  相似文献   

11.
科举取士,始于隋唐。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唐承隋制,把这一制度更加完善起来,遂使天下才智之士一生为“功名”而奋斗。人们谈到科举制度,就自然联想到“秀才”、“举人”和“进士”,以为从隋唐到明清,其内涵大概没有什么差别。现在口头上常常谈到的“秀才”、“举人”和“进士”,乃是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明、清两代才完备起来的三级称谓,不能与周代的“进士”、汉  相似文献   

12.
贾爱华 《家教世界》2012,(10):59-60
一、阅读对作文如何显得必要?在应试竞争趋于"白热化"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考前靠背几篇现成文章以应付考场作文考试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师长更告诉学生,考场切忌临场发挥。其实,这并不是新时代所特有的怪相,八股取士的时代,就有以背一二时文以侥幸上阵的事。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人们相互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认识事物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儿童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以八股文取士的影响,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严重脱  相似文献   

14.
西汉政府便开始以辞赋取士,但大规模以辞赋取士现象却出现于东汉后期灵帝时期。灵帝时期以书画、辞赋等大规模取士的鸿都门学,是非定期性的,亦是无遴选性的,故鸿都门学以辞赋取士是非制度性的。但对后期科举以赋取士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视为后代诗赋取士制度的滥觞。汉代试赋对汉赋创作的影响,是一个由刺激创作消费到阻碍创作消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经典诵读教育与国家取士制度之间的联系密切且悠久,从取士视角对我国经典诵读教育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可为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推进与落实提供有益参考。通过回溯《论语》中的孔门教诲,可以发现“成于乐”是孔子对经典诵读教育的初心。其后,伴随着历代取士制度更易,经典诵读教育整体上经历了“多样化”“制度化”和“转衰化”三个历史阶段的流变。立足新时代,总结回顾经典诵读教育的初衷与历程、经验与教训,有助于守正创新,促进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正>提到写作,我国古代就有"以文取士"的制度。在现今社会,高考作为一种为国家建设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在逐步提高作文的地位。可见,写作是人类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作文的"真"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却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十分注重学生作文表现的主题必须是乐观向上的主流精神,这使得小学生的作文思想受到局限,假  相似文献   

17.
人们总习惯地把作文命题分为: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其实。这只是一种简便的述说,三者并无确切分界。所谓“标题作文”,只是要求以给出的“词语”或“语句”为作文题目;所谓“话题作文”,则给定一个作文范围,可以以这个“话题”为题目,也可以另拟“题目”;所谓“材料作文”,是命题给出一段材料,从中自行挖掘出“话题”,拟定出“标题”。当然,“标题命题”“话题作文”也不时给出一段材料。这样看。三者并无实质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形式。“诗言志,诗言情”,人们可以通过诗歌来反映生活,抒情言志,可以用诗歌来进行“人文”与“科学”方面的教育,培养立身处事、济时应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诗歌教学也成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孔子提倡诗教,唐宋时期以诗赋取士……诗歌教学向来深受国人重视。然而,曾几何时,诗歌教学被淡化了。尽管中小学语文课本上选了一些诗歌作为点缀,然而教师与学生都没有多大热情。至于作文练习,诗歌则与屈原同命,惨遭放逐。原因何在?因为高考不考!  相似文献   

19.
和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一样,梁启超把矛头指向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认为八股取士制度已然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成为禁锢中国人智慧的一大枷锁,但不同的是,梁启超不仅撰文“炮轰”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更是明确提出了他的改革设想。教育其实是一种“收效纯在将来”的长远事业,是不可急功近利的,而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制造国民”,通过“制造国民”来改造国家。梁启超不仅具有高超的教学、演讲才能,也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他也因此在当时的青年学子中极具影响力,他的学说也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相似文献   

20.
学生作文,历来是教师出题目,学生写文章,从古代科举取士,到今天考试选人,莫不如此。诚然,由于命题作文固有的限制性的特点和好的命题具有一定启发性,能选拔、培养一些优秀人才,写出一些好的文章,但是也因为命题作文限制性的局限和脱离学生实际的严重弊端,往往在一个法定的划一的题目面前,埋没或压抑了众多优秀文章和人才,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随着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随着教育“三面向”指导方针的提出,形势越来越要求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型人才。为此,在研究作文教改的很多重大课题的时候,首先改变作文的命题方式,逐步把作文的命题权放给学生,由单一的教师统一命题,“逼着学生硬写”,转到由教师启发学生自拟题“诱导他们愿写”,我认为是极为重要而又切实可行的。它有四点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