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执行“不偏袒”的调停方针,只注重维系美日关系,对此不愿涉足过深,这本身是对侵略者的最大偏袒.1931年11月,日本攻锦州,美国从所谓“不偏袒”向所谓“不承认主义”转变,但这并不能束缚住日本,日本宣布退出国联,宣告了美国对华对日政策的失败.美国实行这种政策,主要是受国内孤立主义的牵制和美日贸易的影响;是对苏联和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恐惧;也是为了维护在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和挽救南京政府的声望和权利.  相似文献   

2.
均势外交是伍廷芳外交实践中积极实行的外交策略。他主张对外主动开放通商,主动因应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以争取在中国保持均势局面。这一策略有利于当时中国避免被瓜分的后果。它被后世所承继,在抗衡日本独霸中国的大陆政策方面更是起到了长期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937——1941年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美关系史上,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是一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本世纪初实行“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方针,转为援华制日政策.这种转变对战后的美中关系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史学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开展了讨论。有的同志认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客观上起过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略谈些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一、为何“抑制或延缓”说不能成立 (一) 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抑制或延缓”作用,有的同志认为并不存在,因为这项政策宣布之时距“瓜分”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已一年多了,因而后来的政策不可能对先前发生的事情起作  相似文献   

5.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针对中国的特殊政策,也是美国在孤立主义外交方针指导下,协调列强在远东国际关系,谋求对外扩张,争取远东国际事务首席发言权的早期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在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期,美国走向了经济上的繁荣,对外贸易的要求促使美国在中国东北积极地推行它的门户开放政策。中国东北特殊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使得它成为20世纪初期美、日、俄在中国争夺的焦点地带。美国在此期间审时度势。巧妙地利用日俄之间的矛盾结合外交手段在日俄战争之前较成功地推行了它的门户开放政策。但是日俄战争之后却颇为曲折,并最终在日俄的联合下宣告失败。美国在综合国力不足的情况下,在中国东北实现其经济利益的努力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中日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与其他帝国主义争夺东亚霸主的必然结果。一、美日关系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之前。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实力较弱,南北没有统一,矛盾激烈,面临内战,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利益上尚未形成冲突。第二,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到蒋介石重新控制南京国民政府实权的1928年。这一时期,美国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对华政策,日本也业已成为亚洲的强国,在对华政策上,两国都着意扶植代理人,既勾结又斗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府院斗争的形成便是例证。在…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英国政府出于自身殖民利益的需要对华推行的的外交政策。以最惠国待遇的确立、合作政策的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并由美国最终确立为标志,这一政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嬗变,并深刻影响了其他列强的对华政策。19世纪末,在英国实力下降、列强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该政策由美国公开宣布确立为一项国际政策。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人们都习惯于将门户开放政策视为美国的早期对华政策。但这项政策的目标定位并不仅仅限于中国。根据美国国务卿海约翰1899年、1900年和1905年三次颁布门户开放照会的历史背景和照会内容,回溯近代早期中外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美国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轨迹,不难看出,这项政策的目标主体是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列强,中国只是实施这项政策的目标客体。美国的对华政策早在门户开放政策出台前就开始形成,门户开放政策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扩张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芦沟桥一手制造“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的黑幕。“七七事变”使远东形势更为险恶,也使世界风云更为紧急。对此,在远东和世界有着重要利益的美国作何反应呢? “七七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继续和发展。“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的侵华行径采取的是不承认主义,即表示不承认日本侵华的既成事实。美国国务院表示:美国丝毫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合法条约之权利,也不拟过问任何解决事件之方法,但此项方法不得破坏美国在中国的利益。美国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持明显的妥协态度。只要日本不损害美国的利益,换言之,只要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不受干扰,美国对日本攫取东北并无从中作梗之意。美国的不承认主义所不承认的,只是对美国利益的损害、对门户开放原则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史苑撷英     
美国对东亚国际事件(1895-1903年)的政策美国外交中的“东北亚”政策形成于甲午战争前后。随着在东北亚方向的利益的演变,美国制订了不同的东北亚政策。从此到日俄战争,美国遵循的原则是“机会主义”的,被海约翰概括成“门户开放”主义。美国的政策决策者为了实现其所理解的国家利益,根据该区域国家以及竞争者的反应烈度,做出的政策反应是:1.倾向日本挑战中  相似文献   

12.
1917-1927年这一时期中国的政局风云变幻,美国在对待南方革命政府的态度上是很微妙的,因此,希望中国国内政局稳定,并且不被其他列强所独占,推行门户开放政策这是美国的一贯立场,当南方革命政府建立后,美国认为它妨碍了中国的安定,损害了美国在华利益,故对南方政府持有敌视态度,在外交上只承认北京政府。当南方革命政府在军事上的胜利和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迫使美国修订其对华政策,放弃了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列强一致原则,率先承认南京国民政府,从而取得了外交上的对华优势。  相似文献   

13.
“门户开放”政策(1899~1949年),是美国为分享侵略权益,争夺中国市场而提出的侵华政策. 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向海外扩张,中国潜在的市场令他们垂涎欲滴.但在西方列强和日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对中国的争夺.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其注意力转向中国,此时中国几乎被其他列强瓜分殆尽.美国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也无力同欧洲列强争夺中国.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其他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后半期是整个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半个世纪。在这动荡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各国的对外政策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对华政策则具有典型性。美国在规年代初倡导的“合作政策”和90年代末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正反映了此点。从本质上说,“门户开放”政策是“合作政策”的继续和发展。1851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它仿佛预示着19世纪后半期的动荡与不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随着《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订立,西方列强在华取得了更大…  相似文献   

15.
由于美国传统的远东政策原则:倡议和支持门户开放政策,但拒绝为维护此政策而战。阻碍其对已变化了的远东权力格局及带来的美国在其中的角色的认知,由此又缺乏正确的对日本破坏远东平衡行为的因应战略,使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执行了一条充满矛盾的、两重性的远东政策。此政策的结果,不仅使美国对中国的道义及经济支持大打折扣;而且因美国的对日绥靖,在经济上充当为日本积累和储备战略物资的"帮凶"角色,实际上纵容和刺激了日本扩大侵略,并最终也把美国引向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6.
自建国以来,在逐步摆脱追随于欧洲之后的进程中,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全球扩张性也日渐显现。传统认为,“门罗主义”是美国为独霸美洲大陆而提出的,而“门户开放”政策则是美国作为姗姗来迟者为了在侵华上分得一杯羹而炮制的。文章则以“门罗主义”与“门户开放”政策为切入点,通过对19世纪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指出美国对外政策中始终贯穿着全球扩张的影子,以期能对该时期美国对外政策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争论,史学界经过一度沉寂之后,近两年又活跃起来。1979年《世界历史》杂志第三期,发表了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该文认为,“‘门户开放’政策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在此前提下,要求美国贸易的机会均  相似文献   

18.
由于美国传统的远东政策原则:倡议和支持门户开放政策,但拒绝为维护此政策而戏。阻碍其对已变化了的远东权力格局及带来的美国在其中的角色的认知,由此又缺乏正确的对日本破坏远东平衡行为的因应战略,使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执行了一条充满矛盾的、两重性的远东政策。此政策的结果,不仅使美国对中国的道义及经济支持大打折扣;而且因美国的对日绥靖,在经济上充当为日本积累和储备战略物资的“帮凶”角色,实际上纵容和刺激了日本扩大侵略,并最终也把美国引向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9.
“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贯穿于冷战结束前美国外交的始终,距今已有100多年,已成为国际社会基本接受的原则。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出现了“新门户开放主义”。现重点就“门户开放政策”与“新门户开放主义”各自的特点、异同及内在的联系作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比较充实的史料分析和论证了美国在鸦片战争后到“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前这一历史时期的对华外交政策 ,这是一种不同于英国的以和平伪装起来的外交政策 ,其目的是使美国获得更多的在华利益和特权 ,并使美国在中国清政府眼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