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丽娟  杨敏 《考试周刊》2010,(39):37-37
《未选择的路》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这首诗在韵律和形式上体现了传统诗歌的特征,在基调上反映了现代诗歌的特征。文章从语音标识、词汇标识、句法标识、修辞标识四个方面探讨这首诗的文体特点。  相似文献   

2.
倪岗 《现代语文》2007,(2):87-87
据查,顾子欣先生翻译的《未选择的路》最早发表在《外国诗二》(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上.第二节最后一句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弗罗斯特的诗歌名篇《一条未走的路》有多处布满矛盾的文本叙述,但评论界却较少给予关注。诗人采用悖论这一叙述形式,表现了人生在面临抉择时候的矛盾性思想。探究诗歌中的矛盾叙述形式和思想,一方面可以揭示出诗人对人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则可看出诗人对悖论诗歌语言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4.
张杰 《海外英语》2022,(4):66-67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哲理小诗《未选择的路》中通篇贯穿着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通过综合运用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中关于隐喻的理论,分析了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在诗歌《未选择的路》中的文体作用。研究发现,全诗隐喻统领在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下,具有系统性,形成了隐喻网络,实现了隐喻的衔接功能;隐喻的修辞性和认知性将读者深深带入诗中,实现了诗内与诗外概念的互动,体现了隐喻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颠覆性的阅读视角在20世纪下半叶异军突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学批评方法。罗伯特’·弗罗斯特代表作《未选择的路》一直被奉为集中表达反传统,反随波逐流的经典之作。但从解构主义视角审视这首诗歌,其中所含对于传统的遵循和对未选之路的惋惜和追忆可见一斑。文章将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浅析《未选择的路》。  相似文献   

6.
刘雨 《英语广场》2022,(29):47-50
本文以审美认知为视角,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进行了解读。研究发现:首先,“road”这个原型不仅为《未选择的路》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一系列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次,在《未选择的路》中,图形和背景的转换是诗歌审美意识形成与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在可能世界理论视角下,诗人对“road”进行了移情处理,借由内模仿实现审美模仿,使“road”这个常见意象成为一种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7.
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简约而不简单,善于用农村和普通的事物,对精神现实做出简练而恰当的暗示.在《为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诗歌的表层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深层语言却透露出某种神秘性、悖论、不可理解性,诗歌的关键语言自圆其说,通过语调和节奏、韵律等形成一种悖论、含混的和谐性.从而打破了固有的诗歌结构,极大地灵动了诗性,鲜明地凸显了诗旨,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内外有别、简单的深邃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8.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之一。该诗描写作者伫于林间,面对林中岔路进行选择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质上作者借此象征的却是人生之路的抉择。基于对《未选择的路》两篇名家译文的分析,借助文学文体学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衔接层面对原诗及方平、顾子欣二人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评析译文对原诗文体风格的再现,探讨文学文体学对诗歌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美国现代诗的代表,他注重传统,往往以描写自然和人情开始,逐渐进入哲理境界。本文通过解读诗人的哲理名诗《没走的路》,让读者了解其简洁的诗风,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0.
11.
背诵英文诗歌是学习英语技能,体会英语之美的有效手段。以英文诗《未选择的路》为例,探讨语篇记忆的三个表征对诗歌背诵的影响。结论认为:教师不应停步于分析诗歌的表层表征,而应引导学生利用推理和图式方法了解诗歌的命题表征,最终让学生在思维中建立起相应情境模型,实现英文诗歌的长期有效记忆。  相似文献   

12.
13.
14.
走自己的路     
千载繁华,风云际会之时的绚烂转瞬间便风流云散,无影无踪。穿越历史的烟云,我在茫茫红尘中寻觅历史的痕迹,向苍天问路。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解析不仅可以从思想意义入手,更可以从语言学层面进行剖析。这样才能做到对诗歌之美的深度把握。本文拟采用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包括G. Fa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G. 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型(ICM)理论和Johnson及Talmy的意象图式理论,也就是从人类认知图式和心理表征的普遍规律出发,以物理(存在)空间、认知(心理)空间和语言(概念)空间为线索,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哲理抒情诗《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的空间意象图式及其构筑艺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勇敢而理智地面对纷繁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更好的规划与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下)第四课诗二首收录了美国当代诗人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现将我在新课程培训中的解读与大家分享,对大家使用新教材,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人教版七年级下)通过叙述一件日常小事,“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最后“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形象晓畅地揭示出人生面临抉择时所遭遇的无法化解、具有形而上意义的两难困境。不作出选择,人生未来的路无法展开:而一旦作出选择,则意味着另外千万种人生的可能将同时失去。再者,也许就因为那作出选择时短暂而又神秘莫测的一秒,“我”漫长的一生就会随之而被注定。  相似文献   

18.
走自己的路     
人生是要走许多路的,从小到大,我们走过的路不计其数。 一个人走在旷野里,走在街道中,走在柳岸旁,走在林阴下,一边欣赏路旁的景观,一边静静地思索往事,思索人生,这不也是一种心仪的境界吗?  相似文献   

19.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平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都是最精炼的语言作品,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相比中国古典诗歌及现代诗而言,外国诗歌更难理解,  相似文献   

20.
我自幼喜爱历史,景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因此,我在报考大学时。第一志愿便是中山大学。我的愿望实现了,被录取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但好景不长,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轰碎了我的梦幻,这场“革命”首先就是从历史学开刀的,吴晗、翦伯赞、陈寅恪……心目中的偶像一个个被打倒在地.连被称为伟大革命先行者的孙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