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民族"在高校校名中译为"Minzu"被效仿,同时这种译法也引发争议。把民族院校的更名与译名变化置于高校校名音译的趋势中观察,Minzu译名只是顺应了这种趋势。由于校名升级限阈、专名去属性化来扩大校名内涵,以利于学校品牌树立和大学形象构建等动因构筑了校名翻译攸关方心理空间外化共同作用的这种结果。  相似文献   

2.
姚婷婷 《文教资料》2012,(10):22-24
本文通过对王维部分作品的英译分析,探讨王维代表诗歌中所体现的意境美在英译过程中的转换问题,从而确定一个相对合理和科学的翻译标准,使原著和译本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诗歌视象、音象、义象、事象、味象的五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李艳 《文教资料》2008,(35):52-53
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强调"意境"的传达.本文认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首先应深入分析原诗的意境,然后选择英语中相对应的适宜的语言,充分传达其意境.  相似文献   

4.
“意境”,这一反映形象思维艺术特点之概念,源远而流长.它的源出、演进以及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但对于意境概念的理解,学界众说纷纭,歧见迭出。最为典型的是情景交融说,即认为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意境这一范畴的内容很丰富,本文仅就它的内部结构作一个初步的探讨。比较系统地谈论意境内部结构的文章,要首推李泽厚同志的《“意境”》杂谈》。在此文中他把“意境”分为“境”和“意”两个方面,“境”是形——神的矛盾统一,“意”是情——理的矛盾统一。但我们觉得意境的内部结构应该是三组矛盾,其层次是:一、形——神的矛盾统一;二、实象——虚象的矛盾统一;三、象——意(理)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7.
“物感”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探讨并分析了艺术的发生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心物交融统一的特点,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文论和诗论,影响了中国意境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一句北方方言"不折腾",难倒了国内的双语专家和国内外媒体界的双语精英。本文把国内外专家的翻译、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和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进行搜集、归纳和分析,将多元翻译归为一元,将其译成"Stop Z turn"。  相似文献   

9.
杂文创作,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由生活而为艺术,客观事物先要在创作主体的观念中构成意象活动,然后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将意象外化为具体的艺术形态,也就是说,要经历由物象而意象再到艺术具象的嬗变过程.意象,即主体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或者说是主体情意对客观物象的加工改建,客观物象对主体情意的同化吸收.意象活动的丰富性和物质手段外化意象的灵活性,决定了艺术具象类型及其审美特征的多样性.一般说来,文艺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具象都是客观物象的美学表现,具有通常的美学特征.不过,某些作品在创造艺术具象的过程中,由于意象活动异于寻常,例如采用了象征、联想、暗示等思维方式,物质手段外化方式巧妙,例如充分利用了语言蕴涵的多义包容性,这样创造出的艺术具象,便不仅具有通常的美学特征,还能拓展出作品实际艺术具象之外,可意会而难予实指的另一意象生存空间,从而突破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我国古代诗家词人在追求意境这一审美目标中注重“炼字”的问題,历来论述不少,且有很多高论。尽管如此,也还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古人常把“吟安一字”当作诗词“工拙”的关鍵。《苕溪渔隐丛话》说得很有趣:“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个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是指点睛之笔,也就是在意境之“眼”上炼字。《诗人玉屑》说:“古人炼字,只于眼上炼”,《诗法家数》也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正是此谓也。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词论是以“境界”的创造为核心展开的,并且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他有时也用“意境”这个传统的概念。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同语视之。  相似文献   

12.
邓亚丹 《海外英语》2014,(20):185-186
新词是时代的产物,有一定的创造性,对它们的翻译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考虑新词的特征,在英译时应尽量在目标语找到对应词,如果汉英联想意义不一致时,为了更好的传达文化内涵,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或意译。  相似文献   

13.
冯燕 《海外英语》2012,(24):150-151
该文以"电子警察监控"为原文,从词语搭配中的语义限制以及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分析"电子警察监控"的译文electronic police monitor的合理性、词语搭配时的语义选择原则及翻译原则。翻译时为求得表达效果,译文可优先侧重功能对等,忽略形式对等。  相似文献   

14.
在船山诗学研究中,“意境”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只注重对“意境”情景交融特征的观照。事实上,王夫之的诗学思想,以“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为基础和核心,以“超以象外”为审美效果。他着意推举“意”和“势”两个中心范畴。“势”是“超以象外”生成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受强大抒情传统的影响,中国叙事性文学作品常常在展开叙事的同时营造意境,借助于意境画面的延伸和扩展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文章将其称为"叙事性意境",认为它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情"、"景"和"事",三者交融互生并通过动作序列的组合推进叙事,同时又依靠不同动作序列间的意象唤起读者的想象来完成意境的建构。文章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其对中国当代叙事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汉语古诗的灵魂,其翻译再现至关重要然而却又十分困难。本文依据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从"意境"的渊源、产生、发展,以及"意境"的特点、条件要求等方面,考察汉诗"意境"英译的可接受性,认为目前条件下其接受性应属有限,评析相关译作时宜防止仅从本族文化视角审视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将意境理论引入戏曲研究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戏曲意境”理论。首先,“戏曲意境”理论既脱胎于中国传统意境论,又汲取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关注个体命运。其次,“戏曲意境”理论具有“自然”与“言外”这两重内涵,前者聚焦于艺术真实,后者面向世界与人生的本真状态。最后,“戏曲意境”理论提升了戏曲地位,使其走出了“不登大雅之堂”的低下境地,又启迪后来学者,成为“剧诗说”等舞台表演理论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单单 《海外英语》2015,(4):59-61
汉语中由"吃"构成的词条非常多,该文对现代汉语中动词"吃"的语义及其英译进行了简要分析。对汉语中的"吃"字及其英译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详细了解"吃"文化,提高准确运用该词的能力,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由“吃”构成的词条非常多,该文对现代汉语中动词“吃”的语义及其英译进行了简要分析。对汉语中的“吃”字及其英译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详细了解“吃”文化,提高准确运用该词的能力,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