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红 《现代语文》2007,(10):126-126
树立"读者意识"是提高考场作文等次、有效吸引特殊读者——阅卷者的技巧和途径。所谓"读者意识",首先是指考生以"读者"的身份先"拜读"自己的文章,看看  相似文献   

2.
田开友 《高中生》2014,(5):10-11
俗活说:“编筐编篓,全靠收口。”结尾是写作的最后一环,其好坏对考场作文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考生谋划文章结构时绝不能虎头蛇尾,而应成竹在胸,精心打造有亮点的“豹尾”。  相似文献   

3.
标题是章的眼睛,是章内容和读情感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是提供给读窥视章内容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4.
考场作文写什么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考生在考场“有话可说”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作文素材的问题。一般考生面对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第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无话可说”。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总是心里没底,仓促之间,写出来的东西就难免内容空洞,思想苍白,甚至不知所云。在文章内容和思路方面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5.
周京昱 《中国考试》2007,(1):4-7,13
[考生求助] 1.老师总说我的作文太幼稚。怎么办? 2.如果我的认识水平有限,但又想让自己的文章显得深刻一些。有办法吗?  相似文献   

6.
有些考生在谋篇布局时,记叙是“三段叙”:开始如何——经过如何——结果如何;议论则是“三段论”:应该如何——那些人如何——所以如何。千篇一律,令人乏味。清代曾国藩说得好:“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布局须有千岩万壑、重峦复嶂之观.  相似文献   

7.
陈宏超 《林区教学》2008,(5):139-140
剖析近些年出现的艺术专业考试成为热门这一现象,阐述五点原因,并且要有所区别地看待这些现象。从中指出走艺术之路要具备的几方面因素。总之,艺考热现象值得欣喜,同时也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8.
4月9日睛去年监考时,我发现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学生剐进考场没几分钟就想交卷,事实上学校是有规定的:“考生不准在入考场20分钟内中止考试”。看着那个男生抓耳挠腮、左顾右盼的痛苦表情,我不禁感到可笑起来,“都快高考了,怎么还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2005届考生从中招物理考场出来后,一个个雀跃着对我说:“老师,我能考满分”;“老师,我也考得很好”;“老师,题目一点也不难”,但我评卷时发现情况并不那么乐观。得满分的非常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此,我想给2006年参加中考的同学们提个醒.  相似文献   

10.
黄德灿 《华章》2011,(3):30-31
【想一想】为什么作文总是内容单薄,读起来很乏味?为什么写着写着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写不下去了呢?看别人的文章内容那么丰富,有分量,是如何做到的?不少同学很苦恼。是的,说话如果淡而无味就没有听众,写文章如果干瘪无味就没有读者。  相似文献   

11.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语文。”这是一句流传很广也流传了很久的高考警句。那么,高考作文该怎样写才能得高分呢?道理其实很简单:考场作文,必须取悦评卷老师,考生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一些“亮点”,这些“亮点”就要像美丽的风景一样展现在人家眼前,令人流连忘返。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评卷体验与感受,对广大考生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不老的奶奶     
文题新颖,独特,“不老”与“奶奶”在矛盾中激起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兴趣。文章始终紧扣文题,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层层推进,步步铺垫,结尾处水到渠成揭示中心。最末一段,“无私”二字是对文题答案的揭晓,深化了主题。本文在细节描写上也十分出彩,如作者通过“奶奶”外貌的前后对比、雨中“奶奶”焦急等待的情景以及回家路上“奶奶”迟缓的脚步等细节来体现“奶奶”确实已经“老了”,这样的描写细致入微,丝丝入扣.本文语言清新、朴美,温馨的亲情宛如涓涓水流注入读者胸怀。  相似文献   

13.
在评卷场上,一见有生活气息的文章就给予高分,因为这样的文章生动而让人感受清新的美感。但学生的考场作文,往往缺失生活之味,人物缺失个性,情感难以撼人。究其因,就是没有走出记叙的误区,令人遗憾失望。  相似文献   

14.
<湖南教育>综合版2008年第2期卷首语刊登了永州市第九中学严丽荣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文章开篇以新加坡7岁男孩阿尼安·塞莱斯特·考利6岁已能答对相当于高中毕业会考水平的化学科目的全部试题,新加坡的一些大学却拒绝了神童入校的愿望,由此引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主题.继而又指出:三岁的孩子要背<唐诗三百首>,四岁的孩子要上幼儿英语学校,五岁的孩子要学弹钢琴,未满六岁的孩子要读一年级,属教育的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15.
自从2006年2/3期“作话题”开张以来,得到了考生的大力支持。在“作话题”陪伴着读一路走过几个月后.我们的读走向了高考考场.走向了大学.“作话题”栏目又将面对新一届的读。所以,本期在这里特对以前的“话题”作一次回顾:一则以示对支持我们读的深切谢意;二则可以让读能够欣赏到更多的佳作;三则是作为新一轮“作话题”的开端。 在此重申我们的观点:为了原样地供大家观摩、切磋.以便对章更好地炼意、炼词、炼句,我们只在可供推敲处加下划线并提出建议(括号内字).未对章作其他改动。[编按]  相似文献   

16.
不老的奶奶     
文题新颖,独特,“不老”与“奶奶”在矛盾中激起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兴趣。文章始终紧扣文题,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层层推进,步步铺垫,结尾处水到渠成揭示中心。最末一段,“无私”二字是对文题答案的揭晓,深化了主题。本文在细节描写上也十分出彩,如作者通过“奶奶”外貌的前后对比、雨中“奶奶”焦急等待的情景以及回家路上“奶奶”迟缓的脚步等细节来体现“奶奶”确实已经“老了”,这样的描写细致入微,丝丝入扣.本文语言清新、朴美,温馨的亲情宛如涓涓水流注入读者胸怀。  相似文献   

17.
袁丽娟 《现代教育》2004,(11):101-101
时日匆匆,转眼间我迎来了自学考试。那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随着千千万万个自考学子走进了考场。考场上静悄悄的。我可以听见周围考生那“沙沙”的落笔声,还有那两个漂亮女监考老师有节奏的走路的皮鞋声.这都让我觉得自学考试是那么庄严、肃穆。再抬头望望周围那一位位考生.他们表现的是那么坦然、那么胸有成竹,没有任何私心杂念。  相似文献   

18.
曲冬梅 《学子》2009,(12):19-19
每年的冬天都是艺术考生最紧张和忐忑的季节。如何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保持好心态、控制好学习的进度,从而使自己在考场上有不凡的表现,得到更高的分数,是每个考生都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下面我根据多年来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着重谈一下在这段时间内如何使自己的声乐技术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及如何在考场上把自己的声乐水平超常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9.
笔者发现,在近几年铺天盖地的考场作文中,八成以上的考生会选择写记叙文,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无可争议的首选文体。虽然记叙文写起来相对简单,但也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倘若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写一般考生不敢轻易尝试的议论文,一定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相似文献   

20.
考场作文有考场作文的特殊性,只要考生在拟定标题和行文时注意点题,文章就不至于被阅卷老师判为离题,得分也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