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叶号称是与咖啡、可可并列的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虽然如今中国的年轻人不时兴喝茶了,可在历史上,茶不仅是中国的饮料之王,也是世界的饮料霸主。而且,它不仅仅是普通的饮料,历史上许多改变政治局势、推动世界发展的事件都与它有关,例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就连让中国走向彻底没落的"鸦片战争",其根源也是因为中国茶叶太畅销、中英贸易失衡,导致了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2.
正茶的世界,如果少了刘仲华,可能还要暗淡很长时间。因为,那一片小小叶子所含的精彩,可能要推迟很久才能被人们发现。自从茶叶的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等高附加值成分被刘仲华研发的技术提取出来后,那些不起眼的茶叶,一朝飞向枝头变成了凤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黑茶,曾风靡西北边陲,在内地却红不起来。不是因为它黑,而是它的魅力没被人发现。刘仲华巧施"发花之术",黑茶红遍了大江南北。在一片叶子的世界里,刘仲华奋力奔跑30多年,从学茶人跑成了茶专家,从茶专家跑成了如今的中国工程  相似文献   

3.
吃茶之益     
茶叶是全世界人民普遍爱好的一种饮料。我国利用茶叶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了,开始作为药物,以后发展为日常的饮料。《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神农赏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以后东汉华陀所著《食论》、唐代《本草拾遗》、明代《茶谱》等古书中都有关于饮茶功效的记载。人们常提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了。茶叶如此广泛的被人们所利用,不仅它可以止渴和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4.
《云南科技管理》2020,(2):43-45
我国普洱茶分布在云南省,云南省是世界普洱茶茶树的原产地,种植和利用茶叶的历史驰名中外。随着普洱茶接受度越来越高,普洱茶产品不断走向国际市场。目前,由于欧美、日本的相关食品标准中对微生物的限量值要求较国标更严格,给普洱茶出口带来一定影响。通过探讨普洱茶中大肠菌群指标的情况,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区六安瓜片名茶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名茶在中国茶叶发展历史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大别山区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 ,具有优质的茶生地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论文在六安瓜片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指出 :六安瓜片历史品牌流失严重 ,茶生地环境面临恶化 ,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制约了瓜片产业化发展 ,瓜片扶持资金存在问题较多 ,茶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论文提出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 ,促进瓜片产业化发展。引入招投标机制 ,确保茶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优质高效。以GAP制度为标准建设茶叶生产基地 ,实现六安瓜片生产与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恢复和发展六安瓜片  相似文献   

6.
    
我国喝茶的历史很久了,据古书上的记载,我国在公元前三百五十年左右就栽培了茶树,比起任何国家都早。喝茶在我国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并且还拿它来作为礼品或招待宾客,我国古诗上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茶叶最主要的成分是单宁,它的含量约是百分之十至二十四。单宁味涩,有杀菌的作用,还能把饮料中不干净的漂浮物带着沉淀下去。茶叶中还含有约占百分之七至十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类(葡萄糖、果糖、蔗糖)及百分之六至十的果胶。在药物上很重要的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在茶叶里约含有百分之二至四。所以在古时候也拿茶叶当药来煎饮,就是现在也有时拿它当药用。茶叶中最宝贵的成分是维生素,鲜茶叶中所含的丙种  相似文献   

7.
陈华明 《资源科学》1990,12(5):26-31
国际茶叶市场主要是红(碎)茶贸易,其贸易量占整个茶叶贸易量的92%。我国红(碎)茶出口贸易占世界比重甚微,主要是小叶种类红(碎)茶,质次价低,竞争力弱,效益差,有渐被挤出国际市场的危险。选建我国优质红(碎)茶商品生产基地十分必要,这对提高出口茶叶品质,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茶叶贸易地位将起积极作用,对我国茶叶生产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湘南山区包括郴州地区郴州市、郴县、桂阳、嘉禾、临武、宜章、汝城和零陵地区永州市、冷  相似文献   

8.
细品铁观音     
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福建就有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这四大类,是我国茶类最多的省份。福建生产的乌龙茶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品质最好,分为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两大类,其中品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这里单讲铁观音。  相似文献   

9.
白木 《世界发明》2003,26(2):24-24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我国是茶树发源地,茶叶加工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为了提高茶叶的加工质量和产业现代化,有必要在茶叶初加工业和深加工业应用的新的科学技术,而先进的微波技术在茶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科学生活》2008,(11):56-57
种类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相似文献   

11.
丹若 《百科知识》2023,(8):41-46
<正>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茶是中国除四大发明以外的第五大贡献。”茶、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品。尽管世界文化的融合让源自西方的咖啡文化不断流入东方,但仍无法撼动茶在中国的地位。中国茶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名茶更是百花争艳。茶客有品鉴之心,茶商有竞销之需,自然也就有了评议之乐,于是便有了“中国名茶”之选。  相似文献   

12.
绿茶与茶艺     
滕敏 《科学生活》2013,(8):54-55
绿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品种最多、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一种茶类。苏东坡曾写诗赞美茶说:“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如果用佳人来比喻茶,乌龙茶好比是风情万种、风韵迷人的成熟女性,红茶好比贤淑内敛、温柔体贴的大家闺秀,而绿茶则是清丽脱俗、活泼可爱的纯真少女。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茶做药的。古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另据考古工作者从茶树化石中的发现,强有力地证明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茶叶、栽种茶叶的。到秦汉时期,已开始以茶作为饮料,到了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茶叶的加工、品饮才形成系统理论,上升为“中国茶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茶文化影响深远,英国最早向中国进口茶叶,俄国的茶叶也是中国人去种植的,日本的“茶道”也是从中国输入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茶叶生产和消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我国的茶叶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和品牌知名度低,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对中国的茶叶生产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宗懋 《学会》2002,(4):12-15
茶是世界上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一种饮料.日均世界消费量30亿杯.本世纪以来,世界茶园面积、茶叶总量和茶叶出口量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就世界茶业和茶叶科学的发展及存在问题作一概要评述.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我国茶文化流传了上千年,同时我国也是茶叶的原产地。我国的茶叶企业数量众多,普遍规模很小,品牌观念较弱。文章以小罐茶为例,阐述了目前茶叶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小罐茶如何进行产品定位、价格策略的制定以及分销渠道和促销策略的开展,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茶叶副产品     
《中国科技信息》2004,(11):45-45
近年来,茶叶副产品在国外的食品、化工、医药、建材等领域都得以广泛开发和利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茶叶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低档茶约占总产量的30%。茶叶生产中自然产生的副产品约占总产量的2%。若以茶叶总产量为50万吨计算,则低档茶叶(包括副产品)的数量达16万吨,茶叶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若将茶叶副产品进行深加工,能大大激活和提升我国的茶叶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茶叶生产和消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我国的茶叶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和品牌知名度低,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对中国的茶叶生产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蜚名噪海外.美誉入杯樽。”茶起源于中国.贵为草木珍.优雅的饮茶文化亦蔓延世界。作为世界茶树原生地的云南.以生产普洱茶享誉盛名。”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普洱茶愈陈愈香。正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汪云刚,矢志不移、守护云茶.将二十年的光阴付诸了云茶事业,散发着生命之香。他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奋战在科研一线.疾步在山岭田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誓言。  相似文献   

20.
蔡巧玉 《科学中国人》2009,(11):104-105
茶文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已经流传千年,而今,仍未被历史遗忘,反而散发出更为浓郁的幽香。随着科技的发展,优质茶叶也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茶提取物制品同样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湖南农业大学的刘仲华教授,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与茶相关的岗位上,种茶、讲茶。提取茶,用锐意进取的精神和不断进步的科技手段,把对茶的研究发挥到极致,对科研的精神作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