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80年代末以来,文坛出现了令人难堪的两极现象,一极是整个文坛的衰微,“新写实”文学之后,读者的散逸使文学这一最具表现力的艺术,昼夜之间成为无人问津的呓语;另一极则是肿瘤膨胀般的“局部繁荣”,一些平庸至极的作品藉着传媒广告的效应,堂而皇之地占据了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2.
中译本<童年的消逝>译自维塔奇书局的再版,初版于1982年.这确实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作品.它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媒介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世界与周遭的生活.童年从何而来?又缘何消逝?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环境下大众文摘期刊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江 《出版广角》2011,(9):50-53
数字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为传统出版业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媒体环境下,自身优势与劣势都非常鲜明的文摘期刊能够采取怎样的发展路径?面对数字阅读带来的版权争夺战,文摘期刊是隔岸观火还是有所作为?数字技术对文摘期刊来说到底有何价值?面对新媒体大潮和数字出版时代,文摘期刊乃至传统出版业究竟该向何处发力?本文尝试从版权经营、数字内容资产管理、未来出版业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天路     
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往往伴随着激动人心的标志。当远道而来的机车伴随着雄厚低沉的汽笛声缓缓驶入拉萨车站的一刻,在场忘情欢呼的人们,将永恒地成为这一激动人心时代的见证者,而这条接通了世界第三极的天路,勿庸置疑地成为这一激动人心时代的标志。这条目前为止人类建造的最艰难、最富英雄气概的铁路,无疑将给西藏带来巨变,它不仅将改写西藏的历史,改写中国的历史,更将改写世界史和人类的文明史。它如一条哈达,饱含祝福、希望和梦想,披展在中国的西部高原。那是一条钢铁的哈达、一条最长的哈达。  相似文献   

5.
当今的西部,充满了希望,当今的西部,滚动着热潮,当今的西部,是中国的黄金海岸。 西部山川,雄浑壮丽,西部历史,悠久绵长,西部人民,豪爽豁达;西部文化,斑斓神秘。 希望与热潮,雄浑与神秘,聚合成一个两岁的生命——《西部周末》。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文学是笔极大的精神财富,人们从中寻找生活的力量、目标。而现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信息时代,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这个时候的文学地位是不是不再那么崇高了? 刘心武: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阅读状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大陆,人们文化生活的方  相似文献   

7.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注定是一个旅者,背着行囊,匆匆前行。我们有过这样的恐惧:在漆黑的夜晚或茂密的森林,不管我们怎样努力地辨别方向,但像被某种魔力牵引转来转去总是回到原地。我们有过这样的惶惑:站在无边无际的戈壁沙漠,不知道何处是来路,不知道何处是归途。我们有过这样的痛苦: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甚至怀疑活着的意义,如一只被折断风帆的小船迷失在蔚蓝的海面。我们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这是思想者的思索和追问,也是普通人的困惑与不解。当我们像帕斯卡尔的芦苇学着思想苦苦追寻而得不到答案的时候,科学便给予了直截了当的解释。生物学…  相似文献   

8.
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往往伴随着激动人心的标志,当远道而来的机车伴随着雄厚低沉的汽笛声缓缓驶入拉萨车站的一刻,在场忘情欢呼的人们,将永恒地成为这一激动人心时代的见证者,而这条接通了世界第三极的天路,勿庸置疑地成为这一激动人心时代的标志。 这条目前为止人类建造的最艰难、最富英雄气概的铁路,无疑将给西藏带来巨变,它不仅将改写西藏的历史,改写中国的历史,更将改写世界史和人类的文明史。 它如一条哈达,饱含祝福、希望和梦想,被展在中国的西部高原,那是一条钢铁的哈达,一条最长的哈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在电视剧的历史上,恐怕还没有过哪部戏,象《新闻启示录》这样,从形式到内容,带有如此深刻的时代的印记。人们被它一马当先的姿态惊住了!“新闻启示录”!单只这几个字便足以说明它和时代结合得多么紧。更何况它还在样式上有所突破。人们不禁要问,作者究竟是从什么地方获得这种“启示”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浏览一下“电视文化”这个温床。一、电视文化的产物“电视文化”,是八十年代以后才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概念。究竟出自何处,暂时还无据可查。然而,各种情况证明,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媒体的运作方式和运作规则发生了许多根本的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成员利益高度一致,人们的信息需求与评价体系单纯而统一,具有精致和深刻特征的精英文化是最有价值的传播产品。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大众文化的本质表现为多元化,最具卖点的是对于社会需求变化的敏感性和基于这种敏感性的创新和丰富。这种变化在90年代以后副刊格局调整中充分表现出来,而文学传播就在这不断的调整中发生着流变。九十年代初报刊界兴起“周末版”大潮,它标志着报刊业满足受众的多方面特别是休闲娱乐的需求,总体上并未挤占文学副刊的领地。  相似文献   

11.
灵芝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菌类植物,我国古老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称,灵芝可以使人起死回生,尽管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它必须生长在百年枯木上的特殊生态环境要求,仍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然而,做为一名省报记者,我却得到了许多长年爬山越岭的赶山人没有的幸运,我亲手采到了一枚灵芝。现在,这枚带着远古幽香,闪着褐色光泽的灵芝就摆在我简陋的书房里,充满了灵气,一看到这枚灵芝,我便记起那一次难忘的采访。  相似文献   

12.
《如果·爱》在掀开神秘面纱之前,就让人对它充满了的种种联想与期待:陈可辛的十年磨一剑,其女友吴君如神秘的怀孕事件,主演周迅与女主人公不谋而合的北漂经历,再加上《大长今》中闵大人池珍熙的空降,歌神张学友的加盟,《如果·爱》的拍摄花絮简直就可以组装成一部内容丰富的肥皂剧了。在这么多花絮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如果·爱》主人公林见东的那滴眼泪,或者更准确地说——金城武的那滴眼泪。在刘德华大肆宣扬”男人哭吧不是罪”的年代,我们当然已经不会对男人的眼泪大惊小怪。但如果这是金城武的眼泪呢?偶像级明星的魅力终于让我们感觉到了自己的幼稚,金城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文学消费的时代,也是一个阅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各类出版物"万类霜天竞自由",充斥着人们的阅读视阈。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影视文化的勃兴,电子传媒  相似文献   

14.
时代呼唤着改革,人们在寻找一条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办馆道路.这是全国博物馆面临的问题.现状是国家投入多而效益低.高墙深院,冷冷清清."三铁"搞得人浮于事,"一大"让一些人在叹息中虚度光阴.中国博物馆向何处去?回答是必须更新观念,强化商品意识;改革现有体制,建立全社会办馆新体制;改变管理方法,运用经济杠杆,调整人员结构.  相似文献   

15.
李萌 《中国编辑》2004,(3):66-71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在文化上,人们的需求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但是,有这样一本期刊,它从80年代初创刊以来就一直在中国期刊界独占鳌头,无论环境怎么变化,它始终可以保持清新的因素,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青睐。它起初叫《读者文摘》,1993年改名为《读者》。对于这样一份成功的期刊却诞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人们的疑问也普遍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16.
郭平  郭婷 《声屏世界》2009,(7):34-35
大众文化的形成造就了大众传媒时代激烈竞争的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向优雅的文学似乎搭不上这列高速的"新干线".文学形式、内容的僵化,它的非通俗易懂性让拥有海量信息选择的受众毫不在意.被边缘化的文学究竟该何去何从?是继续维持清高的形象,还是有所突破?在现实面前,文学选择了创新、嬗变、发展,文学协同影视,以文学影视化的全新姿态步入了大众传媒时代的传播新格局之中,开一代传播媒介新潮流.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世界的现代化浪潮,激起了全球性的家庭巨变。中国家庭在改革开放之后,也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而走向变革的高潮。那么,家庭在变革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在向何处发展?未来家庭将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透过家庭在变革中剧烈震荡的各种现象,去揭示它的本质,揭示这场家庭变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曙光初露的清晨,在昨夜的曾经辉煌中,中国文学出版业这匹驮载着“缪斯”、“安泰”,驮载着“关关雎鸠”、“大灰狼”的老马又走向了新的千年。 我们该如何描述新千年之始的文学出版业呢?是重现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还是悄悄地留在图书市场的边缘,给理想寻找一个锚地? 我们应当面对这个现实,那就是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T技术的广泛使用,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们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关注点的转移,兴奋点的泛化,使得文学这个曾经处于关注中心的幸…  相似文献   

19.
文学副刊在报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高品质生活的享受。文学副刊如何赢得更多的读者?这里粗略谈谈编辑文学副刊的一点体会。 文学副刊也要有指导性 文学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办好文学副刊无需争辩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困局     
策划人语:打造新农村的中国乡村进入无税费时代。但是,“两补一免”后村财政怎么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村主任如何作为?“讨饭财政”的乡镇政府怎能化解沉重的负债?杀鸡取卵,集体全业没了,地快卖光了,农民向何处去?这是当前中国广大农村普遍之急。记者以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新闻督导员的身份赴黑龙江、河北调查,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