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诗《寻隐者不遇》久认为系贾岛杰作:文章在前人质疑基础上,结合《长江集》版本情况,对该诗流传试作梳理.并认为诗的作者很可能为孙革。  相似文献   

2.
寻人不遇题诗留言或作诗寄赠是唐人的一种习惯。现存唐代寻人不遇诗中,被寻访者多为道士、僧人、隐者。宣扬佛道思想、表现隐逸情趣,表达景仰之情及叙说友情,是唐代寻人不遇诗最突出的主题。寻人不遇诗常有令人叫绝的奇思妙想,也有丰富的情感内容。  相似文献   

3.
曾孝义 《现代语文》2006,(5):105-105
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不遇》,从寻而不遇落笔,描写出了一位飘忽不定的隐形象。  相似文献   

4.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叙事诗,写贾岛寻访隐者,与童子对话,而最终没能遇见隐者的事情。从题目中的“寻”,可以想象贾岛一路寻寻觅觅,拜访隐者的急切之心。从诗句的对答中,可以体会到贾岛内心的波澜起伏:从刚遇见童子时的满心欢喜、充满希望,到“言师采药去”时的失望,但仍不死心,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寻隐者不遇》等古诗时,引导学生在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处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意蕴深远,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我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谈谈通过补白训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寻隐者不遇》和《夜宿山寺》是唐代优秀的山水诗,描写的都是祖国山水的奇情壮彩。其诗清新俊逸,韵味隽永,倾注了诗人的浓情厚意,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寻隐者不遇》的作者贾岛,字浪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贾岛青年时曾作过和尚,号无本,后受韩愈的影响而还俗。大家熟悉的“推敲”典故,就是出自他以诗谒韩愈的故事。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苦吟诗人”,历史上曾把他和同时代的诗  相似文献   

7.
《寻隐者不遇》虽然是一首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的古诗,但是诗文背后的意思却很值得玩味。言为心声。笔者以为若想试图走近诗人贾岛的内心世界,不妨抓住寻人之人与童子之间看似简单明了的对话,然后由此入手,通过对诗中三人的步步追问来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从而揭开诗中隐藏的真相。  相似文献   

8.
平淡出新奇朴实显壮美——《寻隐者不遇》教学拾遗□凤城市凤凰城区文化小学何淑华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  相似文献   

9.
第二节课,我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寻隐不遇》。一个孩子漫不经心地说:“隐是谁?”我一愣,大家都看着那个孩子,露出不解。我笑笑说:“是呀,我怎么没想过。诗人也没有告诉我们,不过,也许诗中会告诉我们答案的。我们一起去找找隐吧!”大家都兴致盎然地开始寻找隐。  相似文献   

10.
正【案例一】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师:我们已初步了解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过的《三顾茅庐》,看看两者有什么共同点。生:"寻"和"顾"都是寻访、拜访的意思,他们一开始都没有见到要拜访的人。生:他们都是去拜访一位隐者。刘备要拜访的是诸葛亮,他也是一位隐者。生: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  相似文献   

11.
卢藏用是初唐时期“方外十友”的成员之一,他由隐而仕的行为与盛唐人为仕而隐的特殊隐逸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当时人对他走终南捷径的做法评价不高,甚至带有嘲讽的口吻。卢藏用交游甚广,与陈子昂、宋之问等人均是好友,同时他十分赞同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因此通过文献记载及其诗文的研究,对卢藏用的复杂思想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些论唐代科举制以及唐代律赋的史学或文学著述,都认为以试赋取士始于唐代。其实,唐代试赋取士是沿隋制,并非唐统治者的创举。无论是从献赋与纳赋的制度来看,还是从隋唐取±考文的实例,以及此期杂文与文之关系来看,唐以前就存在以试赋取士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从艺术上看,此诗八句四联,通过多角度对比,诗人表现了自己的归隐之心。  相似文献   

14.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唐诗史上大师的地位。历来对王维诗歌的研究多倾向于对其山水田园诗的阐释,文章从王维诗歌整体创作上探寻其对"诗骚"传统的接受,阐述王维诗歌创作"雅"出于《诗》,"丽"出于《骚》,即对"诗骚"传统的接受。  相似文献   

15.
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可以说一生都在出处矛盾中度过,他一生未离仕途,但又一直未间断对"隐处"生活的肯定和向往,从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思想矛盾现象.我们认真研读白居易前期的诗歌创作,就会发现,早在他入仕之初就已萌生了对隐处的思考和向往,并逐渐形成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中隐"思想.  相似文献   

16.
论魏野之诗     
魏野是宋初隐逸诗人, 诗宗晚唐,其诗歌题材比较狭窄,思想内容相对贫弱,大多描写清苦幽静的隐逸生活,抒发孤高傲世的隐逸情怀,在诗歌的艺术风格上,构思精巧,幽峭清丽.同时他早年学习白体,因此他也有许多平易浅切的"白体"诗作,使其诗歌呈现出平朴闲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咏侠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流品。它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唐代诗人用慷慨之笔来抒写他们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将豪迈不羁的精神追求和壮志难酬的不遇悲慨寄托在形形色色的侠客身上。因此,与魏晋六朝时期相比,这些游侠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更为鲜明生动,主要包括:古代游侠、唐代游侠、另类游侠。  相似文献   

18.
唐集唐注考     
张佳 《天中学刊》2011,(2):79-82
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史上,以宋集宋注及宋集明清注为视域的本朝人注本朝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而唐集唐注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隙”。初步考证出张庭芳注李峤诗、李绅注元稹诗文、郗昂注张鹜诗文、司空图注卢献卿诗文等7种唐人注唐诗文,发现它们还处在古典注释学的原初形态上,其注释学方法还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文注释学,没有在中国古典注释学史上造成很大的影响,顶多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的注释学现象。  相似文献   

19.
古书中的燕子从《诗经》奠定的“玄鸟——图腾”、“燕燕——离别”等意象模式开始,走出了脉络分明的文学意象发展之路,其各种意象的融合在唐代呈现出空前繁盛的局面。唐人在文学意象的使用上,燕子作为神鸟、图腾象征的主题明显减少,注重其自然习性描写的篇章大幅增加。唐诗中燕子意象的发展,展示了唐代文学创作逐步摆脱蒙昧的时代意识、文人象征性思维得到拓展,以及文人生命情怀进一步延伸等时代特征,展现了唐代文学创作主体积极影响社会意识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125首赠诗中,有多处涉及到对人物"风流"的品藻。此"风流"主要表现在诗酒风流、隐逸风流和侠士风流三个方面。这与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盛唐气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