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看城市文化的创新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艺术作为当代城市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视觉艺术为主要形式来诠释城市公共空间的组织形态、环境意蕴、美学功能,构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和艺术化社会服务体系,日益显示出转型期的城市文化价值新走势。公共艺术产业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整个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公共艺术产业强调了将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产业功能,从而在客观上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快速而有力地发展公共艺术产业是提升城市文化内蕴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3.
4.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在当代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下与公众产生联系。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的共生与对话,体现了自然、人文、和谐、圆融的城市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发展使公共艺术悄然进入,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艺术以视觉形式示人,其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展示是城市精神的外化表达,它迎合了消费社会人们文化消费的多样性潮流,成为文化消费中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消费,同时也构建着城市的公共空间风格,成了消费社会不可或缺的城市文化元素。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视觉文化的审美呈现,通过一种外化的视觉文化唤起城市公众的文化审美意识,扭转现代文明冲击下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表达的缺失,使从一种传统的机械式的建筑群落演变成一种富含文化特色兼具塑造城市形象的城市文化共同体,也使城市公众的生存空间更富诗意和人文气息,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城市总是与艺术存在着历史、美学和政治上的联系,同时也作为艺术的主旨和宝库而发挥作用。艺术已成为城市的公共叙事者,并带来了欣快的特征。它虽然在不同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风格,但都体现出公共性。当然,不同城市的市民对公共艺术的审美态度与选择并不相同,这既因为公共艺术创造存在艺术家与城市风格的差异,也因为不同城市之间的历史与文化差别导致了市民审美价值观的差异。对公共艺术需要一个新的认识,因为这不仅是一个艺术“欣快”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和政治领域“欣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建设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并且在经济的发展下人们的生活要求也不仅仅为物资生活要求,对于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用公共艺术理论提升建设水平,从而优化城市的整体环境。公共艺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分支,本文主要分析了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的应用,提出了重塑城市的具体措施,为公共艺术推广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公共艺术与政体及权利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同时,公共艺术又是公共文化精神的凝聚与显现。公共艺术应当作为政府、民众与艺术创作群体之间对话、交流与合作的开放性领域,表现出与现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生态环境相和谐发展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的公共环境设计探讨美学设计与文化表现的内在联系以及思维表现。一个好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是人类对居住环境质量优劣的评价、理解及改造活动不断深化的结果,而文化追求与表现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它设计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成果,才能创造出一系列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及风格多样的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0.
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可以使未来的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师、环境设计师、城市雕塑家、公共策剐人在园林、景现等专业领域,在布局和创造城市文化未来、建设城市未来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上集中体现公众的思想.明确审美标准本身,也可以整合公共政策,城市和社区形象与城市运动的媒介.在高校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利用"公共性"来整合城市文化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市民意识的变化,目前公共艺术已成为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舞台。21世纪城市雕塑应强化公共艺术意识、应强调“精品”意识及公共空间艺术,应呼唤时代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2.
民国《良友》画报是建构上海街头文化的印刷文本。编辑者采用平民化的传播技巧,尽力捕捉中下层市民及乡下人的街头生活图景,以故事的叙说方式和图文的双重表述体现媒介的民间立场和大众话语趋向,建构了在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和市民文化景观,典型地折射出编者在上海现代性背景下的媒介伦理及其精神焦虑。  相似文献   

13.
媒体艺术作为当今设计界的主流,与公共艺术形成互动,赋予了公共艺术新的内涵,拉近了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样性,对南京公共艺术设计进行研究,探讨数字媒体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加快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突出南京的历史文化,塑造南京现代化的大都市形象。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也在加速进行中,在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中,翻译活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考察文化在翻译领域的影响和作用,探讨了文化语境在翻译实践中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并针对文化语境的差异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尽管国内学界出现文化研究的热潮,确实扩大了文艺学研究的范围,其中不少新理论、新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但并没有突破文艺学已有的研究范式,仍然主要局限于社会阶级批评、经济分析、意识形态的方法论与政治性旨向等前苏联文论模式,未能有效地实现文艺学学科体系的转型,难以承担其重建重任。  相似文献   

16.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重建,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7.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近代到现代、后现代,艺术作品的内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文章将艺术作品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从历时与共时两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8.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成熟的审美观念的重要时期,大学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秉着"和而不同"的差异化发展策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努力开发我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理念,厚植学生本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本民族的文化,关注当下本土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多元的文化交往的共同体中,对处于全球交往系统中的中国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价值依托和全新的文化经验。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在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和确立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将成是中国文化学者务必回答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0.
公共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但存在理念缺失、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等问题。高校应结合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求,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教育理念,合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加强实践教学,搭建多向交流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地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