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少社科类图书中涉及历史人物,但往往出现讹误。 《中华上下五千年》下册第532-533页(长城出版社)有这样一段话: “三国的时候,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攻打东吴,孙权是东吴的皇帝,他和蜀国的皇帝刘备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的谋臣诸葛亮借东风用火攻的办法把曹操的军队打得大败。这次著名的战役历史上叫做‘赤壁大战’。”  相似文献   

2.
当今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原本为一家,都是中国汉室后裔,其祖籍都在河南省焦作市,即现在的古山阳城内。据史料记载,东汉皇帝汉献帝刘协,在曹操的挟持下,于公元216年奉曹为魏王,他则完全变为傀儡皇帝。公元220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后,其子曹丕继承了王位,废除汉献帝刘协自称皇帝为魏文帝,赐封刘协为“山阳公”(居于山阳邑,也就是今焦作市市区东2公里的墙南村北)。直至刘协的玄孙刘阿知时,正值中国处于西晋王朝的黑暗统治时期,作为被推翻的前朝皇室后裔的刘阿知,整日诚惶诚恐,担心有灭门之灾。为…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曹操挟汉献帝迁都许昌,假天子名义东征西讨并统一北方,成为割据势力中最强大的一支.孙权虽然占有江东之地,但缺乏与曹操抗衡的实力.被称之为枭雄的刘备在中原逐鹿中屡战屡败,被曹操追得无立足之地,最后寄居于荆州刘表.曹操击败袁绍后率大军数十万南下荆襄,试图乘胜统一中国.刘备兵败南撤,江东的孙权也岌岌可危.在鲁肃、渚葛亮等人的奔走游说之下,孙刘两家在赤壁联合击败曹操.由于<三国演义>等戏剧艺术的渲染,诸葛亮的作用得到世人的肯定并有所夸大,鲁肃所起到的作用却被忽视.  相似文献   

4.
听过失、空、斩这段京戏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但看过《三国演义》,了解这段故事的人相信并不会少,《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讲的是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没有听从刘备托孤时的劝告,派马谡为大将在街亭抵挡曹操  相似文献   

5.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南阳卧龙岗或襄阳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相似文献   

6.
<正>曹操,字孟德,是我国东汉末年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曾经担任汉朝丞相,获得魏王的爵位。曹操的儿子中比较有名的是曹丕和曹植。曹丕在继承魏王爵位后不久便接受汉献帝的禅让成为魏朝的开国皇帝。曹植是曹操比较看重的儿子,曾经想传位于他,后曹植被封为陈王,死后谥号"思",因此经常被称为陈思王。曹操、曹丕和曹植是建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被后人尊为"三曹"。曹  相似文献   

7.
1959年我党开始纠正“大跃进”错误的时候,毛泽东找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他先分析了在1958年8月和9月“大家头脑发胀、大谈共产主义”期间的问题:报纸宣传没有重点,没有中心,方向不明或看不出方向。接着,主席又搬出了曹操、刘备、孙权和袁绍,将曹操这位政治家与刘备、孙权、袁绍这些书生对比,指出政治家多谋善断,书生多谋寡断。多谋善断就是在纷繁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王毓 《档案管理》2000,(2):39-40
比起曹操,刘备虽不是一流的韬略家,但在知人善任、爱惜英才方面却是一流的,历代帝王多所不及. 曹操“少机警”,“好权术”,是出了名的法术人物.舞台上的曹操虽然过分夸大其奸诈的一面,但还是很有威严的,比真实的曹操有气概.史书上记载他……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时代,直接管者百姓的地方官,有两种别称,一是父母官,一是牧民之官。父母官这个称谓是^^耳熟能详的,因为现在还在这么叫,即使生活在北京这个地方,如果你家乡的领导来了,你给别人介绍,十有八九都会诜这是我的父母官。牧民之官,古代叫得比较多,甚至地方长官干脆就被称为“牧”,大的是“州牧”,小的是“县牧”,刘备被曹操赶出豫州,惶惶然若丧家之犬,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将他在新野小县安置,不久就传出歌谣“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然,古人“牧”长“牧”短的,属于思想觉悟不高,现代的人们,无论是坐在官的椅子上的,还是没坐在椅子上,—般不会这么说了。  相似文献   

10.
丁尘馨 《中国新闻周刊》2010,(1):34-34,36,37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即曹操死前一年多时,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基地遗址和营造问题。因作《终令》。  相似文献   

11.
就在《三国》“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不,刘备来了”、新《红楼梦》“黛玉裸死”,引来观众调侃揶揄之际,广电总局一项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开拍的电视剧中,超过50%是各类翻拍剧。  相似文献   

12.
求贤若渴,思才如醉——在我国古代浩翰的文海中,最能表达这种感情波澜的文章,当首推曹操在担任丞相时写的三篇“求贤令”。让我们重点分析其中的一篇《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管中窥豹,来考察一下曹操是如何表达这种求贤思才感情的。赤壁之战两年以后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五十六岁的曹操已统一北方,大权独揽,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处于军事最盛时期。但是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不稳固,天下三分,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无疑是他的心腹大患。为了完成统  相似文献   

13.
定军山月     
陕西汉中博物馆里完好地保存着从褒水边取下的“衮雪”二字的石刻,那是1969年修建褒河水库时凿取的.字体雄健姿肆。一如奔突而进的狻猊怒狮。传说是曹操的手迹。更有人说是魏王站在栈道上横其槊刻镌而成的。翻检《三国志》,曹操曾两度来到汉中,一次是在215年,降服了汉中的张鲁,一次是219年攻打刘备,不幸败北。  相似文献   

14.
吕春 《档案天地》2009,(2):30-32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粟裕是一位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的开国大将。他不是元帅却进入军委常委,开我军之先河。这一现象在开国将帅中是罕见的。“文革”期间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是如何相处的?他在晚年为党为国为军队都做了哪些工作……  相似文献   

15.
"政治家办报"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7年6月。毛泽东指出新闻舆论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他说,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这是毛泽东对政治家办报的首次阐述。1959年6月,毛泽东对吴冷西谈话时。强调了“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思想的重要性。他说.“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6.
话说当年成都地区领导人刘璋,引狼入室请来刘备,可又怕这个当家子仗着兵强马壮.喧宾夺了主,就在绵阳的富乐山下请刘备撮了一顿。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他告诉刘备:你带着三军人马往北走,出了剑门关,把梁州拿下,梁州就是今天的汉中.然后你就在那吧!吃美了的刘备带着人就走了,走着走着就看见秦岭大山绵延如墙,犹如剑削斧砍般的峭壁之中蜿蜒着一条小道。刘备知道这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雄关,情不自禁地说了句:刘璋有这样的屏障,干吗还怕曹操呀!军师庞统出了个回马枪的主意,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位大将中,张云逸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年龄最大(授衔时已63岁),比毛泽东还大一岁多;工资级别最高,是惟一拿着元帅级别工资的大将;资历最长,参加过同盟会,1926年加入共产党时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参谋长。更让人称道的是,张云逸不仅有着辉煌的革命经历,而且他的婚姻和情感生活也极具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8.
《出版经济》2021,(2):22-23
中国的省界划分,我们先从"汉中之战"说起. 三国时期,建安二十二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7-219),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地区相持,为了争夺汉中,兵力弱小的刘备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调兵支援.当时,诸葛亮对是否出兵犹豫不决,对此,杨洪向诸葛亮进谏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和门户,汉中之争,是"家门之祸、存亡之机",因此力谏诸葛亮应该"...  相似文献   

19.
司江 《大观周刊》2011,(19):261-262
《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在文学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刘备的人物形象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与作者罗贯中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拥刘贬曹”立场密不可分。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性格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罗贯中笔下的刘备这一个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王迅 《兰台内外》2013,(6):18-19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就有1200人。既有曹操、诸葛亮、刘备这样的大腕儿,也有名字只出现一次的历史过客;更有一些深藏不露的配角,悄悄改变了历史能走向。历史作家马伯庸的新书《三国配角演义》,将这些着墨不多的人物推向了前台。"历史有无限可能。比如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卫士许褚如果不是心绪不宁在下班之后回去多看了一眼,阻止了一场刺杀曹操的阴谋,三分天下的历史就不会发生。"官渡杀人事件、宛城惊变,马伯庸将一串串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幕后的主使人指向了贾诩。在他心中,这是个比诸葛亮更聪明的谋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