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快吃晚饭了,小华妈妈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小华钻前转后总想插手帮点儿忙,然而妈妈不给小华分派什么“任务”。小华只得在旁边等待“机会”。这时,妈妈从碗橱里拿出几把调羹,小华跑上去抢着拿起调羹要往饭桌上送。妈妈大叫一声:“别动!让我来!”话音未落,“哗啦”一声,  相似文献   

2.
地上放着一只碗。小蚂蚁想知道碗里装着什么,它沿着碗壁爬啊爬,爬到了碗口上。“扑通!”哎呀,小蚂蚁一不小心掉进了碗里的汤里,它害怕得大叫:“救命啊!救命啊!”调羹来救小蚂蚁。可是调羹没有把小蚂蚁舀起来,自己却沉到碗底,爬不起来了。小皮球来救小蚂蚁。小蚂蚁用力爬到小皮球上,可是小皮球在碗里滴溜溜转,小蚂蚁还是爬不出碗去。谁能来救小蚂蚁呢?在路边睡大觉的绳子听见了小蚂蚁的喊声,它爬啊爬,像条蛇游进了碗里。小蚂蚁沿着绳子终于安全地爬出了碗。“谢谢你!”小蚂蚁对绳子说。“还要谢谢你和调羹!”小蚂蚁又对小皮球说。“啪嗒!啪嗒…  相似文献   

3.
我讨厌吃米饭,与生俱来就与米饭“水火不容”,我宁愿去吃那难以吞咽的中药丸,也不想去碰刚买回的新米做出的米饭。这一天,妈妈照例给我盛了一大碗米饭。我望着白白的米饭粒,感觉就像是压在碗里的一座山,惆怅得不得了。“哦,没拿筷子。”妈妈拍拍脑袋,又走进了厨房。我知道,大好时机来了,而且,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我一咬牙,用调羹〔gēnɡ〕把大半碗饭舀到了妈妈的碗里。呀!高出来了一大截,被妈妈看破可不好。于是,我又用调羹把米饭压压实,还照原先的样子给妈妈的米饭做了个“造型”。然后,我拿起调羹,假装吃得津津有味,还发出“吧唧吧唧”…  相似文献   

4.
过年的记忆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调羹舀汤汤,筷子拈嘎嘎……”每当再念起这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就勾起了我对儿时过年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拼音话     
郑春华 《小朋友》2004,(1):2004
毛毛虫最近说话奇奇怪怪的:“m-ɑ———”“sh-ui———”第一个拼出来的是“妈”,第二个拼出来的是“水”。妈妈就给她倒一杯水送进小房间。可有时候妈妈拼不出来,就有些着急:“怎么,你现在不会讲话了!”“是老师让我们平时要多练习拼音!”毛毛虫一副很有理由的样子。妈妈没话说了。吃晚饭的时候,毛毛虫又来了:“tiɑo———g-eng———”“听不懂!”妈妈继续吃饭不理她。“就是调羹呀!你小时候没有学过拼音吗?”“忘了!”“那肯定是你平时没有练习!”原来妈妈小时候那么不听老师的话。妈妈暂时无话回答,就把调羹拿给毛毛虫,自己继续吃饭…  相似文献   

6.
笔者发现有的幼儿园在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那么正常的现象:譬如,个别小朋友饭吃得慢,老师和保育员便给幼儿一调羹一调羹地喂饭,一口还未咽下,一调羹又送进幼儿嘴里一边还大声叫:“快!快!往下咽,吃得慢的就别想睡午觉。”再譬如午睡时,许多教师亲自替小朋友解钮扣,脱衣服,而有些小朋友明明自己能穿脱衣服;上美术课,个别小朋友画得不是很理想,老师就一声不响地在画上添上几笔……仔细想想上述现象,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者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而替幼儿做了许多理应由幼儿自己做的事情。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幼儿园教育中的“短期行为”。出现这种短期行为之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在于教师自身。有的教师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得到一点好评,就在孩子的画上“加工”一下;或者认为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麻烦,不如为幼儿代劳省力,等等。幼儿教师出现这样的“短期行为”实在是不应该的。它将对幼儿产生极大  相似文献   

7.
用饭盒带饭,经常忘带调羹(ɡēnɡ)。于是我想能像八宝粥罐头一样,在饭盒盖上装两个铝片弹簧夹子,把调羹夹上就不会忘带了。所以我发明了带调羹的饭盒,如图所示。(指导教师:叶佳苗)带调羹的饭盒$绍兴县钱清镇梅湖学校六年一班@李红燕  相似文献   

8.
真假调羹麦克走进餐馆,点了一份汤,服务员马上给他端了上来。服务员刚走开,麦克就嚷嚷起来:“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服务员重新给他上了一个汤,他还是说:“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  相似文献   

9.
幽默与顿悟     
A.调羹 [幽默] 麦克走进餐馆,点了一份汤,服务员马上给他端了上来。服务员刚走开,麦克就嚷嚷起来:“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服务员重新给他上了一个汤,他还是说:“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  相似文献   

10.
女儿是在国内长大的,到五岁时,吃饭还要人喂。记得有一次哄她吃饭,我用调羹舀了饭,又挟了一些菜在上面,然后把调羹搁在两根筷子上,筷子的一端朝向她的小嘴,说道:“火车开来了,要进山洞了!”女儿便把小嘴张得大大的,一调羹饭菜就这样塞进嘴里。轮到女儿养育孩子了。小外孙笑笑出生在美国,快满一岁时,我去美国看望他。当时他已经断乳,吃的是牛奶、罐装的各种蔬菜糊、现刨的苹果泥和像小号羊眼圈那般大的玉米圈。牛奶、蔬菜糊和苹果泥由我定时喂他,玉米圈则定时倒在盘子里由他自己抓着吃。随着小外孙的牙齿越长越多,我们给他吃的东西也渐渐“粗…  相似文献   

11.
使用调羹:在添加辅食时期应尽量使用调羹,以免孩子对橡皮奶嘴的依赖,这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进食行为。调羹应在出生后3个月使用,原因在于,婴儿出生时,自然吮吸和挺舌反射都很强烈。挺舌反射具有保护生命的意义,使婴儿用舌把可能导致噎塞的固体食物或其它物体推出口外。婴儿2.5~3个月时,吮吸和挺舌反射就被吞咽反射所取代。此时使用调羹较妥当。如果过早地使用调羹,婴儿会用舌将其推出,这样会导致母亲和婴儿有不愉快的喂食经验。自己进食:在出生后大约5~6个月时,婴儿  相似文献   

12.
一天,小明和几个同学上体育课后去取水喝,小明没有茶杯,就用金属易拉罐来装开水,感到很烫手,而其他同学用玻璃杯或塑料杯却没有这么烫.他想:各种物质都能传热,哪些东西更容易传热呢?他猜想:易拉罐是金属做的,是不是金属导热本领最大?于是他进行了以下实验:在一只玻璃杯里倒入热水,再放入一把塑料调羹、一把木制调羹和一把金属调羹.过了一会儿,用手摸一摸,感觉金属调羹最热,塑料调羹较暖,而木制调羹几乎未感觉到有变化.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到结论:金属的导热性最大、塑料次之、木材最小.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导热性不同,导热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我们根据导热性的差异,将物质分为两类: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相似文献   

13.
“小朋友,你们看:老师今天给你带来了什么?”正如大家预想到的,当我拿出一双毫不起眼的筷子时,全场一片“嘘”声。有的小朋友还是非常可爱地提出了他们的问题:“老师,中午学校有调羹的,你干嘛还带筷子呀?”顺着他的话我接着说:“是呀,这位小朋友真爱动脑筋,也敢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路蓉 《幼儿教育》2003,(6):28-29
在讨论“夏天如何使自己凉快起来”时,孩子们想到了用冷水洗澡、在树阴下乘凉等办法。当浩哲提出“我们可以自己做冷饮”时,孩子们立即响应,他们纷纷要求自己做饮料。对此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如“你们喝过什么饮料?”“喝饮料的感觉怎么样”“你们想做什么样的饮料”“需要哪些材料”,在热烈的讨论之后,大家决定分头收集各种饮料粉以及一次性杯子、筷子、调羹等,准备开展自制饮料活动。  相似文献   

15.
智取玩具     
目的:培养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和集体观念。准备:在每组的桌子上放着三只小口瓶子,分别标上“1”、"2”、“3”的号码。瓶内各放有一粒弹子、一颗木珠、一块橡皮泥。瓶口用小毛巾或手帕盖着,使瓶内东西不外露;辅助工具一双筷子、一根细钢丝、一只调羹、一只盛着水的容器。  相似文献   

16.
煎鸡蛋     
说干就干,我边哼着歌儿边拧开了煤气灶,热情的火苗包围了锅底。我倒入两调羹左右的油,等油热后,拿起一个鸡蛋在碗沿一敲,两只手一扳,往锅里一倒,蛋黄及蛋白“哧”地钻进了冒泡的油锅。突然  相似文献   

17.
太阳汤     
吃罢晚饭,我照例到邻居家去看望牛牛,只见小家伙,手拿调羹,站在椅子上爬上又爬下,就是不愿意吃饭。原来,牛牛的妈妈只做了一道菜:番茄蛋汤,牛牛对番茄是很抵触的。看着桌上一大碗红黄相间的番茄蛋汤,我心生一计:“牛牛,这是什么汤呀?真香!”“这是番茄蛋汤,不好吃的!”  相似文献   

18.
此情此景     
《小学生》2006,(6):45-48
错上加错麦克走进餐馆,点了一份汤,服务员马上给他端了上来。服务员刚走开,麦克就嚷嚷起来:“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服务员重新给他上了一个汤,他还是说:“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服务员只好叫来经理。经理毕恭毕敬地朝麦克点点头,说:“先生,这道菜是本店最拿手的,深受顾客欢迎,难道您……”“我是说,调羹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9.
白菜汤     
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20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那母亲在家里。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她的脸颊很消瘦,脸色也很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这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9岁的小女…  相似文献   

20.
病房里,婆婆正准备用小调羹将杯里的水往刚出生才两个小时的宝宝嘴里送,正躺着休息的媳妇看到了这一情景:“妈,你在给宝宝喂什么啊?”“黄连水啊,先苦后甜,而且喝了它、宝宝以后就会身体健康呢!”“妈,这些都是迷信,宝宝还是喝奶好!”“怎么是迷信啊?老辈人的话都是有道理的!”这是产科病房里最为常见的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