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画信是一种绘画与文字相融的交流方式,由构思巧妙的绘画和干净简练的文字构成。因此,教师应把画信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的载体,让它走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积极促进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沟通。  相似文献   

2.
在近几年的美术课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不爱上美术课。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学生们的答案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因为画不好;因为成绩总是很差。而画不好的原因也有两种:一种是本来就不擅长,一种是老师让画的东西太难了。  相似文献   

3.
画信的七大要点: 1.画得不好没关系,不好也好 2.不要范本,不打画稿 3.仔细观察实物,尽量画大J 4.画线必须认真,要慢慢画 5.要写真诚的话语. 6.画好之后一定要寄出去 7.提倡使用毛笔和墨画信——寄给他人的“插有图画的信”$苏州市画信培训学校~~  相似文献   

4.
初识画信,是升入初中后的美术课。一支画笔,一张白纸,在老师灵巧的手中寥寥几笔,勾勒出美丽的图画。空白处写上几句祝福的话语,给画平添了几分生气,画信竟然似乎有了生命,饱含感情,吸引着我们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有一位老小池邦夫,曾经参悟出“信正和温泉一样,穿着衣服是进不去的”道理,认为“加以装饰,穿着衣服”的信没有意思,所以尝试写“裸体的信”,于是“造”出了随心所欲、“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心情”的“画信”。说白了,“画信”就是有字有画的书信。其实这样的东西,在古代或在现代、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曾经有过,如人的“随意画”,民间百姓的以画代言的涂鸦,只是人们并未有意识地去做而已。  相似文献   

6.
下了班,我带着4岁的儿子去邮局寄信。在邮局里,儿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买邮票,在信封上贴上邮票然后把信投进邮筒。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我:“妈妈,为什么要寄信呀?”我告诉他:“妈妈有个朋友住在很远的地方,妈妈很想念她,就把要对她说的话都写在信里,邮递员就会把信送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在一次教学交流中,有位老师问我一个问题:你是否能总结下为什么学生这么喜欢上你的音乐课?说实话当时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题目——亲其师,信其道。一直认为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了,自然就会喜欢你的课。这一点,我自己有太深的切身体会。先来说正面的例子吧,到现在想来它都是一种甜蜜的回忆。是在上初中时,我特别喜欢英语老师,这位老师在上课时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那种魅力,让我深深折服,我就觉得听她上课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因为喜欢她,所以上课很认真,因为上课认真,所以英语成绩很好。而接下来要说的反  相似文献   

8.
读画读心     
我喜欢看画,尤爱看大画家的画。因为画面里有画家独特的人生理解和感悟,读画实际是在读他的一颗心,读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表述。平淡、庸俗的人生理念是既浅薄又贫瘠的土壤,难以产生独树一帜、让人钦佩的画家。过去看梵·高的画,总觉得不那么美,有时甚至觉得有些丑。你看他早期的自画像:瘦骨嶙峋,黑不溜秋,呆头呆脑,严峻忧郁,活像一个“煤黑子”。再看他那幅《吃土豆的人》,不仅人物形象笨拙,神情呆滞,而且整个色调是令人压抑和绝望的黑棕色。而梵·高的这两幅画是他在比利时博里纳日矿区做了两年的牧师以后创作的。他亲身体  相似文献   

9.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教孩子画苹果。 美国幼儿园老师并不讲怎样去画,而是给每个孩子发一个苹果,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摆弄,然后自由地根据自己的认识画出苹果。画好后,再把画与手中的苹果作比较,觉得哪儿不好,再画、再修改……而我们通  相似文献   

10.
画如其人     
开学初,幼儿园家长会,园长讲这学期有“六个一”活动。主要目的是理解孩子,聆听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曾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所以就选择了“和孩子同画一幅画”活动。 和孩子一起画画,我不只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绘画水平,而是把画画当做和孩子交流的一种手段。 和孩子一起画了许多画后,我深有感触。孩子虽  相似文献   

11.
    
12月31日,彼得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处理着这一年的最后几件紧要公事。女秘书敲门进了办公室,说:"对不起,打扰您了。有您一封信。"说着,她把信放到彼得的桌上,随即转身走了。彼得拆开信就念起来:亲爱的妈妈:你的儿子在给你写信。我已经好久没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出差、度假、住医院了……  相似文献   

12.
一天,幼儿园中班正在区域活动,一幼儿跑来对他们年轻的老师说:“老师, 我想画画。”老师说:“画去吧。”“画什么呢?”幼儿自言自语又好象是在问老师。老师说:“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话正好让园长听见了,园长狠狠地批评了这位老师:“你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呢?”年轻老师感到很茫然,“我怎么不负责任?”一上午,这位年轻教师都因此而闷闷不乐。一会儿,那位幼儿拿着自己的画欣喜地跑到老师跟前说:“老师,你看我画的好吗?”老师看后故意问幼儿说:“小猪钓鱼? 故事里明明是小猫钓鱼你怎么画的是小猪  相似文献   

13.
对石涛美学思想的研究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关于“一画”论的研究和论争,因为石涛在《话语录》开篇就提到“一画”,而“一画”的命题也贯穿于整个《话语录》中。究竟“一画”是什么?已经成为研究石涛艺术思想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差不多每一位研究“一画”论的学者都会在研究中得出自己独到的结论。面对如此纷纭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石涛的生活跌宕起伏,入世、出世、顿,浯,对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兼容并蓄,所以“一画”论中的“一画”是具有多义统一性的。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又云:“亲其师,信其道。”确实,师者可以解一些惑,求学者也可“亲其师”。但是,师之道,就完全值得信奉吗?师之道也有不值得信奉之处,甚至还有荒谬之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师之见识有限、探究有限所致;或者因为追赶不上时代步伐而落后所致;或者因为阶级性及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局限性所致。既然师之道可能出现错误,那为什么还要求求学者完全信其道呢?为什么还要让求学者养成一种惟师、惟权威的心态呢?其实,这是人们多年来留下的一个错误认识:片面认为师之道即为正道,师之说即为正说,师之行为即为正当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美丽的历史文化古城苏州,有一所新型的现代化学校,它的名字叫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近年来,它从“建成与苏州的人文环境和现代化气息相吻合的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优质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出发,以画信——一种寄给他人的插有图画的信——为载体,经营和谐优美的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信     
上学的时候,我每周都给家里写一封信,而每次给我回信的总是我的父亲。父亲的信是很有特色的。在信的开头,父亲从来不用所谓的昵称来称呼我,总是连名带姓地直呼我的大名。我每次读到自己的名字时,总有一种想立正大声答“到!”的冲动。这种感觉很不错,就像我是父亲手下一名随时准备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父亲的信话语不多,通常是刚刚写满一张稿纸,但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比如冬天到了,是嘱咐我穿棉衣的时候了,父亲在信中便会说:“把你的棉衣穿上,别因为臭美而弄得涕流满面。”没有苦口婆心的劝导,而是先下命令,再向我点明违抗命…  相似文献   

17.
书法是一种表现心灵情感的视觉艺术,它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觉,所以古人就有"书为心画"的说法,在书法学习的精神"境界"以及"技进乎道"的过程中,"心画"思想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几何图形的海洋中畅游,我深深地感到,画一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信,你瞧:一次,我遇到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张长方形纸,长21分米,宽18分米。如果要用它剪直角边分别是5分米和4分米的三角形小旗,最多可以剪多少面?通过画图,我发现以前学习的大面积中包含几个小面积的方法对这道题已经不适用了,因为要考虑实际情况。老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孔子“信”伦理思想的要旨孔子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 ,对“信”的解析主要有两个层面 ,即关于“信”的普适伦理和关于“信”的教育伦理。尽管教育伦理是普适伦理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两者并不在同一审视维度上 ,但它们之间的层递关系 ,更加凸显了孔子作为一代教育大家的特质和风范。(一 )“信”在社会生活中 :普适的“信”伦理思想就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而言 ,“信”固然不像“仁”处于“德”的核心地位 ,不过 ,在他看来 ,离开了“信”就无所谓“德”,就谈不上“仁”、“行”和“政”,因为“信”是一种普适的存在 ,并贯穿于全部…  相似文献   

20.
我们班可谓是人才济济,同学们个个才华横溢,出手不凡,其中最令我佩服的还是“小画手”赵玉芙。她人如其名,就像一朵绽放的玉芙蓉一般。你看,她长得多漂亮:飘逸的长发、挺直的鼻梁、一张樱桃小嘴、一双水汪汪的丹凤眼,就像是画里画的一样美。玉芙的各科成绩不算很好,但她却对画画特别感兴趣。在一次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临摹。我见前面几幅很难画,就挑了一幅简单的水墨画《小桥流水》,拿起笔画了起来。突然,我听见老师对玉芙说:“赵玉芙,这幅画很难画,你能画好吗?”“我试试吧!”这语气中透出几分自信。我伸过头去看,不禁吐了吐舌头,原来,赵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