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丽江浪淘沙     
帘外水潺潺,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在丽江古城的小客栈里,在纳西族少女频频的劝茶声中,我心醉帘外的小桥流水、目迷小巷的灯红酒绿,哀思这滇北的山沟沟里,何以会有大唐的遗韵?追索这弱小的纳西民族,何以苦吟华夏正声?……  相似文献   

2.
丽江浪淘沙     
<正>帘外水潺潺,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在丽江古城的小客栈里,在纳西族少女频频的劝茶声中,我心醉帘外的小桥流水、目迷小巷的灯红酒绿,哀思这滇北的山沟沟里,何以会有大唐的遗韵?追索这弱小的纳西民族,何以苦吟中华正声?广袤的中原沃土上,一千三百年来,哪一个英雄不在替天行道?哪一个豪杰不在救民水火?可在成就王道与霸业的时候,我们大汉的、大唐的,精神的美丽与物质的瑰宝被一代代地丢弃了……可是,南唐最悲哀的皇帝李煜,他的遗民在溃逃中没有丢弃皇上的亡国之词《浪淘沙》,  相似文献   

3.
黄瑞夷 《师道》2009,(7):31-33
何以证明你目睹过学校的沧桑,却又体验到学校里生命活力的绽放?何以证明你曾进入过教室,曾给另一些生命以温暖?何以证明你曾饱尝教育生活的艰辛与快乐,曾勇敢地接受过未知的挑战?生命的足迹如同沙漠中的一个个脚印。余秋雨先生说,一个个的脚印只有连缀成一条线时,才显现出生命的意义。记录是连缀生命的线条,记录是证明生命曾经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水精帘     
唐、宋人诗词中常用“水精帘”一词。《唐诗三百首》引萧士赟注云:“水精帘以水精为之”。尝窃疑之,水精何以能为帘? 李白《玉阶怨》云:“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则“水精帘”可上可下,既可理解为如门窗之上下,亦可理解如竹帘之舒卷。温庭筠《菩萨蛮》云:“水晶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则“水精帘”几如帷帐矣。薛昭蕴《谒金门》说得最确切:“睡觉水精帘未卷,簷前双燕语”,则”水精帘”可以舒卷如竹帘矣。  相似文献   

5.
打磨自己     
一粒被岁月遗忘在悬崖峭壁罅隙里的种子,何以能经受住无数次风雨的洗礼,而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一只被深埋在黑暗土层里的蝉蛹,何以能挣脱丑陋躯壳的禁锢而一飞冲天,在其命运的枝桠上引吭高歌?  相似文献   

6.
《行露》两解之圆说钟为建《行露》是《诗经·召南》中的一首诗,原文如下:厌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对这首诗通常...  相似文献   

7.
对于有关教育之“爱”的话题,也许是听得看得太多太滥,无非是些高尚的、无私的东西,所以也就没有了热情。正因如此,在书店淘书时,看到《爱的教育》,起初并没打算买,但封面右上角那椭圆标记里的“世界文学名著精品”字样叩动了我的好奇心,难道这是一种特别的“爱”不成?否则,何以能成为“世界文学名著精品”呢?于是,我淘回了一本。  相似文献   

8.
错认     
《阅微草堂笔记》里的事——雨夜,一书生独坐在自家园亭,忽一女子撩帘而入,她说家在墙外,对君钟情已久,今特冒雨前来相见。书生纳闷:“什么情况?雨下这么大,你的衣服为何没有异样?”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的道德教育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一书从科技哲学角度出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研究道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罗真 《小读者》2013,(8):36-37
夏日炎炎,何以消暑?这是古人们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宁  贾卉  林钢 《江苏教育》2008,(5):23-27
2007年11月20日,南京市小学内涵发展素质教育现场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专场在拉萨路小学召开。一时间,对“内涵发展”、“专业化”等关键词的点击率骤然升高,在人们关注的目光里,在媒体聚焦的镜头里,在社会纷纭的声音里,似乎可以听见这样的疑惑:一场历时仅3个小时的现场会何以展现近200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一所建校44年的小学是以怎样的内涵发展成为南京素质教育现场会推出的重头戏?一群行走在现实与理想夹缝之中的教师真的能与智慧同行?走进这所省级实验小学,也许一切都会有答案……  相似文献   

12.
一、教师幸福:在教育职场中的生命体验教师幸福吗?有人说,教师幸福也许是一个伪命题。教师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大,何以谈幸福!是这样吗?如果不是,教师的幸福又在哪里呢?上世纪80年代广为传唱的一首歌中这样写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那么,教师在辛勤的工作中能体验到幸福吗?  相似文献   

13.
根植于现实、充满诗性与哲理的安徒生童话何以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幼稚、无聊、不现实”的印象?这一虚假印象的形成,既与这些人从未获得真实的安徒生童话阅读经验有关,更与中国文学传统里对童话乃至对儿童文学的轻视有关。  相似文献   

14.
南方的雨是最缠绵的,窗外的雨依旧淅淅沥沥。 大概是双休日的缘故,今晚公寓里特别安静,以致能隐约听见秋雨中对面浙师大女生宿舍里传来的《一帘幽梦》的歌声。大学生是做梦的一族,她们的“一帘幽梦”应是绚丽多姿的吧。那么我的梦又何在?读书毕业,就当了小学老师,教了十几年的音乐,与音乐结下了缕缕情缘,音乐中就有我的梦。  相似文献   

15.
山么楂     
宫红妮 《作文》2023,(2):53-56
<正>奶奶的家在山沟沟里,小时候,我是在山沟沟里成长的。在我的眼里,山沟沟是绿色的。一场春雨冒冒失失地扎进山沟沟里时,我听到奶奶又念叨了一句:“春雨贵如油呀!”我望着春雨,它细柔柔的,白亮亮的。我就琢磨着:春雨怎么能跟油比呢?奶奶好傻!聪明的我看着小雨斜织成一帘幕布,幕布把山沟沟都笼起来,影影绰绰的。我的心思也飞了,轻飘,轻飘的,飞向了山沟沟里。  相似文献   

16.
读《天职》     
孤灯苦影,半截香烟;苦涩的双眼,漫长的夜;何以入眠?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人生已半,老之将至;白发无情,事业何期;何以为慰?惟有《天职》。  相似文献   

17.
从纳西索斯神话看“声音”的现象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神话里的爱情悲剧不胜枚举,而艾寇与纳西索斯的命运在揭示"声音"的现象学价值方面却具有独特的意义."声音"是主体存在的证据,声音只有在被听见时才有意义,而不说话的纳西索斯与只能重复别人话语的艾寇,都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在"说"与"听"的互动中凸显的"主体间性",是爱情的可能性基础.失去了这一基础的艾寇与纳西索斯,注定永远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8.
2001年的确是人类永志难忘的一年。中国“入世”,标志着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正全面融入世界,为似乎处于强弩之末的“新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和机遇。而这件大事又对21世纪的教育有何启示呢?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失落,跨国公司的大肆扩张形成了对现代民族国家凝聚力的挑战。高科技与低情感的悖论何以调适?高效率与高风险的并存何以把握?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等)多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何以可能?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和何以实现?如何驾驭全球意识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张力……总之,在各种…  相似文献   

19.
王于飞 《今日教育》2009,(11):10-12
开放多元的当今时代,悦纳西方文化但渐离民族优良传统,是存在于青少年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教育何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养分?当代青少年如何更好承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气神?众声喧哗中,理性坚持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0.
点点点     
徐梓庭 《作文》2023,(2):16-17
<正>今天,我做了一个美容小手术。我的鼻子下面有两个小黑点,一大一小。妈妈为了让我的脸更美观,便带我去美容医院点掉它们。下午,我们早早地来到了美容医院的美容整形科候诊室。在等候的这一个小时里,我上蹿下跳,坐立不安,不停地想:手术会不会很疼?一次能否全部去除掉?脸上会不会留下疤痕?……马上就要上手术台了,我被带到一间有隔帘的屋子,在那里更换上手术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