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39年,作者与周作人的一次通信;1940年作者与张资平的一次通信;1948年作者与萧乾的一段笔墨缘.  相似文献   

2.
1939年,作者与周作人的一次通信;1940年作者与张资平的一次通信;1948年作者与萧乾的一段笔墨缘。  相似文献   

3.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鸟的天堂》是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茂盛,以及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第一次着重描写了大榕  相似文献   

4.
本刊声明     
《高中生》2012,(10):3
稿件一经本刊录用,均视为作者同意将稿件在本社网络媒体使用,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一次付给。如作者不同意将稿件上网,请来稿时特别注明。本刊部分  相似文献   

5.
《离骚》是一首痛苦而激越的生命悲歌,抒发了作者在现实中遭受的生命痛苦.幻化的两次飞行,一次正向追求,一次反向逃离,是作者为摆脱生命的痛苦所作的努力.从生命痛苦到努力挣扎,到最后知死勿让,这就是《离骚》的情感脉络.  相似文献   

6.
小语教材苏教版第二册的《放小鸟》一文,叙述了作者从“得到小鸟”、“喂养小鸟”到“放飞小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爱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的思想感情。如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真正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我领着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智慧场”、“情感场”。  相似文献   

7.
在本文中,作者将对峻青先生的《秋色赋》进行解读,指导学生在一次次饱含感情的美读中,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以此来领会作者的意图,从而感受作者的语言美,谋篇美,创意美,并深深体味作品中不尽的浓浓诗情与悠悠画意。  相似文献   

8.
师:作者来到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什么感觉?生:产生了“亲切与舒服”的感觉.师:清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一共出现过几次“亲切与舒服”?它们又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课文中?生:课文中一共出现过三次“亲切与舒服”.第一次出现在课文的第一节中,第二次出现在课文的第六节中,第三次出现在第七节中.师:对.作者对大兴安岭“亲切与舒服”之感,就是作者写“林海”的原因.让我们随着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逐段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林海的.请自由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第一次的亲切舒服之感是怎样产生的?(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9.
新年贺词     
《中学教育》2010,(1):F0002-F0002
年与年的转换,岁与岁的更迭,是一次次的新开始,一次次的再相遇。 过去的一年,我们珍惜着那份深情。那是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与理论生成的深情,是对作者和读者的深情。  相似文献   

10.
泡绿豆     
夏天滑雪是一件很畅快的事情,小作者真是不虚此行呢,习作紧紧扣住滑雪来展开,既描绘了滑雪场的特点,又刻画了大家初次滑雪的紧张兴奋,还详细具体地讲述了小作者自己一次、两次、三次坚持学习滑雪技能的过程,这样写来让习作显得完整全面其中,还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小作者在滑雪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之情坚持不懈、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哦,同学们不妨学习一下小作者这种不畏困难的精神吧.  相似文献   

11.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一次打猎途中,捡到一本破烂的杂志,其中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深深打动了他。出于对作者才华的欣赏,他辗转找到作者的姑母,表达了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使得这位作者信心倍增,十年后相继推出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长篇巨著。  相似文献   

12.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品特的<回家>在题材、故事、人物、结构和意趣等方面一脉相承.比较二者,不但能彰显各自的戏剧张力与内涵,而且还共同呈现出一幅更为切近、深邃的人生画面.这既是一次作者与作者之间血脉关系的再呈现,也是一次作者、读者、观众与你我之间的心与心的面对和交流.  相似文献   

13.
要想让学生喜欢英语阅读,首先要让他们得到一种情感体验。作者在日常英语教学中的得意之处就是无数次成功地运用了教材的情感元素,从而演绎出一次次荡气回肠的师生情感交响。  相似文献   

14.
《读者》2004年第3期刊载了马德先生《天底下最美的母亲》一文。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王萧励同学随笔中的一段话:“每当考完一次试,我的内心就动摇一次……”也许是王萧励随笔中的原话就是如此,也许是作者想要表现一个乡村中学女学生语言的稚嫩,但我却总是觉得其中“每当考完一次试”这句话有些不怎么合适。  相似文献   

15.
相约赏花去     
站在2010年的起点,我们的内心感慨万千。回望2009年的冬天,北京教育杂志社,忙忙碌碌,来来往往,热火朝天。研讨会、策划会,编辑部与专家、与教师、与作者、与读者反复论证;组稿、采访、编辑、写作,文编与作者、与被采访者、与文字一次次交流;封面、内文、标题、版式,美编与文字、与图片、与字体一次次对话。终于,在2010年到来之际,我们捧出了这份沉甸甸的答卷。  相似文献   

16.
在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中,老李似乎是无足轻重的人物。相比于老王,老李在文中所占笔墨极少,关联的文字不足百字。出现的次数也极少,前后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老王病重后,“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一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向老李询问老王的病情,老李告知作者,老王“早埋了”,这引发了作者的不安与“愧怍”。  相似文献   

17.
读到一篇题为《感受第一次》的作文,觉得很有特点,值得提出来谈一谈。作者写的什么"第一次"呢?讲的是这样一件事:他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迷上了日本卡通《篮球飞人》。它的全套有许多本,陆续上市。作者从父母给的午餐中每日省下一点,积少  相似文献   

18.
一次乘车的经历,一次播撒爱心的行动,一场围绕着这次行动所展开的思想斗争,以及所收获的温暖人心的笑容,让作者描写得波翻浪涌,情味十足,谁读了都会怦然心动。作者很善于经营故事,很善于煽情。以标题而言,就很耐人寻味。"收获笑容",笑容可  相似文献   

19.
一、巧妙点拨深化情感读一篇文章 ,要想真正了解作者的情感 ,一定要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层层深入 ,这样方能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情感 ,引起共鸣。如《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 ,贯穿全文。它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 ,又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主线。教学时 ,指导学生抓住这条主线———“‘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有什么感受?”然后逐层深入 ,剖析全文。第一次———是出现在作者看台湾师生上课时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是教学内容 ,作者感受到每个字、每个音…  相似文献   

20.
这是好事     
契诃夫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成名后,许多青年作者纷纷找他取经。一次,一位青年作者一见面便诉苦说,自己开始写作时,无论怎么写也写不好,文笔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