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至今日,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有了某种隔阂、壁障以致对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的发展,制约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内部分裂乃至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可以看到,这些矛盾、差异乃至分裂、对立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统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自身根基的整体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个性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那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品还主要停留在个性研究的层面上,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联系,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这个学科却不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由国家领导机关通过政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的是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的组织,是通过科学(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是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新性表现在:无"我"、无"理",而有"道"(整体性),体现了科学研究(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很多后现代主义文学,有些文学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因素和某些特征,所以,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本体性。按照后现代主义理论、思维方式和策略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太多的开掘空间和阐释空间,有太多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巴蜀视野”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巴蜀视野”提出的意义在于巴蜀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注重自已的“文化身份”,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差异”叙事的存在。“巴蜀视野”也展示出在区域立场上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复杂性:第一,区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共时的结构,而不是历时参与的过程;第二,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多层次的;第三,区域文化视野研究要解构中心,对文学史进行重新洗牌,但并不是走向无中心的反本质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5.
《中文自学指导》2005,(1):F003-F003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7月,是专门从事中国现代文学资料搜集、整理与学术研究的常设机构。中心目前承担“十五”“211”工程项目“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中与现代文学和文化相关的资制搜集与整理工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开拓必须建立在对新材料的搜集、整理和深度加工上,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致力于资料的再发现与再解  相似文献   

6.
刘保昌的新著《汹涌的潜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是一部厚重、扎实的学术著作。作者从现代文学流派、现代文学创作、现代作家这三方面进行整体、宏观的研究,分别梳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借此说明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性来源在于传统文学、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西学的影响是外设的,不是本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界关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从发生到发展、从外在特征到内在品质,都深受外国文学特别是两方文学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翻译的中介来实现的,这也是显著的事实。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翻译文学研究,或者说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认同并输入俄国近代文学之现象与动因,一直被中国学界关注与探讨,但研究的注意力更多投放到中国现代文学与俄国文学"对话"的社会历史背景上。文章力图从审美艺术角度观照中国现代文学与俄国近代文学的关系,探寻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五四"时期的文学对俄国近代文学艺术价值的认同与融合,阐述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以审美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对俄国文学艺术价值开发之现象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如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重建一样,经过了一条印痕鲜明的“祛蔽——返魅--深化”的历程:首先拂去历史的积尘,在思想解放的大语境中拨乱反正,还原史事本相,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深化认识,并以此作为重造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大厦的资源与基础。沈从文研究30年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辉煌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祛蔽·返魅·深化——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如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重建一样,经过了一条印痕鲜明的“祛蔽——返魅--深化”的历程:首先拂去历史的积尘,在思想解放的大语境中拨乱反正,还原史事本相,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深化认识,并以此作为重造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大厦的资源与基础。沈从文研究30年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辉煌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应从其目前的发展状态入手,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与机遇,其"当代性"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则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问题为背景,重点探究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中如何换发出"当代性"特点,并进一步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使其面向全球化,促使中国文学走近世界,拓展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学科。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是: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曾经以其开放、敏感、深思和富有洞察力,而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贡献颇巨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年来变得日渐黯淡,逐步丧失了它在批判性知识生产中的特殊地位。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当然不能仅仅从现代文学研究本身去寻找,而要在"90年代"以来整个中国结构性变化的宏观视野中来看待。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不过是中国结构转型的一个局部表征罢了,虽然它同时以自己的方式对于这样的变化做出了非常复杂的响应。在90年代"后革命"的时代语境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合法性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而一些重建研究的"公共性"可能的努力,也正是由后革命的经验与反思所催生的。本文要讨论的,正是在全球性的“后革命”氛围中,从一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那里发展出来的问题意识、学术思路和探索取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中国文学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它的现代化进程,也可以说,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文学,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导。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从整体上来说,就是一场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而又有相对集中的对象、明确的任务、具体内容的思想革命。下面,就从革命的对象、任务、具体内容三个方面来谈一谈作为思想革命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一、革命的对象——封建主义思想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主题…  相似文献   

15.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6.
邹赞(以下简称“邹”):刘教授您好,您30年来一直从事中国比较文学的普及与应用工作,编撰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工具书,在教材编写、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机构组建、学术团体建设,以及社会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恰如学界所传,“刘献彪现象”堪称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您在昌潍师专的“小舞台”上大显身手,为中国比较文学事业振臂高呼、增砖添瓦。我关注到,您在研究生班学习的专业是现代文学,早期写过有关鲁迅、郭沫若、夏衍以及《新青年》方面的文章,从专业学习的角度上讲,您是从现代文学领域开始涉猎比较文学的相关论题吗?您后来特别注重比较文学的学科史研究与资料编撰,是否与现代文学的学术训练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近十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特色的著作,它不仅吸收并总集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而且表现了著者独特的思想眼光,它问世于现代文学研究的低谷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具有明显的“过渡”痕迹——它预示着旧的文学史观的结束,并为全新的文学史著作的出现奠了基石。本文从现代文学的总体面貌、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作家的师承关系与文学流派三个方面分析评介该著所揭示的现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王明科博士的学术专著(嘶怨恨理论视界下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从怨恨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重新解读。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现代转型的研究,也是一个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学而克服怨恨感情心理体验的研究。这部专著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有十多个方面的开拓创新,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一种新范式与新论域。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经过老、中、青三代学者十余年的共同努力,正逐渐摆脱政治的自觉而趋于文学的自觉,走向这一学科的纵深领域。其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研究者们的视线已从文学与政治的现实关系,转向了文学与文化的渊源关系,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探索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运行的内在规律。龙泉明同志的新著《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合点上——中国现代作家文化心理分析》(陕西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巴蜀视野"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巴蜀视野"提出的意义在于巴蜀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注重自己的"文化身份",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差异"叙事的存在。"巴蜀视野"也展示出在区域立场上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复杂性:第一,区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共时的结构,而不是历时参与的过程;第二,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多层次的;第三,区域文化视野研究要解构中心,对文学史进行重新洗牌,但并不是走向无中心的反本质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