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增强技术挑战着现行社会关系和传统观念。首先,增强技术弱化了人类的自决能力。在"增强自由"与取舍困境、"增强信任"与交往焦虑、"增强健康"与社会认同三个方面,增强技术与自主原则发生矛盾;其次,增强技术引发了技术、人才、市场以及财政等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与公义原则相背离;最后,增强技术还通过人体革命作用于人类价值观念,对传统进化观、自然神圣观以及人与技术关系等天命观进行了冲击。  相似文献   

2.
“Transhumanism”是一种思考人类未来的运动,它假定了当前人类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较早阶段而非终点,并倡导使用理性,特别是使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人类增强来改善人类的生物体,从而步入Transhuman甚至后人类(posthuman)社会。通过人类增强增加Human的属性使其成为Transhuman预示着从Human到Transhuman的一个标志:“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干预永久地增加了人类的某种内在属性,并且超出了人类物种在未接受任何增强干预下的最高水平”,而增强干预在增加一些人类属性的同时也在减少另一些属性则预示着从Human到Transhuman的另一标志:“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增强干预永久地减损甚至彻底摧毁了人类之生物性、生活的真实性、个体的同一性及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之中的任意一个”。这两个标志可独立使用,它们有助于推进Transhumanism的倡导者与反对者的公开对话。  相似文献   

3.
如何理解人性是人类增强伦理的核心问题。生物保守主义和超人类主义作为人类增强问题上的两种对立观点,它们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展开的争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生物保守主义主张,人性是给定的,我们不应该改变它,人类增强会改变人性因而应受到约束和管控;超人类主义则主张,人类是不断进化的、富于创造力的物种,人类增强可以突破人性的限制因而应予以鼓励和提倡。对两种人性观的分析表明,生物保守主义的人性观不能说明生物技术增强与社会文化增强之间的道德差异,而超人类主义的人性观则无法说明人类增强在何种意义上改变了人性,并且两种人性观都会遭遇休谟的是与应当难题。因而,两种不同的人性观都不能为人类增强问题提供真正的伦理指导。  相似文献   

4.
技术评价与技术问题上的人类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技术不仅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人的社会关系。正是因此,人们对技术的评价有着不同的角度、立场和观点,技术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的技术评价方式,决定了人类发展技术的方式。那些占统治地位的技术评价方式影响着技术发展方向。技术评价方式也决定着人类如何看待自己在技术问题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当代新兴"情感增强技术"(EET)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人类的情感进行干预和调节,从而可以达到"增强"的目的,对其界定可以解构为关于情感内涵和范围的界定、关于"治疗""预防""增强"三者之间界限的划分以及会聚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变革下EET所包含的核心技术要素。当代新兴EET大致可以划分为医药技术型、基因工程型、纳米技术型、信息技术型、植入技术型、复合控制型等六大类型。与传统情感增强技术相比,当代新兴EET具有"前提的预设性""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功能的逾越性""工具的植入性""技术的会聚性"以及"人的深度科技化"等特征。上述特征的出现,体现了当代新兴EET已经呈现出新的"技术范式"。  相似文献   

6.
技术的最早表现形式并不是简单工具,而是人的身体技术。技术的出现是为了补足身体的缺陷,是对身体技术的延展。工具的产生遵循了身体技术延展的理念,机器则与工具迥异,背离了这一理念。人类增强技术的出现是对身体技术延展理念的回归与发展,也证实了人的身体可以成为技术人工物。将人类增强技术纳入身体技术延展的辩证过程,是为了强调人类增强技术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7.
人的完整性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标识"。为保持人类的存在与延续,人类有责任去尊重和保护自身的完整性。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直接操纵人类遗传基因的强大工具,其对人的干预能否获得伦理上的辩护与包容,只有借助人的完整性概念才能做出明晰的界定。一方面,成熟的治疗性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对人之身体完整性与精神完整性具有一定的守护性,在伦理上是可辩护的,而增强性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与颠覆性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则与之相反,应伦理地拒斥。另一方面,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如未损害人类的基因完整性与物种完整性,在伦理上是可包容的,反之则会导致人类物种日趋衰退甚至不复存在,因而是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  相似文献   

8.
人类绩效技术与教学系统设计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外对绩效技术的研究日益深化,而国内对此问题的讨论却鲜见。为了引发国内研究人员对人类绩效技术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人类绩效技术与教学系统设计的关系”的几种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人类绩效技术与教学系统设计在定义、理论基础等方面的不同,进一步阐述了二者在学科中的定位,同时指出了二者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高新技术改变人体原有的基本性状的基因增强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伦理争议的主要焦点之一。随着基因改良技术的流行,人们对于不是基于疾病治疗而是为了达成追求人类的欲望而利用基因增强技术干预人类的基因序列,存在着各种意见的分歧与质疑,当然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成统一的意见。对于基因增强技术的实践运用还需要进行严谨的科学验证与全面的伦理剖析,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既不会影响医学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也不会伤害人类的需求与阻碍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人类属于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Homo sapiens),不但具有生物学属性,而且还具有社会学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学属性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生物学属性的演化,但在生物学属性方面的演化将会继续。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在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其设计思路与当前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不符合的弊端,未来网络应该是可信的,这一观点已成为业界共识。本文首先对网络可信性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信网络应该至少具有安全性、可控性和可生存性三个基本属性。然后,阐述了可信网络可生存性的概念以及可生存系统的设计模式和开发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增强网络可生存性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针对X光成像中产生的图像清晰度不高,不利于医疗诊察的问题,提出了空间混合图像增强方法。将拉普拉斯变换和梯度变换相结合,分别增强图像的细节和边缘,同时避免引入新的噪声干扰。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增强X光图像的清晰度,在医疗诊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边缘科学,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环境保护、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素质的意蕴与生态素质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人的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等问题是当今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就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素质而言,通常包括诸如政治思想素质、科学化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等若干层面。然而,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不能不具备生态思维与生态实践能力的生态素质。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流畅性概括地说就是大学生掌握计算机各方面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程度。本科生学习IT理论的环境类型与IT流畅性以及课程满意度的提高有关系。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策略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但能像那些传统学习环境下的学生一样获得IT流畅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对课程的满意度,同时讨论了其它与这一因果分析相关的因素。针对在高等教育事业和信息技术领域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进行教学的教师,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徐辉 《培训与研究》2008,25(8):77-79
数字图像增强是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图像整体或局部特征能有效地改善;直方图是图像处理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能有效地用于图像增强。基于数字图像增强对图像处理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讨论了图像直方图、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规定化图像增强技术,并给出了相关的基本原理。同时用MATLAB语言加以实现,并且给出标准的数字图像在各种处理前与处理后的对照图像和直方图。  相似文献   

17.
加强实验室安全技术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主要通过规章制度,安全检查等形式来体现,人的主观性占了重要的地位。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现代安全技术手段引入到管理中来,可以更具针对性,更有效地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人员和技术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与提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社会是一个人的主体性不断丧失与增强的过程,网络社会也不例外,网络社会一方面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反客为主”,导致了主体性的丧失,网络社会中的主体性的发展与提升是一个人的自觉的过程,通过网络主体教育及网络主体的自教自律,增强人在网络社会中的主体性成为时代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The mission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ists, to assure high levels of human performance in organizations, is well established, and usually accomplished through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wo major products: performance systems and instructional systems. The speed of change in the environments in which HPT is practiced, however, requires frequent analysis of what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required of HP technologists in pursuit of this goal. This article works backward from results and the products that obtained them, to identify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that form the critical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knowledgebase. The author uses an example from our “universal” neighborhood to illustrate seven basic categories of variables influenc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provides examples and non examples of five essenti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that can help guide HPT practitioners' efforts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effective system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