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期创造社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期创造社深受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与日本唯美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文学观上,认为文学是超功利的,追求文学的“全”与“美”;在创作题材上,热衷于抒写病态的性刺激,尤其是写男性的嗜虐与被虐;在作品基调上,表现出病态的忧郁、青春的感伤、沉沦的恐惧等特点。然而,社会启蒙立场将他们与日本唯美主义者区别开来,他们主要是在技术的层面上认同日本唯美主义,只是希望以唯美主义尊重艺术之观念纠正五四文坛开始出现的非艺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期,赴日本留学的创造社小说家借助开放的日本文化环境,在思想意识和文学观念上开启了通向西方现代社会的窗口,确立了反叛传统的生命价值追求。通过“日本之桥”,他们广泛吸纳了西方现代思潮——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思想文化及文学思潮,形成了以“生命冲动”和“艺术至上”为核心的审美观和文学态度。此外,当时日本社会流行的文学思潮,也显著影响了创造社小说家现代生命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作为记忆的风景"与"作为文化表呈从而模塑个人身份认同感的风景"的角度开展文化风景研究。通过对明末流亡文人钱邦芑隐居贵州遵义市余庆县蒲村他山的个案考察,分析钱邦芑如何通过记忆的媒介连接过去和现在的风景,对风景行使命名、想像、挪用、再造、复制、书写和再现等权力,将江南家乡的园林风景移植到一个遥远的边陲之地,从而构成他表达个人身份认同感的特殊途径和对抗清朝政权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4.
前期创造社作家大都曾留学海外多年,接受了许多西方当时流行的文艺思想。但是,对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前期创造社作家而言,其文学创作中也存有不少传统文化的印迹。前期创造社作家大都接受过较长时间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都受到儒家思想集体无意识的深刻影响。同时,和历代知识分子一样,前期创作社作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乃至人生道路中,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互补规律。  相似文献   

5.
深化新课程改革,突破课程实施薄弱环节,依赖于教师主动地行动和真实地发声,而自愿的能动行为离不开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教师身份自我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在新课程实施上,依次表现为忠实取向、相互调试取向和创生取向。提升教师身份认同层次,深化新课程实施,应明晰教师身份存在的根本,在新课程实施纵深行进中帮助和支持教师,关注教师生存境况,考量教师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6.
创造社同人的戏剧注重主观抒情,长于表达个人感叹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戏剧风格平淡而深沉,戏剧语言诗意化。如将日本现代戏剧与之比较,能看出创造社同人戏剧探索观照日本戏剧艺术的匠心,也能了解其创作的时代及个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浅析日本大正文学界对前期创造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文学界对创造社曾产生过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仅是日本某作家或某文学流派对他们具体而微的影响,也不是只简单充当了西方文学与创造社之间的中介角色,创造社主要成员留学于日本大正时代,而大正文学界给予他们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他们文学观与创作倾向的形成过程中所得到的引导,支持和经验借鉴,他们弃实学译文学是“文化主义”思潮盛行的大正社会文化背景之产物,而大正文学界的一些具体实践,如唯美主义文学,私小说和新浪漫主义,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以及早期的小说他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中,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以一场未遂的"荣誉谋杀"为主线,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玛丽对于"身份认同"的思考与建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玛丽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变化,阐述她自我认同的建构过程,并挖掘这种认同产生背后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郁达夫与创造社的出版活动,透视郁达夫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在资本市场冲击下,使创造社由同人刊物到商业化刊物的转变,走向出版现代化,分析现代文化人在特定时期的种种选择。其有助于思考当下出版文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鲁迅与日本近代文学的关系、鲁迅的自我小说与日本自我小说在理论和创作上的异同等方面,探讨了鲁迅创作自我小说的原因及其自我小说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政治社会化不只是政治文化形成的过程,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由于受封建臣民思想的羁绊、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欠缺、公民参与平台的不足和权益保障的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无法将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正确的公民身份自我认同,难以成为既具有自由、独立人格,又具有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的现代公民。诠释政治社会化视域下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内涵及意义,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构建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途径,对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政治民主化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创造社是由20世纪初的一群留日学生组建的,其成员在日本大正时期的都市社会中生活学习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受到了来自日本都市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一,日本近代化都市成就了创造社群体最初的学,赋予了其学典型的都市特色,是他们接触西方化的窗口;二,以民主主义思潮和白桦派的思想为主导思想背景的大正时期都市社会,培养了创造社群体的个性主义精神,让他们发现了作为个体存在的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4.
具有留学经历的中国现代作家在异质文化语境中通过各具特色的作品书写着自己的身份焦虑,而作为其中一员的老舍,在遭遇异质文化和文化身份的困境时,使其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对霸权文化的抵抗书写和面临文化选择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作家的迁徙书写是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独特现象。从历史脉络梳理,西南地区现居少数民族中一半以上曾有过大规模的迁徙活动,迁徙记忆成为其确认群体身份的重要标志;从当下发展来看,西南地区城乡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少数民族作家们作为当代城市人口迁移浪潮中的一员,由此形成新的迁徙记忆。两次不同的迁徙记忆构筑了精神原乡、现实故乡和城市新乡三个迥异的文化空间,并直接推动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作家身份认同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岛崎藤村作为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中日近代文学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剖析岛崎藤村与创造社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全面深入地理解中日文化的交流历史,进一步拓展岛崎藤村与中国近代文学的比较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从创造社全盛时期主要作家作品出发,对欲望言说进行梳理。仅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此时期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概括他们作品中的欲望言说的特点,揭示出他们三人由梦幻的欲望表露,到“一个人的战争”的情感宣泄,再到“上帝庇护下的善男信女”式的欲望对象建构呈现出线性特点。并总结形成自我认同下欲望言说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自我认同就是学生对"我是谁"的回答和体验。教育理应成为引导、促进和实现学生自我认同的力量。然而,当下教育中,学生自我认同呈现出诸多危机:学生缺乏个人经历连续性的一致的感受、学生的独特性淹没于教育的标准化和均质化中、学生寻求与"环境的妥协"以规避风险、学生对外在价值的过分趋同。引导学生超越自我认同危机应是教育的应然姿态:教育应是关注人的教育、教育应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能力的培养、教育应引导学生对个人经历连续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建构能动的自我:教育改革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师角色由以往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变革主体的过程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觉醒与认同是一个核心因素。但是,近十年来,教师在教育变革中存在种种不适,甚至畏惧教育变革,自我认同未被唤醒或者迷失。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需要通过对内用力的自我修炼与对外表达的叙事研究来建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魏微的中篇小说《化妆》,展示了女主人公许嘉丽由于自我身份的缺失及认同的危机,迷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自律与道义担当,在现代都市物欲与情感生活中的迷惘、痛苦与挣扎。嘉丽内心多疑、庸俗与变化无常的情绪,使她真正体味了"伸手不见五指"的人生黑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