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朱光潜将"静穆"作为文艺的最高理想,主要接受了德国古典美学与现代心理学、美学两种思想学说。从这个思想资源的角度来看,京派文人是具有较为明显的共通性的。德国古典美学所推崇的古希腊文艺精神使京派文人重视文艺作品的表现问题,注重控驭激情、崇尚智慧,讲控驭而非压抑或弃绝,讲智慧而非理智或理性;现代心理学、美学亦引起京派文人共同的兴趣,使他们关注直觉、印象、潜意识等文艺心理因素,并形成了主要从心理学、美学角度探讨创作规律、领悟艺术真谛的共同趋向。因此,"静穆"可谓京派的一种重要的审美观念,它使京派文人表现出一种"同源共流"的历史特征,彰显了京派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三牛"精神是新时代的一种奋斗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孺子牛"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厚植大学生的人民情怀;以"拓荒牛"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开拓精神;以"老黄牛"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陶冶大学生的实干品行.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3.
孔子以仁学为基点,以情感为主体的美学思想,将人性与心灵,理想与实现俱化入审美追求的流程中。孔子是从仁学出发去考察审美和文艺问题的。他之所以重视审美和文艺,是因为审美和文艺在人们为达到“仁”的境界而进行的自我道德修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传统的表成与美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达·芬奇的画论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他提出的"镜子说"涉及到文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他认为文艺应师法自然;另一方面,他认为文艺还必须超越自然.他提升了绘画作为艺术形式的地位,并在创作中体现了艺术美学思想中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就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儒家美学思想中,文艺欣赏的极致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的最终根源就是自然精神。这一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院具有长期的艺术教育传统,早在1993年就引进了艺术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1995年院合唱团参加洪山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文艺汇演,荣获特等奖,1996年成立了艺术教研室,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其艺术育人效果更是锦上添花。为了贯彻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学院坚持艺术教育为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发挥艺术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以大学生艺术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院艺术教育立意高、范围广、形式活、特色亮。  相似文献   

7.
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就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儒家美学思想中,文艺欣赏的极致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的最终根源就是自然精神.这一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艺是开展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延安时期以文艺为载体的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理念艺术化宣传和艺术形行为大众化引导中,将思想政治要素与文化艺术元素相融合,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实践美学是中国20世纪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的关学大讨论。李泽厚以"自然的人化"的实践观和历史"积淀"说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实践美学,并得以广为传播。朱光潜先生也提出了他的精神实践的美学观。蒋孔阳、刘纲纪和周来祥等人对实践美学思想发扬光大。到了20世纪90年代,张玉能、朱立元等人推进了实践美学的完善和发展。不过实践美学迄今仍然有局限和不足,需要修正和发展。我们要重视概括中国历代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实践"元素,特别是当代审美和艺术活动中实践的元素,重视从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提炼和借鉴相关的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当然,实践美学只是一个视角,只是一种解决一些美学基本问题的方法,不能解决美学的全部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核心素养培养是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浙江孕育了众多文艺巨匠和文艺巨作,体现了浙江思想深度,奠定了浙江文化厚度,标注了浙江精神高度。核心素养视域下"浙江精神"融入青少年书法教育探索,主要包括"浙江精神"的彰显、基于"浙江精神"培养核心素养的书法课堂打造、聚焦"浙江精神"提升核心素养的书法活动探究。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书法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书法是最能代表民族特质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它是中国人内在的精神,其笔墨磨练就是精神磨练。  相似文献   

11.
美的规律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美的规律首先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之中形成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也就是物质生产之中生产者按照自然界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进行的创造性自由程度。从物质生产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到话语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步扩展到精神领域,形成了符号创造的自由法则,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由物质的、现实的领域拓展到象征、移情等符号化、非现实的领域,生成了审美符号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从而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为审美活动。从话语实践的自由创造到精神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即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性自由法则就是纯粹的“美的规律”。不同形态的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适用于不同形态的审美活动,反之物质性审美活动、符号化审美活动、意识形态审美活动的自由程度又生成不同的“美的规律”,不断推进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人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概念是由席勒于1793年提出来的,席勒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解放被压抑的本性,因此这个概念本身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在审美教育的实践中由于审美情结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其悲悯意识的缺失;审美教育应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美学和文艺中获得启示从而恢复对人本身的关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本土意识、语境意识与实践意识的研究旨趣和现代性的研究角度对杜卫的《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一书进行了解读,论析了独特中国现代性景观下审美功利主义作为中国美学、美育的现代传统之维的合法性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谈审美教育中的审美体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纲 《教育科学》2004,20(2):32-33
审美教育是全面教育的有机构成,是滋养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升教育品位,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基本手段。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体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实现美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审美体验的培养不能单纯地依靠几门艺术课程,而应该融入到整体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5.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审美的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边界,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对象离不开对象中的潜在的审美元素,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审美的对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向依赖于审美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审美理想就是人们关于审美对象的宏伟蓝图 ,是进行审美创造的基本条件 ,它对审美创造具有反作用 ,同时又具有时代的、民族区域的、阶级的、个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大众审美的重要现象,对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作理性的分析,从生活的内涵和审美的实质两方面来看生活与审美之间并不具有不可通约性,后现代时期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诗是美的象征,爱国诗歌是中国诗歌的主旋律和最高音,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提其要者有三方面:一曰情感美;二曰形象美;三曰风物美。文章以大量诗例从理论和作品的结合上,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爱国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在美的关系结构中寻找美之本体的努力与冲动,使美学承担了太多的社会与伦理责任。美学权威正把审美信心从审美主体那里夺走。于是,在美学史上不断以各种形式重申的、属于个人生活领域的体验在当代美学理想中又一次登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