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告状"行为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告状的动机主要有:向教师求助,维护利益;向教师求赏,表现自己;向教师揭短,满足自己;向教师试探,明辨是非。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处理可以通过"当事人"、"总务组长"、班长、教师等多级处理的方法,同时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告状行为不仅是小学生在校日常活动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初步产物。教师对告状行为的处理方式对单亲家庭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呈现出内心自卑敏感、对教师有依恋行为、需要被认可、告状主体差异性较大、寻求帮助、过渡溺爱等特征。教师应关注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在校告状行为,并切实了解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更加全面深刻地窥视低年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及影响,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做出正确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告状"是幼儿园的常见现象,面对孩子们的告状,老师总是很苦恼,孩子们的告状行为对于成人来说是很细小的事情,但是对孩子们来说是件大事,所以如果忽视孩子们的"告状",对幼儿各方面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告状"到底是好是坏?教师究竟该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呢?  相似文献   

4.
吴昌洁 《班主任》2012,(5):14-15
正"告状"行为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让教师终日被鸡毛蒜皮的琐事困扰,更会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呢?一、学生群体引导:培养包容之心案例:下课了,我来到教室,马上一大群孩子围过来七嘴八舌地汇报:"老师,刚才他推了我一下。""老师,她把我的铅  相似文献   

5.
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教师在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了影响教师应对的相关因素,同时根据实地观察和访谈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提出了相应策略,希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幼儿告状行为。  相似文献   

6.
小班下学期的孩子开始学会"告状""报告老师",中班达到最高峰。如果引导合适,大班(尤其下学期)告状行为就会大大减少。面对"告状",教师作为权威形象出现,就像绘本《老鼠偷吃我的糖》中"先生"的角色,给告状者提供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任课教师向自己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我们姑且称之为教师的"告状".班主任面对这种"告状",往往感到棘手:因为"告状"者的身份特殊(是学生的老师同时又是自己的同事),处理重了,会伤害学生;处理轻了,教师会不满,影响教师之间的和睦.班主任如何恰到好处地应对这类情况,本文对此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8.
李琳 《班主任》2006,(10):24-25
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现象非常普遍.单纯地要求"不许告状"是不可取的.老师必须了解低年级学生"告状"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和实际观察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告状"行为投射了以下几种心理:求助心理、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  相似文献   

9.
王慧 《考试周刊》2015,(18):191
本文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并在对常见几种类型的告状行为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告状是指小学生向老师报告自己受到侵害和他人违反规则的事件,希望得到老师帮助和处理的行为.教师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处理影响教学及学生发展,也涉及教师的教学艺术.笔者通过观察和文献查阅对小学生告状的主要内容、心态类型和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教育与引导的建议,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