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育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着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进行了一系列围绕“金课”建设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地方高校通过基于“金课”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观念,深化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构建智慧教学场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部门协同联动,构建“金课”建设新机制等强有力的措施,为全面打造各专业“金课”作出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要求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过程管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高校课堂成为高质量课堂是教师致力追求的目标。然而,当教学对话成为主流时,课堂沉默便成为高校打造"金课"极力规避的现象。但是课堂作为师生互动交往的特殊环境,沉默是建构完整教学和互动环节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变传统的课堂沉默观是成就"金课"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水课"现象是部分高校师生对高等教育快速跨入普及化所带来问题的一种被动反应。"金课"则是一种主动应对,并首次将学生的因素明确列入,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必将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水课"产生的原因并不能通过打造"金课"来完全消除,"水课"的各种变化的形态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因此应当以"金课"为导向,采取系统措施对"水课"逐步加以改造。  相似文献   

4.
在狠抓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课前准备、课中组织、课后提升三个阶段探讨了如何构建基于"金课"建设标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等问题。将微课与慕课结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金课",有利于带动教师成长、融合专业教育、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脱离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且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21,(1):99-103
高校"金课"是教师用心钻研课程,追求立德树人业务能力和效果最优化,激发学习者乐学、真学、慧学和获得良好感知与收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不断革新升级、质量稳步提高的过程和结果。高校打造"金课"可以从"金"师资、"金"媒介体系和"金"学习者等三方面着手使力,即:激发教师乐教、善教和用心教学的内部驱动力;革新课程、教学与环境等媒介体系,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标准特征;点燃大学生乐学、真学和慧学的热情,引导其成为有学术志趣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打造"金课"要从分析"水课"的特征入手,课程教学体系化、课程具有时代性、课程凸显职业性、课程达到高质性、课程具备全维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是"金课"建设必须坚持的标准,并通过明确评价主体权力界定、评价客体准确划分、评价目的的"全面性"、建立科学评价标准、综合运用评价方法等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金课"打造路径,打造出我们期待的"金课"。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微时代"环境为高校思政课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它适应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政治思想观念良性发展。同时,"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又面临着新挑战,要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运用好微媒介和课堂两个载体,协调好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水课""金课"已写入教育部正式文件,这是近期高等教育的热词。文章描述了"水课"的表现,分析了"水课"存在的原因,并对"水课""金课"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理念进行课程评估设计,通过评估剔除"水课",以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标准建设"金课",提高课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推进"金课"建设成为高校本科教育的根本选择和基本趋势。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理论性强,应用广泛,文章重点探讨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和拓展理论教学内容,夯实理论基础,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出金课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