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传承与超越的三重意涵体现在:第一,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自然观的全面继承和吸收,强调人对自然的温情和敬意,同时又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出发,彰显对传统生态文明、西方式现代化等生态文明形态的全面超越;第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论是具有人民性、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生态伦理主张,继承了传统生态文明中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责任,拓展了传统生态文明对自然道德伦理责任的主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兼及政治建设的双重责任;第三,习近平“红线”论、“福祉”论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取物以时”生态保护原则及其民本关怀的吸收和继承,扬弃了传统生态伦理中的灾异谴责说。  相似文献   

2.
自然作为人类的无机身体,是从属于人性和实践的历史范畴的。自然观的道德意蕴是对将自然置于道德理性之外的传统自然观的反思超越,主张把社会的道德关怀连接到自然界。它强调在"主客统一"和"解放自然"的理论立场上,追求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其实践启示是,行为主体在改造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中,应确立以人类利益为最高价值原则的正义取向,从"以人为本"的生存论出发寻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制度公正和科技伦理为主导规则制约狭隘的功利主义欲求。  相似文献   

3.
电影《马语者》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生态美学思想不期而遇,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之美。影片所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万物皆有灵的生态美学理念;万物平等的生态美学本质;仁爱的生态美学精神,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美学理想。电影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进而延伸到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从而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影片《马语者》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4.
时下人们对自然观的理解往往过于抽象,即将自然观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剥离,孤立地谈论自然观。而从现代实践哲学的立场看,自然观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内蕴于人类生活实践之中。换言之,人类生活实践是人们考察自然观的一个新视角。从人类生活实践的视角看,自然观是一个包含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三个维度的丰富整体。不同类型的生活实践则意味着不同类型的自然观,即技术实践意味着机械的自然观,伦理实践体现着道德的自然观,从精神文化实践则必然引申出审美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伊恩·麦克尤恩的早期小说充斥着乱伦、暴力、性虐、惊悚等因素,体现了人性异化和社会荒诞。以"恐怖伊恩"时期的两部"小型杰作"《水泥花园》和《只爱陌生人》为研究对象,从精神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精神生态荒原的具体表现。麦克尤恩笔下的精神生态荒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多种荒原般的城市意象揭露了"家"的不确定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生活意义、道德和伦理的丧失折射了畸形的人际关系,书写了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人的非常态成长凸显了自我的异化,展示了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  相似文献   

6.
面对现化工业文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贾平凹先生进行了深入思考,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观、人与人和谐的生态社会观、人与自我和谐的生态精神观、人与天地和谐的生态文化观,表现其顺应自然规律、和谐人际关系、尊崇道德伦理、追求精神自由、张扬生命意识、寻找精神栖居的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7.
我国诗学就其展开过程和审美形态看,属生态型诗学,其根本精神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诗歌情感的发动,诗歌意象的生成,到诗歌意境的创造,中国诗学正展现出创作主体的生命与自然客体的生命相互感发、情意融通、精神契合的过程。传统哲学,包括儒道佛的思想在构建我国生态型诗学中的根基作用,其内在理路表现为三个层面:在物质的"气"的层面上,万物一气化生,故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可以互相感发;在道德的"仁"的层面上,万物一体同仁,故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情意融通;在超越性的"道"的层面上,万物"道通为一",故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可以超越皮相,达成更高层次的精神契合。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生态自然观在当代社会得到了普遍认同;一百多年前的梭罗没有遭遇到生态危机,他的生态观念源自其对精神自由的强烈诉求。梭罗极其珍视自身精神的独立和自由,要求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心愿望生活;同时由己及人,把精神自由诉求外延至自然,认为自然及万物与人一样有生命,有独立人格,有生存于天地不被无谓破坏的愿望和权利,并需要人类的尊重。自然同时是梭罗自身精神自由诉求的重要客体,他热爱自然,欣赏自然,需要在自然中维持身心健康。梭罗的自然观无疑是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符合先进环境伦理价值观的的生态自然观。  相似文献   

9.
龙在中华文化中既是自然性质的实际存在,又是人文精神的理念象征。朱熹在天气气象、鬼神存在、精神象征、易象卜筮、道德伦理等诸多场景中论及龙,在天气气象、鬼神现象场景中,朱熹力图对龙进行一种自然的解读;在精神象征、易象卜筮等方面,朱熹则进行一种伦理道德上的诠释,表明朱熹既要破除迷信、格物求知,又要彰显人文价值的道德追求。朱熹对龙的论说体现出中华文化中龙意象的多样性及其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道家伦理对当代道德建构的启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道家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道德建设能够起到一种社会“稳定器”和“减压阀”的作用。其现代意义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贵生保真,顺任自然的伦理原则;二是“上德若谷”、“为而弗争”的宽容精神;三是超越生死、化同大道的人格追求;四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道家伦理的研究,将其精华有选择、有目的地改造、整合到当前正在建构的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