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1年华盛顿九国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军费从1921年的7.3亿日元,裁减到1930年5亿日元以下,裁减达40%。大规模裁军使职业军人一下变成社会上多余的人,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后来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都是一夕会的成员。其中的石原还是后来“九一八事变”的主谋。在此同时,中国的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于1927年开始北伐。与以往的军阀政权不同,国民党的革命目标是要收回租界,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1927年1月,北伐军强行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掩人耳目,弥盖侵略罪行,于1932年3月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对我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统治。其实,日本早有此谋。罗继祖在《我的祖父罗振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一书中,披露了祖父罗振玉所经历的日本谋划在东北成立“独立国家”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绝非偶然。它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既定方针,是积极推行其基本国策“大陆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4.
从1931年9月到1937年7月,日本侵华政策可分为:武装侵占东北——政治经济“亲善提携”——“华北自治运动”——发动全面战争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晚年把自己在九一八事变时实行不抵抗的原因,归结为错误判断形势,没认清日本的侵略意图。通过对皇姑屯事件与《田中奏折》、九一八事变前东北的形势、对日军动向的察觉、有关当事人的回忆、事变后张学良的说法及南京政府的认识等的阐述与分析,可以看到,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并非“未看清形势”,他之所以不抵抗,主要是由于存有畏惧日本与保存实力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日本面临严重的海上危机,德川幕府统治者却难以实施相应有效的对策,这种环境下海军现代化思想产生萌芽。在日益丰富的海军思想和严峻的国家危机下,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军事现代化,这种学习为建设明治海军创造了条件。明治维新后,日本海军才开始进入真正地创建和发展时期,在"耀皇威于海外"的国家思想指导下,明治政府进行了建立现代海军兵制,创办现代海军教育、培养现代海军人才,组建舰队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扶持海军现代化建设,并取得相当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前,在奉系军阀主政中国东北的情况下,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东北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工业生产蒸蒸日上,同时也促进了东北金融业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与近代化做出了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本垄断中国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局面,同时也刺激了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东北的野心。  相似文献   

8.
一战后,为了保全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已经攫取的各项利益,日本以求通过协调外交来变换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扩张政策。但是,当日本独霸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欲望无限膨胀时,这种同列强间的协调侵略政策必将被强硬政策所取代。于是,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和退出国联,向凡尔赛-华盛顿体制发起严厉挑战,并最终退出世界裁军条约,一手造成了太平洋地区的无条约时代。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事实看,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的瞬间沦陷,不应归咎于张学良,而应追究到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的妥协政策。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主要根源于他的民族失败主义、“依靠公理”论、“以夷制夷”论、“牺牲东北”论以及“攘外必先安内”说。九一八事变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我们永远不能忘却。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以及这种不抵抗政策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深重影响。认为国民政府的不抵抗致使东三省国土大量沦丧,使风起云涌的抗日义勇军走向衰败,助长了日本侵华的野心。  相似文献   

11.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本论文以《盛京时报》对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和评论为中心,考察日本在华报刊及其日本报人的中国认识,为该时代的中日关系研究、日本侵华史研究提供相应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极为软弱,对列强屈辱妥协;日本推行强硬的侵略政策。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日本国内停止了对华政策的争论,政府与军部一致推行强硬的扩大侵略的方针。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由最初“不抵抗、不交涉”逐渐演变为“抵抗”与“交涉”并行,以谋求解决中日间矛盾、挽救民族危亡之道。这些政策前后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调整,其变化是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导致的。政策确定后对南京国民政府处理中日矛盾的态度和方式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4.
1 931年 9月 1 8日 ,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后 ,日本军方和政府分歧严重。若规礼次郎内阁在币原的坚持下继续奉行币原外交政策 ,坚持不扩大方针 ,而关东军却蓄意扩大侵略。以币原为首的外务省为制止关东军的独断行动进行了干涉 ,但是由于战场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币原外交终于被日本政府所放弃。  相似文献   

15.
“大陆”与“内地”都是名词,且意思皆与“陆地”相关,于是乎不少人就以为二者可互换通用。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我们就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释义说起。  相似文献   

16.
翻译研究历经了二千余年的发展,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两次大的主流转向。其中,语言学翻译研究和文化学翻译研究分别又有了“功能转向”和“权力转向”的次转向。在今天众声喧哗的后语言学时代,新老翻译理论、学说或模式从不同的视角研究翻译,丰富了翻译学,但它们又都存在着不足,于是,融通互生的综合式翻译研究成了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几个不同角度分析比较了“九·一八”事变后至“华北事变”前这一时期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客观变化,指出这一时期内,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还没有上升为主要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大众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艺术学在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升格为与文学并驾齐驱的一个学科门类,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实践转向”对艺术学的直接影响.“实践转向”将使艺术美学的地位凸现出来,以研究艺术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上的独特之处,改变文学美学和文学理论包打天下的局面;艺术美学的实践分析将凸显艺术生产“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对艺术的技术层面进行美学研究;艺术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在文化产业的语境下研究艺术的市场、消费等方面的特点,在消费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中更好地发展艺术.  相似文献   

19.
顾维钧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到其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期间先后提出了“中日直接交涉”和“锦州中立化”的应对方案。顾维钧这些主张的提出既与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关,又与其自身的外交理念相连。我们对此应作客观地考察。  相似文献   

20.
“大陆封锁”与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封锁”与拿破仑帝国的覆灭黄振,柳仕超关键词拿破仑,大陆封锁,覆灭关于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和教训,我国史学界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所论述。本文则试图从大陆封锁政策的角度对此进行一些探讨,论述大陆封锁政策对法国和欧洲的经济政治影响,并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