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2006第3期“知行合一”的主题是“言教为本”。桑志军先生对语文教育中的“言教”和“身教”的释义和认识言之在理。郑有才先生以作文教学为例的“语文言教方略”有理有据,可操作性强。本人持赞同意见。饶杰腾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所说:“教师的语言是第二部教材”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意思是说身教的效果要优于言教。然而,这句话有很大的局限性,至少在语课堂教学中言教是根本。我们以作教学为例进行了身教与言教的对比实验,这里仅录这次实验的两个片段。对比实验印证了我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身教”和“言教”,是教育中的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说法。然而,时至今日,在语文学科独立百年之后,语文课堂教学究竟应该“身教为本”还是“言教为本”还不清楚,实在令人遗憾。希望下面这组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学校语文教育中身教和言教的关系,我们整合了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及多所中学教研资源,在上海、广州、东莞选取6所高中12个平行班做了小范围对比实验。实验以作文教学为例,以教师的“下水”作文为身教方式,以教师的作文指导为言教方式,对身教和言教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参与实验的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质都较好。为了使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文水平,取得身教效果,我们设计了两个文学性较强的作文题,教师选取一个题目在两个不同的平行班级分别用言教和身教进行作文指导,然后学生作文。之后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里仅择录其中的两个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4.
“身教”和“言教”,是教育中的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说法。然而,时至今日,在语文学科独立百年之后,语文课堂教学究竟应该“身教为本”还是“言教为本”还不清楚,实在令人遗憾。希望下面这组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学校语文教育中身教和言教的关系,我们整合了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及多所中学教研资源,在上海、广州、东莞选取6所高中12个平行班做了小范围对比实验。实验以作文教学为例,以教师的“下水”作文为身教方式,以教师的作文指导为言教方式,对身教和言教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参与实验的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质都较好。为了使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文水平,取得身教效果,我们设计了两个文学性较强的作文题,教师选取一个题目在两个不同的平行班级分别用言教和身教进行作文指导,然后学生作文。之后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里仅择录其中的两个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5.
孔子一生从政的时间很短,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则长达数十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位职业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不但注重对学生进行言教,而且注重对学生进行身教,堪称言教和身教相结合的典范,为后世树立了言传身教的光辉师表形象。孔子的言教和身教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一些认识和做法,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 首先,孔子善于以雅言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开办私学,弟子盈门。他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对学生进行德、智、体、乐几方面的系统  相似文献   

6.
正一个班级的好坏,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的工作不仅需要言教,更需要身教。班主任除了以身作则外,还需要严明的管理,并善于激励,好的班主任应该是刚柔并济的。1.身教言教并重。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所  相似文献   

7.
以班级管理中的一件小事为引,浅谈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  相似文献   

8.
分析柔性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在体育教学中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重视学生个性化教学、采用"赏识"教育、营造愉快教学氛围以及身教重于言教几个方面,探讨体育教学中柔性管理的渗透.  相似文献   

9.
吕平 《教书育人》2002,(4):22-24
身教重于言教,是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哲学命题。但笔者以为,对于某些特殊的人群,例如教师,将身教与言教做孰重孰轻的判断多有不妥。作为教师,身教与言教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古今中外,许多满腹经纶、德高望重的先生,如孔夫子、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身教与言教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成为闻名世界的教育家,每每让后生晚辈们想来赞叹不已。为什么独独做教师的身教与言教同样重要?这是由于教师的特殊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为人师者,人类思想与文化的传人。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  相似文献   

10.
张舜徽先生一生治学广博,经、史、子、集都有所涉猎,并在文献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他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撰写了《中国文献学》。这部著作成为文献学研究的一座里程碑,为后世学者的文献学研究指引出便捷有效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