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点是实践;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问题——真理问题实质上就是实践问题;海德格尔真理论与马克思实践观有着不少相通或互补之处;从整体而言,当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马克思哲学,而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恩,无疑是在马克思开辟的生存论路向上的一大步前进,而决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终结”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作为哲学史上的两个革命家,前者通过对"此在"的现象学的存在论分析提出了"语言是存在的家"的命题,后者通过"感性活动"的存在论原则得出了"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的结论。正是在终结形而上学和开启"思"之道路上,正是从生存论-存在论来理解"语言",两位思想家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3.
对形而上学的超越与复归构成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内容。他在批判与否定传统形而上学中,通过对“在”本身的追问,致力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并把对新的形而上学的建构与对人类现代生存状态的哲学追问和深切关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形而上学得以提升并向其本真状态复归。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了对"实体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教父",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思维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深化与补充;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后现代主义思潮并没有真正消解与超越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更代表不了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在规范当代人类思想活动、实践活动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方面,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仍然有着不容置疑的奠基性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海解马"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是以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在历史性问题上的可对话性为前提,但是不能将两者同质化,因为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是一种个体的、形式的和领会的历史性,马克思的历史性是一种群体的、实质的和实践的历史性,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生存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以其生存论哲学树起了一面反叛西方传统哲学的旗帜,但他并没有与西方传统哲学真正划清界限。他的生存论是与非理性的情绪相联系的抽象能动论,是以这种抽象能动论为基础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生存本体论哲学。因此,不能把海德格尔生存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生存论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哲学的主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存在密切的关系:海德格尔哲学的主旨是探寻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二者都是对人的终极关怀。都是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但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独特的人生之路,造就了海德格尔独特的哲学之路,造就了海德格尔独特的艺术之路。海德格尔追寻人生之路、哲学之路、艺术之路,都只为追寻“存在”之路。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重提存在的问题并将其与日常生活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切入了日常生活的内在困境,即常人的生存状态。海德格尔对常人的形成和特征进行了精彩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理性虚妄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由于他的运思方式带来神秘主义的特色,因而不可能解决西方社会面临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一种根本处境:人的异化。马克思从劳动的分析入手,寻找人类生存异化的社会根源,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达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海德格尔则通过反思人类既有的思维方式,寻求生存异化的根源,希望回到思想的本源,实现思想、语言与存在的同一,让思想保持它的丰富性、多维性,将人类从无家可归的生存境遇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1.
国家和法的问题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名著中,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对自己早年推崇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清算和批判,揭露了黑格尔在社会、国家与法的关系上的唯心主义法哲学观,实现了在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突破和超越。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也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转型期间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努力都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超越市民社会及其典型形态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反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哲学,从国家“下沉”到市民社会,主张从市民社会出发揭示市民社会的真实面目以及与国家的关系,进而把握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寻求超越市民社会的力量、途径与策略;在把视角降落到市民社会,以及发现了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缺陷后,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剖析和超越市民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上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病理学诊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矛盾,阐释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命运;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超越的革命路径,为人类从市民社会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的"感性"理论对马克思的整个哲学体系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却是通过马克思将其从对象引申到活动即从直观引申到实践的超越而显现的,同时.也正是这一超越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大学:适应,保守,还是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曾有过对口、适应一类的说法,如适应社会需要等等。大学需不需要适应?大学适应什么?大学有保守的一面吗?它本保守,还是应当保守?大学还能超越吗?它又超越什么?大学究竟应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5.
以比较生活的本质、主体、目标为具体的切入点,揭示两种生活哲学的本质差别。文章认为,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开显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崭新视阈。这是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超越,实现了生活哲学范式和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海德格尔研究在中国学界备受关注,并已成为一门显学.在这一语境下,研究海德格尔之于中国学、之于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学的意义是大有必要的.老庄思想在研究中势必处于重要地位.文章仅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观和庄子"逍遥游"自由境界的相通入手,深入思考民族思维方式与现象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立足当下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通过王国维提出的"出入说",以期待解决文学经典解读时存在的忽视文本、肢解文本、脱离文本等错误倾向。王国维的"出入说"原本是针对创作者所提出的,但它对鉴赏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试图找到"出入说"与文学经典解读的关联,让读者掌握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提高读者阅读文学的兴趣和鉴赏文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认为把德国的阿多诺和海德格尔并置为20世纪西方新浪漫派的代表人物是一种误读。阐述了产生误读的因由,即这种误读忽略了两者哲学观上存在的尖锐对抗,也忽视了两者在美学观上的潜在对抗。  相似文献   

19.
符号不单单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工具,符号作为人类认识自我的重要媒介,更多地是在本体论或者说是本源意义上凸显其作用。从“符号互动论”的观点看,人类生存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物质世界,而且是一个人造的符号世界,这个世界的创造和维系依赖于人类通过符号进行信息传播的能力。在信息传播中,对符号意义的互释使得沟通成为可能,因为交往双方对符号的意义可以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人类因此能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