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森  杨松 《教师博览》2008,(3):56-57
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一句名言至今流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过人们对此话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学而时习”当然是指学习新东西之后的反复练习.“不亦说乎”则是指学到了新知识的愉悦和高兴。其实,如果就这句话所隐含的学习机理来看,还应当对“时习之”中的“时”做出解释,即这个“时”的长度是多少。“时习之”的“时”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杜立英 《文教资料》2014,(17):155-156
文章结合国学经典教育进课堂的实际,对“学而时习之”误读的现状、缘由进行了分析,对该句进行了正确释义。作者认为,流传了数百年的“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复习”这一解释是错误的,错误的源头来自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这句话正确的解释应是:“学习知识又时常实践”,本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论语》开篇首句的误读对小学生的误导尤其严重,应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辨正。较阐述了辨正的重要意义,对辨正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语》《弟子规》既是儿童学习国学的经典,也是指导教师教学的教育“经书”.《论语》的“学而时习之”,除“学习须常练习”的本义之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另有三种教学新义:一是“学以渐至”,即教学有序,不可躐等;二是“切已体悟”,将圣贤之语,体语自身,渐渐相亲,与己合一;三是“学思力行”,使学生学行结合,持之以恒,学有所获.  相似文献   

4.
许兴亮 《山东教育》2004,(18):37-37
如何理解《(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呢?修订后的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125页)是这样解释的:时习,即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也就是说,编者把“习”解释为“复习”。这种解释较早源于宋代学者朱熹。他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就是不停地学习,也就是复习。长期以来,编者如是编,教师如是教,学生如是学,大家似乎都认同了这一解释。事实上,这个解释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这一名言的误解。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在基督教世界,有一本书是人人必读的,那就是《圣经》;在伊斯兰世界,有一本书人人必读,那就是《古兰经》;那么在中国也有本书是人人必读的,那就是《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部分。  相似文献   

6.
“气”作为中国文化(文论)的关键词无疑同其他概念范畴一样具有普遍的意义,但其普遍意义必然是从气字的具体的原始意义中升华发展出来的。只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历史的长河已经把“气”概念生成演化的过程冲刷得踪迹难寻。因此,想要探明“气”文化底蕴和文论内涵,首先必须从字源学的角度进行一番审慎的考释。  相似文献   

7.
教育就是怀着让人成为人的期冀展开的一项坚持不懈的活动。然而,现代社会在对人做了一劳永逸地肯认之后,却使得人在教育中更多地偏向了"成才"的一维。要扭转现代教育的这种偏向,有必要重拾古典教育的"成人"理念,以协调因物役而误入歧途的"成才"目的。以《论语·学而》篇为分析文本,从学的"觉"解、学而为仁、学在人间和学无止境四个方面阐释"学而为人"这一古典教育理念,以揭示其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董向东 《甘肃教育》2011,(18):57-57
有位作者读了2011年8月份下半期《甘肃教育》杂志上我写的《这个“时”字该如何解释》后,问我,你怎么把“学而时习之”的“习”解释成了“实习”?许多人把“习”解释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如《礼记·射义》中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  相似文献   

9.
<正>初中语文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并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整个初中阶段,七年级作为小学阶段向真正的初中生活过度的时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为小说、散文、诗歌,写作也是教学的重要部分。笔者认为散文教学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初中生学习写作有更大的帮助。而《论语》中"学而时习之"  相似文献   

10.
<正>学者问:《论语》开篇即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相示。可我从小学到现在,天天上学读书,不仅难得其乐,反倒常觉其苦,真可谓"不亦苦乎"!师对曰:说说看,你所学何事,又为何而学?学者问:我们学的是法定教材,为的是得个好成绩,将来考个好  相似文献   

11.
綦岩  柴淼 《巢湖学院学报》2011,(5):70-74,85
"綦"最早写作■■,出自商代綦公鼎,此文字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社会物质丰富的结果,字源寓示着祭祀大地,期盼丰收,从而其他义项皆出于此;而綦作为姓氏是随着民族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来源有三,汉高祖刘邦赐姓为主体;晋代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和北魏复姓綦连氏所简改。从字源学与家族史中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现字源学与氏族文化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从字源学的角度来解读语文,不仅能较为准确地揭示语文的本质,而且可以看清语文和人、人性的血肉联系。"语",是人类口中发出的"有意识的声音";"文",是一种"有生命的图符"。"语"和"文",本身就是"人性"。对语文作字源学的解读,其意义正在于"人"。这不仅仅是出于方法论的考量,更是出于让语文找到"回家的路"的希冀。  相似文献   

13.
从字源学的角度来解读语文,不仅能较为准确地揭示语文的本质,而且可以看清语文和人、人性的血肉联系。“语”,是人类口中发出的“有意识的声音”;“文”,是一种“有生命的图符”。“语”和“文”,本身就是“人性”。对语文作字源学的解读,其意义正在于“人”。这不仅仅是出于方法论的考量,更是出于让语文找到“回家的路”的希冀。  相似文献   

14.
离休后,我在家中开辟了一方学习、思考和写作的安静的小天地,并取名“福乐斋”。名字直白而平淡,却是我真情实感的表达。从此,“福乐斋”成为我不可或缺的去处,它飘洒着书香的芬芳,让我品尝到“学而时习之”的甜美。  相似文献   

15.
王亚娟 《文教资料》2010,(34):116-117
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学的过程,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及学生的角色和地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初文”是古文字学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一个字的早期写法,一般是为了追溯形源而使用的一种术语。但是,不少文字学著作和字书、字典对“初文”都有滥用之嫌,不考虑二字的音义认同,简单认定某为某之初文。文章在总结学界相关定义的基础上,对前人的一些初文认定提出相关意见,同时提出要区分学术史概念的“初文”与学术概念使用的“初文”,并讨论了汉字字源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端,导向的是人的自修之道,不同于旧约以创世的开端导向以信仰为基础的归顺之路。但《论语》并非止于自修之路,而是在自修的基础上探寻对天命的归顺、因应之路。从这个视角看,《论语》的开端实际上构成了层层上达的阶梯:从"学而时习之"到"有朋自远方来",最终到"人不知而不愠",它体现的是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肉身化表达的孔子下学而上达的踪迹,其间包含了深邃的哲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以《论语》开篇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例,列举了数位研究者对此句的释意,并加以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就包含提高全民族的化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技能和能力,以使人类得以更好地享用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20.
“才”、“气”、“学”、“习”是刘勰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刘勰认为,“才”、“气”是性情所铸,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但通过“学”和“习”可以增进“才”、陶冶“气”。他欣赏“刚强之气”,而不喜“靡靡之音”,主张作家应该研读经典,深入生活,并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这些观点比其前的曹丕等人的看法更为高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