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实践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人的现实的时代遭遇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人的时代遭遇指明了现实归途:构建生态文明、倡导人文关怀、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实践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人的现实的时代遭遇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人的时代遭遇指明了现实归途:构建生态文明、倡导人文关怀、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从黑格尔"精神的人"、费尔巴哈"感性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不仅推动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中共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实践和体现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试图在纷杂的万事万物中构建一个“统一的秩序”和寻求事物无差别的同一与本质规律.但是,这也造成一定的困境.这种无差别的同一,既扼杀事物的丰富性和流动性,同时,它在追求事物的本质规律时,又造成主客体的二元对立.西方传统哲学中,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正是奠基于这种形而上学所开辟的理论视域之上.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个人”,之所以能实现对人的本质理解的伟大革命,正是基于其对这种形而上学的扬弃.因此,只有弄清马克思与传统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更深层的意义上理解其所实现的对人的本质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经历了"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理论转变过程;"现实的人一这一观点产生干<神圣家族>,完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发挥和论述.梳理"现实的人"观点的理论嬗变过程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理解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现诞生的标志性作,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新世界观的前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下,重温“现实的个人”这一理论,对坚持科学发展观、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等许多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自我意识人”和费尔巴哈“抽象人”的批判中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的,批判并意味着完全的否定,马克思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精神能动性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的思想。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构成精神的真正主体,精神则是“现实的人”实际活动中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理念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中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确立了“现实的人”不仅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而且规定了“现实的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人,是自然、社会和意识相统一的人等科学内涵。“现实的人”的理论的建立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中“人”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的来源。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理论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扬弃。“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最根本的体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决定了“现实的人”的特性即主体性,其特点包括: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以往历史观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来创建“新唯物主义的”的历史观的。从黑格尔“精神的人”、费尔巴哈“感性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翻译是文艺翻译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作为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唯物辩证法自然可以研究现实主义翻译。本文试从现实主义翻译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唯物辩证主义中矛盾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来研究现实主义翻译。  相似文献   

12.
在阐发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础上,普列汉诺夫制定了"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中性概念,阐明了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和意识形态斗争的艺术。在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构成了由马克思通往列宁的逻辑中介。  相似文献   

13.
“包容性增长”是新鲜概念,这个概念跟“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和政府对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认识的深刻反思和升华,其内涵凝结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唯物辩证法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正确概括与总结,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与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把辩证法与高校的审计工作相结合,用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将不断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提高审计实践能力,促进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更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他的辩证法思想酝酿形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紧紧地抓住了人、人的本质、人的劳动和人的自我生成,突出了异化在否定的辩证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关注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践辩证法。因此,马克思哲学应是实践辩证法而不应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基础之上,以辨证观就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基本国情,提出基于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环境问题解决途径,认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辨证自然观以及科学发展观,以契合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全新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马克思辩证法被庸俗化为一种方法时,它成了没有原则的代名词,通过几位思想家的评述,反思辩证法、剖析辩证法,以期正本清源。从古希腊开始的对本体的追求已经蕴含了辩证法的因子,由于把批判性的本体论探索变成了对“本体”的非批判性信仰,辩证法被形而上学的外壳紧紧包裹。马克思辩证法以扬弃的形式容涵了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种种内在矛盾,使本体论批判得以转化为“合理形式”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辩证的原始意义即对话。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与实际生活间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讲授-辩证(对话)”、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实践-辩证(对话)”、教师讲授的内容与生活之间的理论-实践-辩证(对话)这三种辩证即对话关系。此外,真正的“对话”还必须使基于倾听的对话双方处于一种对等的地位。在不断地“放出——收回”中,辩证法始终与现实生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科学运用辩证法的规律,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性、创新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当前大学生培养工作中辩证法思想体现、运用不够。提升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把握、贯彻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围绕培养工作的时代特征与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将系列辩证性教育思想全面落实,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辩证法关乎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所发生的人的改变及其历史命运。只有从历史视阈出发才能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存在关联,并能引发我们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