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是荀子哲学的核心性概念之一,并且在荀子哲学体系中起着一以贯之的重要作用。这个概念一直以来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这确实是荀子哲学的一大缺憾。本文试着从内在心性、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统治方法等方面对“一”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在于说明荀子哲学是真理的绝对主义与价值的观念上的唯一性,同时亦表明荀子哲学有着“齐言行,一统类”的思想旨归。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新型政治体制的变化,荀子对儒家内部展开了审视与批评,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提出大儒、雅儒、俗儒之别,还有小儒、偷儒、贱儒等之别.在荀子对“儒”的分类中,可以看到儒家在战国政治转型中的秩序安排,也可以看到儒学发展史中的荀学性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荀子为什么要用“礼”来调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荀子怎样用“礼”来调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并阐述了荀子的个体与群体观的合理性及空想性。  相似文献   

4.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总结者与法家之师,其武德思想介于儒法之间。一方面,荀子继承了孔子武德思想的基本原则,他认同孔子"先教后刑"的基本治民原则,重视礼仪礼制对于社会治理以及"智"与"勇"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荀子融入工具理性的成分,对儒家武德做出了新发展。正视武力的现实作用,将其纳入社会治理的整体体系中加以考量,从而为儒家重新介入现实政治找到了突破口。荀子武德思想,是理想性与操作性的结合,对于当今社会管理与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荀子伦理及政治思想的论述,所在多有,我不拟累以篇幅。本文将着重讨论荀子在性论及礼论上的逻辑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必然的理论后果。就人性而言,荀子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性恶》言:“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在荀子看来,人都是生而自私自利的。其所以善,是后天积伪学习的结果。在此意义上,他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同上),“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圣人者,人之积也”(《儒效》)。意谓人类均可通过善的累积这一量变达到质变而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6.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一生游历讲学。先到齐国,其时,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稷下学宫,荀子在其中“最为老师”并三次任学宫祭酒。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是孟子以后最大的儒者,同时批判地吸取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成果,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批判地发展了孔子的“德治”学说,特别是“齐之以礼”的思想,建立起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著有《荀子》一书。为了实现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荀子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地位和修养等一系列问题。首先,…  相似文献   

7.
"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显著特色.荀子的礼法思想奠定了中华礼法文化的基本范式,后世的儒法合流、王霸杂用思想可以从中找到初步然而是较为清晰的影子.荀子的礼法并重思想昭示我们,全面把握人治与法治、教化与强制的辩证关系,既反对片面的伦理主义,也反对片面的法治主义,是为政者所应时时注意的.  相似文献   

8.
儒之内涵,当以《说文》"儒,柔也"最为根本,但对其理解,似多有未得其义者。察所谓柔,一应指儒者温文柔和的人格修养特征,二指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以礼乐仁义治天下,反对武力霸道。有论者说儒以耶稣比孔子,以犹太教比儒学,立说不可谓不巧妙,但究竟还要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追寻儒学之根,是即周代的师儒教育制度。儒本为王官职守之一,后流为一种社会职业,至孔子则改造为具有特定社会理想的道义追求群体。为说明儒的的社会角色影响,荀子曾根据儒学标准划分天下王公士庶品类,此为荀子论儒最可注意者。因为儒与中国古代社会之关系究竟如何,此论实有大可玩味者,因为其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似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荀子之论。  相似文献   

9.
数学认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数学基础研究的角度看,数学认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数学基础主义的“确证”观到庞加菜、皮亚杰等人的数学的“发现”的认识观,直至数学社会学理论中所强调的“确证”与“发现”相结合的数学认识观。数学观有由“绝对主义”向“可误主义”或“拟经验主义”转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唐大儒韩愈《读荀子》指出:“孟子醇乎醇者也”,荀子与杨雄“大醇而小疵”、“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并欲删削其“离于道者”,“附于圣人之籍”。认为在齐稷下学宫后期的学者中,与孟子等堪称老师大儒。韩愈以儒学传统着眼,认知荀况,难免不出于儒而胜于儒的荀子产生偏颇;但是,他对荀子书及荀况的历史地位给予充分肯定,张扬了荀子的思想,推动了荀子的研究。今存《荀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曾在其著作《正名篇》中就名与实的关系问题作过系统、科学的论述。王寅教授曾撰文指出,国内关于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偏见,并提出了荀子语言理论的认知观的看法。我们认为荀子有关名的起源和名与实关系的论述与现代认知语言学的相应观点不谋而合,甚至可以说早在几千年以前,荀子就已经论述了语言的认知体验观。本文从名的起源、制定、发展,以及名与逻辑思维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荀子语言理论的体认辩证观。  相似文献   

12.
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获得其正面(善)或负面(非善或恶)的道德价值和意义,而非直接现成地顺自然而行。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而言"性恶",其实质是强调人性中本无"现成的善",而非言人性中具有"实质的恶"。荀子善言"类",以为人之类性及理或道规定了其存在之终极目的,故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本内在地具有一种自身趋赴于善的逻辑必然性或目的论意义之善性。是以其在政治上并未导致外在强制之说,在道德上亦主张自力成德,而未导致他力的救赎说。其政治伦理哲学的体系,亦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终始相扣的理论自洽性。人的实存"从心之所可"的人性结构论与目的论的善性说,共同构成了荀子人性论学说的整体内涵。  相似文献   

13.
荀子     
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里曾经说荀卿对于亡国乱君的浊世之政痛心疾首,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这里所说的“序列著数万言”即是指的荀卿的名世著作《荀子》。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荀子》有三十二篇,是唐朝杨根据汉朝刘向整理版本编定而成的。《荀子》是一部深邃的思想著作,对于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到了汉代,人们为了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卿。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喜欢儒术,曾经两次游学于当时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荀子充满争议的"性恶说"。与众多批评者不同,作者志在为荀子辩护。全文包含几个论点:(一)探讨从孔孟到荀子的"人性"论的发展;(二)聚焦两种"恶":荀子将神话思维中的"恶"转变为理性思维中的"恶",因此恶魔、坏精灵等外在之恶被转化为通过人的努力可以加以克服的内在之恶;(三)"恶"的叙事:这些叙事再现人类生活情境中的"恶",充满真实的人性,从中导向荀子法哲学的建构;(四)为评估人类教化的潜能与局限,荀子提出圣人与元恶两大极端,涉及"化性"的可能与限制。作为一个务实的思想家,荀子重视人性的黑暗面。整体而言,荀子的"性恶说"包含"性说"与"恶说",具有深刻的创意与启发,在儒家思想史上形成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15.
现代荀学研究者将清代视为"荀学复兴"时代。除了在考据学的推动下,就《荀子》书版本校勘、文字训诂作出全面的整理;同时也促使了《荀子》获得重新被检视的契机,在此过程中,对于长期遭宋明理学家贬抑的荀学,有了不同的评价。特别是荀子的心性论,一方面清儒在肯定人欲人情、强调心知作用等观点中,有进一步的阐发;另一方面则在力反程朱之学的立场下,试图批驳理学家们对荀子心性论之訾议,将程朱的"气质之性""变化气质"与荀子"性之恶""化性起伪"之论联系起来。本文论析程朱理学与荀子对于心、性、情之内涵差异,以至荀子所谓"化性起伪""变化气质"之意义;并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探究清儒对荀子心性论之掌握情形及其所代表之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荀子在兰陵做过十多年的县令,卸任后在兰陵著书立说教授生徒多年,最后终老兰陵。他的重学培育了兰郯的好学之风及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他的隆礼造就了孟氏礼学的独步一时。他的义利兼济、上行下化,先德后刑、先教后杀,隆信等政治法制思想则影响了兰郯士人的经世治国观。由此,兰郯两地出现了多位影响深远的经学大师和名重一时的朝廷重臣,他们继承荀子思想对汉晋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9,(5):102-10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文明间共处与交往提供重要的价值指引。它的思想基础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内核以及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拓新,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理念。教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力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师德建设提出新的时代课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应从顶层制度设计、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增强教师国际素养等方面突显教师师德建设的主体性、共同体意识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结合战国简文,对荀子之诗教观作较具体而详细之论述,俾能更客观且全面地理解荀子诗教观之内容,对荀子诗教观影响《诗序》及《文心雕龙》以建立文学理论之部分进行论述,以明其对后代诗经学研究及建构传统文论之价值。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类"观念有四种:一、感性经验价值世界中由"名"所指代的"实类",即由"实"的感性和价值性特征的同异所区分的人类、物类和现象类等.二、事物和人事中,存在自然或人为关联的双方,是"相从类".三、以礼义的要求来衡量而对人所区分的"类".四、作为社会、进而整个人的价值世界之秩序系统的"统类".这些类观念由广义的"统类"所统辖.<荀子>类观念的性质:一、感性,包括"以似为类"和"以从聚为类"两种情形.二、价值性.  相似文献   

20.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思想,仍然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主流中的组成部分。荀子与《中庸》、孟子在天人合一思想上只有言说语境及维度上的差异,而没有实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