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共享模式,近年来在中国高校得以迅速普及,受到了包括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内的各类高校的关注。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慕课"作为一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资源不足提供了新的机遇。鉴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慕课"在线教育模式的触动引导下,从树立正确认识、引入教师评价机制、以公共选修课为先期引入,以及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慕课"联盟建设等途径,探求"慕课"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融合,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以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精品慕课为考察对象,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调查三种方法进行调查,了解本科院校精品慕课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并从强化意识、加大对精品课宣传力度、简化登录手续、建立有效机制等方面探讨研究解决的对策,以期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藉此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加速建设教育强国,需突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少且分布不均的问题,慕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性,研究我国高校慕课发展策略有助于为慕课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慕课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慕课共建共享的良好生态.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将慕课建设的重点放在优秀的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上;通过建立促进机制提高教师慕课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发挥慕课建设的价值创造作用;积极开展外部合作,利用区域性、行业性在线课程平台推进慕课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之一。新的环境下,应用型教育的授课资源不断丰富多样,慕课的出现给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试对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当前,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的MOOC新形式给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基于慕课本身的局限性,促使SPOC成为慕课与高校传统教学的结合点,并成为慕课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理性选择,从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实现优质课程共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制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开放性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一大主题,而提高高效学习质量更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慕课"时代的来临在给高等教育改革注入一剂"强心剂"的同时,也对原有的学习生态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提出在全面剖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困境的基础上,根据"慕课"的资源共建共享、课程精巧设计、多维评价体系等建设理念,分别从三维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和立体评价模式等环节着手来强化学习的生态系统调节力、稳定性与发展性,从而促进整个学习生态系统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民办高校在思政课的建设上存在自身发展的局限性.通过"公民"联动共建,依托公办院校优质的学科资源、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可以为民办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新局面.构建思政课"公民"联动共建机制是开展"公民"联动共建思政课必要的理论研究,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网络课程,给高等教育带了巨大影响。它一方面可以高效率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促进了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但对于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品牌资源匮乏、资金政策不足、合作平台少是其慕课发展的阻力。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慕课建设时,要应用生态位原理,定位合理的生态位,扬长避短,通过空间上、功能上的错位发展来分离生态位策略;通过政策资金支持、加大合作力度、打造慕课群的方式拓展生态位策略;通过提升教师培训、增强自身竞争力途径发展虚拟生态位策略,最终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慕课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面对互联网教育浪潮,地方高校积极思考和选择,抓住机遇,成立联盟,迎接挑战。3年多来,在深圳大学的大力支持下,UOOC联盟稳步推进,快速发展。联盟在平台、课程、机制、评价、培训、研究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尤其在慕课共建共享、学分互认机制、慕课线上教学服务和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并以此推动地方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撬动地方高校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热点问题。中国式慕课建设和应用已经在全国地方高校启动、推进并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18)中国大学的时代使命就是要进一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需求,而慕课可以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当前,慕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许多人将其视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希望。不过,作为一项新兴的教育形态,慕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持续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动力来源,这种动力不仅有关于  相似文献   

12.
优课概念的提出为国内地方高校的开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优课继承了慕课的互联网属性,结合地方高校开放课程教学需求,创新性地运用联盟机制实现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建设与共享,是地方高校在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领域的创新成果.随着国内高校优课联盟的发展壮大和优课平台的日趋完善,优课建设与应用日渐成为推进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3.
<正>"吉大在线学堂"以本地化慕课建设为核心,以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双学位课、公共基础课为重点,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网络教育课程为载体,适应课程资源系统化及适合网络传播的基本要求,建设普通本科教育、网络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相似文献   

14.
慕课是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出现的,它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慕课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易得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因此为高等教育的全民普及和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条件。但是,目前慕课平台上存在着辍学率高、人的社会化功能缺失等问题。我国未来的高等教育须充分发挥慕课的优势,并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实现学习者、高校与社会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中文称"慕课"。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下,慕课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近三年的慕课对国内高等教育影响的各种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出慕课的产生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几个方面: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促使传统高等教育模式改革,促进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以及对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开放大学发展提出新的启示等。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结合的产物,慕课的"开放""共享"理念正在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有助于推进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及学习方式方法变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以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为抓手,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和各种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对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挑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要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从高校艺术设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现状、理论思考及展望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解决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如师资匮乏、实践资源不足、学生就业不理想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质量工程"是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主要内容,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助推器.本文以嘉兴学院为例,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顺应形势,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推进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提出,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得到了持续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名校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区域共享、跨区域共享以及远程信息化手段共建共享等多种模式,较好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研究,在对国内外高校资源共享开展情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国内高校可从转变共享意识观念,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建立共享运行机制方面入手,以促进优质资源朝着共建、共享、共赢的方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兴起于欧美国家的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又称为"慕课",成为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新渠道和重要学习模式。MOOC井喷式的发展对世界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产生深远影响,并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带来极大挑战。然而在MOOC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它本身的特点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引导慕课在本土化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慕课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归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项目的主要特点,总结了MOOC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制度建设、课程建设、配套服务方面的困境,并分析了其内在成因,从而探讨在我国高等教育环境下如何扬长避短,寻求一条适合我国慕课发展的高教信息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