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2.
"科举学"古今含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说其古老,是因为"科举学"或"科举之学"的用法出现很早,科举时代有千百万读书人曾热中备考科举的学问,且自从科举制产生一段时间以后便有人开始进行科举制度及科举史研究,其研究历史长达千余年;说其年轻,是指以往并未有意识地将科举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至1992年正式提出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或者说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之后,才更注意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赋予了"科举学"一词以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其影响波及政治、教育、文学、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并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科举废止一百周年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总结科举制度的千秋功罪,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举制度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为现实考试制度提供历史借鉴,是海内外科举研究学者的共同使命。为了实现这一宗旨,2005年9月2-4日,在中国科举制废止百年之际。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4.
在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科举制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科举制的终结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并不是主张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2005年标志着中国科举学的新纪元,科举学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海峰教授,孜孜求索数十载而铸就的力作——《科举制与“科举学”》,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9月出版发行。这是刘海峰教授继《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中国考试发展史》、《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中国科举史》之后的又一部研究科举考试的规模恢弘的学术作,也是第一部提出关于“科举学”概念并围绕其进行研究的专。  相似文献   

6.
“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变法期间,王安石对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科举与教育亦非常重视。关于科举制的改革,可以概括为“变声律为议论,变墨义为大义”;关于教育学校的改革,首先是立太学三舍法,其次是设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方法上,注意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闻讯 《中国考试》2006,(12):61-61
2006年10月27日,由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和上海嘉定博物馆主办的“科举文仑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嘉定隆重召开。这是继2005年科举废止百年,由厦门大学举办的“科举制与科举学胃际学术研讨会”后,又一次科举学术研讨的盛会。  相似文献   

8.
科举场域是科举制度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的发展逻辑。科举场域、科举资本、科举惯〉--j的研究领域与“书院学”研究有着内在的关系,“科举学”研究不仅是“书院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科举学”研究拓展“书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科举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覆盖或囊括科举研究的所有内容。简略介绍近年来日本,韩国和美国研究科举的主要著作,便可“科举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科学研究已有成果的“科举学”理论的关系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关系。提出“科举学”决不仅是将已存在的大量科举研究进行叠加和组合,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内容广博且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专学体系,力求提升研究者之“学”的意识,探寻科举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求解科举研究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冯用军 《考试研究》2010,(3):121-127
三月的杭州,乍暖还寒。由杭州师范大学、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天津市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所共同协办的“第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员大会”,于2010年3月26日在杭州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科举研究的又一部巨作,刘海峰教授的《中国科举文化》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丰厚文化底蕴以及研究主题鲜明、内容通俗易懂的科举文化著作。该书以“科举文化”为主线,由五个不同的科举专题构成,包括以平反为宗旨的科举百年祭,对科举制兴起的探索与发现,对科举教育得失的关注,以及科举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同时还兼顾了“科举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演变。通览全书不但有助于读者对科举做出一个全新的理解,还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中国科举文化概念时,不能单纯以文化论文化,而应更多地分析科举制产生的土壤——科举社会,这个科举社会包含着科举人群、科举制度及科举风俗等。科举文化内容可被粗略划分为物质内容与人文意识内容两个部分。科举文化随着科举制及封建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既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又表现出与其他封建社会文化相区别的独特特征,如至公性、竞争性、实用性等。  相似文献   

14.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科举制废止整整一百年之际召开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马上就要结束了,就像有的专家在会上形容时间恨短所引用的行话那样:“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在“考”完即将出场之前,由我来作一会议总结。  相似文献   

16.
科举政治是指以考试选拔为官员主要录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举时代多数中高层官员由进士出身,而科举牢笼天下英才,不仅能消弭反叛力量,所选拔者尤多报效国家的志士.科举与古代地缘政治、吏治、朋党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科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大部分政治精英从科举选拔出来,科举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科举政治研究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促使科举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科举学导论》是刘海峰教授十四年致力于科举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心血力作.全书约四十九万言,共分十八章,不但提纲挈领地论述了科举学的涵义、内容、结构,而且对这一综合性较强的专学进行了学说的锤炼和理论的锻造,其特色可概括为"大、实、理、新、美"五个方面.2005年8月出版的《科举学导论》为科举制百年祭献上了一道文化飨宴,也为科举学这一学科确立了"原点",更为科举学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8.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全新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分析科举人物、事件、思想、活动、制度及其要素运行规律的交叉科学.在科举学原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科举计量史学和科举叙事研究等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返照大变局中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科举学与科举学家演进中断裂与传承"双循环"的时代分期轨迹,在科举史、科举人物史、科举活动史、科举思想史、科举器物史、科举制度史、科举学发展史等中透视千年科举学研究图谱和百家科举学家群像,赋能当代科举学人在弥合科举学学科史断裂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继续秉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构建科举学总论及其分支学科领域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科举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科举史、科举史学、科举学史等分支学科领域为新时代科举学总学增值的现代学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个核心制度,在其存在的一千多年里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其影响深远并且复杂,其兴废亦自有其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建立科举学、加强科举研究很有必要,而鉴于科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情境,应慎言为科举平反。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2月11日至13日,"第九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昆明隆重召开,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从事科举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专业杂志和出版社的编辑共60余人共赴盛会。在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围绕"科举与文化"与"科举与教育考试"两大主题对科举制度研究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拓宽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