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缘起为了备战县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我正在经受备课和上课轮回的煎熬。指导老师拿出课文说:"准备两小时上课!"我一面点头,一面暗暗叫苦:这课文虽说情感含蓄,文笔朴实,但歌颂的是老师,如何确立解读的点呢?时间紧迫,来不及多想,我拿起笔,边读课文边圈圈画画,寻找文章的训练点。两小时后,一份教学流程出炉了。1.初读感知,触摸田老师形象。(口才好,文笔好,善于教育,不居功自傲)2.以"田老师形象"辐射全文,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教学时,老师的注意点往往是如何上好一堂课,这是"行动研究""实践研究""案例研究".研究的方式常常是在"集体备课"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推举一位老师备课、上课.在上课过程中,执教者在力求达成各方面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注意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引向深入,因势利导,动态生成,获取原来没有想到的进一步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 《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课文,属于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中的"物",是"我"传情达意的凭借."物"与"我"之间有三种不同的关系:"物""我"合一;"物""我"之间隔阂、误解、矛盾甚至争斗;"物""我"分离,"物"仅给予"我"启示和感悟.这两篇课文仅揭示了两种关系,为使学生掌握状物...  相似文献   

4.
艰难的选择     
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神秘地说:"请大家拿出一张能写字的纸。"我心想:"拿纸干什么?难道要我们画画?"只听老师又说了:"请写出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五个人或物。""那还不简单,这点小事情,能难得倒我  相似文献   

5.
敬爱的R老师: 谢谢您成了我们的老师! 还记得一年半前的那节社会课.上课了,同学们纷纷猜测今天是谁来给我们上课.您来了!您满面春风,叫了"上课""起立"后,您拿起社会书,用洪亮的声音说:"我姓R,R老师.下面请翻开书,看第一页."  相似文献   

6.
张华 《生活教育》2008,(3):22-22
两年前,儿子上一年级,调皮捣蛋,无规无矩.看电视能坐几小时.但一碰到书本就打瞌睡。上课不是玩橡皮,就是咬铅笔。要么东张西望。活脱脱一个"小豆豆"形象。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但总是收效不大。最后,班主任向我摊牌:"校长,您的儿子,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但上课就是提不起精神,真不知  相似文献   

7.
<正>先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教《老王》,上课一开始,这位老师在学生读了一分钟的课文后,就提了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同学们请想想《老王》这篇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思想?"这个问题提出后,满怀期望等待学生回答的老师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想而知,接下去的教学几乎就成了老师唱独角戏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哪里?下课后,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执教老师那里找答案。执教老师给我看了她的教案。我发现她执教《老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8.
<马>的作者布丰善用文学笔调,用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对自然事物进行说明,笔触满怀情感,既有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又流露出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同时比较完整地展示了马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这是一篇既有散文的语言,也有说明文信息的小品文.针对这些特点,我把<马>的教学设计成了两个板块:作散文读、作说明文读,即"一文两读",将课文从体裁的角度进行两次阅读整合,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以及情感精神有双重把握.  相似文献   

9.
在<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教学即将结束时,突然发现我在细读文本时忽略了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课文中以"月亮"为线的几处景色描写:"月亮升起来了""银色的月光""皎洁的月光""月光如水的夜晚".课文中对景色的描写只有这四处,都写到月亮,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0.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这是课文<难忘师恩>里的一段故事.文中的田老师为了教学国语,每一课都精心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使"我"从此对文学痴迷得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事例,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现了林肯的伟大形象——永不忘本、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为了让林肯的伟大形象凸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走近林肯""感悟林肯""赞颂林肯"系列对话活动,旨在依托文本语言传承林肯的美德。  相似文献   

12.
任慧 《孩子天地》2016,(8):75-76
教学背景: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并安排了与此相关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还选编了"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等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  相似文献   

13.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会读文章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我与上述语文课堂教学用语两次邂逅并对之产生兴趣,都与同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关。第一次是本县的一位名师借我班学生上这一篇课文,我参与听课。开课不久老师便抛出这句话,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14.
黄桂香 《广西教育》2014,(44):50-50
正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我校卢老师上了一堂一年级语文课《两只鸟蛋》。该课先是认读生字,然后是课文理解。在课文理解阶段,卢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焦躁不安"一词的意思后,问:"谁能用‘焦躁不安’造一个句子?"有学生说:"奶奶生病了,妈妈会焦躁不安的。"老师给予肯定。紧接着,几个学生站起来如法炮制"我生病了,爸爸会焦躁不安的""妈妈生病了,爸爸会焦躁不安的"等等。显然,学生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卢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一  相似文献   

15.
近日,聆听了一次公开教学,老师执教的是耳熟能详的《猫》.上课伊始,老师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当学生第一次通读完全文后,老师便迫不及待地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你觉得课文写了哪几种猫?"学生这边回答,老师那边归纳:大猫、小猫.紧接着,第二个问题脱口而出:"快速浏览全文,给课文分段."……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靳老师的教学已经超越了这一过程,走向了更高境界。上课初始,靳老师并不急着进入课文的教学,而是和学生进行交谈,亲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在一阵阵的欢声笑语中进入了课堂。[片断一](《两小儿辩日》实录)师:刚刚见面,彼此都不认识就要上课,会有很多困难。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的介绍很短一共有6句话,但这6句话中有真有假,你们要认真听,学会分辨,要辨别真假。(1)我叫靳家彦;(2)是南山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3)今年60岁;(4)我喜欢阅读和写作;(5)两小儿辩日是我写的;(6)今天我…  相似文献   

17.
小学低年级对句子教学的要求多数是这样的——"读好句子的语气""读好长句子"等等,然而很多老师都只是按表面意思进行教学,停留在"读好"的层面,对其隐性的内涵往往挖掘不到位,致使教学肤浅,没有实现教材真正的教学价值。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人文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分别从"思念家人""家人爱我""家人过节""我爱家人"等不同侧面让孩子们感受家人之间相互关心的美好情感。  相似文献   

18.
味道     
<正>语文老师发现张三上课睡觉,于是弄醒张三问道:"你怎么上课睡觉?"张三:"我没有睡觉。"老师:"那你干吗闭上眼睛。"张三:"老师,我在默念课文。"老师不信,说:"那你干吗直点头。"  相似文献   

19.
<正>照例是放学,护送学生到家长接送点,然而那天,却因为几位不相识的家长漫不经心的聊天而"沉思"了许久:"唉,老师又出去参加比赛了.这两天总是让不同的老师来代课。""是啊,老师三天两头出差,作业都没人改……"我心里不禁"咯噔"一下:他们谈论的老师正是上面全力打造的"名师",也是我仰慕、学  相似文献   

20.
[病文入院] 我把纸团踢到陈丽的凳子下.老师来上课,发现了纸团,便问陈丽:"你的凳子下为什么有纸团?"陈丽捡起来一看,说:"这不是我的,我没有用过这种纸……""那是谁的呢?"陈丽却指不出人.老师说:"不要推卸责任,你下午把教室打扫一遍吧!"事后我想:诚实是新一代应有的美德.廉颇知错就改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学生又有什么架子放不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