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展示是沟通博物馆藏品与观众的桥梁,在以观众为导向的博物馆展示理念下,研究观众的参观行为成为现代博物馆规划决策的基础。来自异国他乡的顶级展览是否吸引国内的观众?他们愿意花费多久来参观展览?他们的参观动线如何?这些问题是中国大陆博物馆学者尚少涉足的领域。"深海奇珍"(The Deep)展是由法国BLOOM非营利组织创办人克莱儿?诺维安(Claire Nouvian)女士所策划的国际巡回展,是法国深海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台湾完成展览后,在中国大陆首站上海,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展览。文章以该展览为例,用个别追踪法观察观众参观该展览的行为,以评价展览的教育目标达成程度。研究显示,相对于模型、标本、照片,图文版的吸引力极低。如果规划设计未能充分考虑适合展览地民众的认知程度、参观习惯,再好的展览也只能成为"专业人员"自娱自乐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轨迹,遵循的基本是同一模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由节目为中心向经营为中心转型,这个过程是痛苦而矛盾的,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资本的积累无不是以广告的大量播出这一单一的方式而获得的,毋庸讳言,这样的做法,牺牲了观众的利益,有害于电视台的品牌建设,有  相似文献   

4.
在CCTV主持人季赛冠军之争现场.专家和观众由于评判标准不同.引起了很大纷争  相似文献   

5.
刘培培 《新闻界》2006,(4):76-77
谈话节目(talk show)源出于美国,电视史学家一般都把NBC在1954年推出的《今夜》看作是开电视谈话节目先河的栏目。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电视谈话节目已经成为美国电视业中的一朵奇葩,在节目播出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起步较晚,从最早的《东方直播室》(东方电视台,1993年)算起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而有全国性影响的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的出现更是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此后,谈话类节目在我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兴盛起来。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的大背景下,中国电视谈话节目也在不断地发展、完…  相似文献   

6.
当前,各地城市电视台房车频道在增加经济创收、增强行业服务的同时,面临着内容结构单一、收视率下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如何增强持续吸引力已经成为房车频道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提出自1936年电视转播技术首次应用于奥运会以来,电视作为覆盖率最广的大众传媒,充分发挥其及时、直观、鲜活的传播优势,为扩大奥运会的影响,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中国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巨大的电视转播市场,也将为中国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据预测,北京奥  相似文献   

8.
通过与笔记本电脑相连并受其控制的摄像头在博物馆中的展厅内进行现场监控、摄取观众参观行为的图像资料,在我国观众调查领域恐怕要算第一次。本文利用这种方法获得的图像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得出了一些颇具利用价值的数据及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邦”之学,经济问题也是日常生活面临的“选择”问题。在“资源有限、欲望无限”的现实世界里,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工具,来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做最有效的配置。自从新闻传媒正式走向市场后,许多学者把经济学的研究和传媒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门学问——传媒经济学。根据罗伯特·皮卡德的定义,传媒经济学是”关于传媒经营人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满足观众、广告上以及社会对信息和娱乐的欲望和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职能和组织目标。如何衡量、监控和提高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逐渐成为博物馆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已有的关于博物馆观众服务的文献多为理论或定性研究。此研究从观众对博物馆服务的期望和评价入手,以服务质量理论和满意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观众服务满意度调研,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观众服务满意度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它们的量化关系,并建设性地提出博物馆观众服务满意度测评量表,为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的衡量提供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事业是面向公众的事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象的广泛性。它要依靠新闻本身的吸引力去争取观众。所以,电视新闻报道能否适合观众心理,是其成败的重要一环。研究两者之间最佳结合的一般规律,对提高记者的报道艺术,提高观众的收视率,提高宣传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13.
编者按:天气状况和观众收看电视看似相去甚远,但本文作者在多年的观察、分析后发现了其中具有规律性的联系.那么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和受众的收视、收听有着密切关系而不为人所觉察呢?  相似文献   

14.
高欣 《传媒》2004,(3):42-43
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通了中国第一个24小时新闻电视频道.有关专家指出,新闻频道的出现对中国新闻传媒业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外界也普遍认为,这将成为中国媒体改革目前最引人瞩目的举措和新的开始.<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常务副主编曲宗生先生也叹言,"新闻频道'千呼万唤始出来',令人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抽象的观众"的概念来自于钟惦棐1956年的论文《电影的锣鼓》,这一概念为观众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文章从钟惦棐和张颐武等人对"抽象的观众"这一概念的提出建构、剖析理解入手,分析了中国电影史上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众观及其论战过程,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由"抽象"到"具体"的观众学视角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文章从...  相似文献   

16.
王俊年 《新闻前哨》2003,(10):58-58
观众的年龄、职业、文化、习惯、爱好差异,不同的新闻内容和形式,会对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一种情况是,观众通过收看电视新闻提高认识,开阔眼界,激发感情,获得信息等,使新闻在心理上产生了顺向效应;另一种情况是收看了他们不感兴趣的新闻,甚至是很反感的新闻,在心理上产生了逆向效应。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和广大电视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的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17.
莫娇 《视听界》2011,(2):56-57
“年轻”、“活力”、“善于接纳新事物”、“工作环境舒适”、“脑力劳动为主”、“社会责任感强”、“休闲娱乐方式丰富”等常被作为高学历观众的标签。他们被认为更崇尚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关注主流文化;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新媒体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他们是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机构特别重视的目标观众。本文从收视角度解析高学历人群的收视规律。(本文研究的高学历观众是指具有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群)  相似文献   

18.
杨粟 《新闻前哨》2003,(6):32-32
如何发挥电视传播信息的综合优势?如何看待电视收视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宏大文化背景?如何摸准新时期观众的脉搏,对电视人来说,这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 如今栏目收视率高低,已成了衡量编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吸引观众,提高节目收视率,每个电视栏目的编导都在绞尽脑汁,向观众频送秋波:栏目不断创新,栏目改版层出不穷,节目包装日趋精美。按理说,这么多的节目,这么多可供选择的频道,应该让观众满意了吧?可实际情况却是,老百姓对现在的电视节目仍然不满意,他们最爱看的是电视,但最不满意的也是电视。无怪乎许多电视人在说:“今天的观众太难伺候了。”然而,我们是否想过:他们为什么会变得难以伺候了?  相似文献   

19.
利益相关原则渗透在电视新闻里,成为影响一个栏目、一次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报道实践中,如何寻求并更好地建立与观众之间的利益关系,电视新闻工作还有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让观众参与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传播方式。让观众直接上镜头,说自己关心的事,表达心中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