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晓维 《生活教育》2014,(9):117-119
正作文成功的原因无非就是两个词,一是"情感",二是"能力","情感"只能靠"激发","能力"只能靠"习得"。由"技"到"艺",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小用"走向"大用",才是作文教学的"王道"一个故事带来的启发叶圣陶从来不教孩子写作文。他只是让孩子在自己面前念作文,听着听着就问一句:"这儿什么意思?我不  相似文献   

2.
一位小学六年级女生送来她的作文《替妈妈想想》,请笔者点评与帮助修改。这篇作文表达了作者(我)的真情实感,而且是通过具体描述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因而真挚感人。美中不足的是,作者违背了"写文章要注意紧扣主题,行文要始终保持统一话题"的写作方法。该文所写的内容不  相似文献   

3.
<正>常听我的学生说:"我就怕作文,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而在作文教学上,我们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由于高考中作文占60分,被称为语文的"半壁江山",所以几乎所有的教师和考生都十分重视作文。另一方面,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却又对作文  相似文献   

4.
说作文,就是同学在动笔写作文之前,按照列出的作文提纲,或者自己小声说内容,或者你说我听,互相交流、评价,补充调整内容。说作文时,无论是说的同学还是听的同学,都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情感,展开丰富的联想,努力进入作文的情境中去,这样才能对作文的构思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才能判断主题是否明确、哪儿该详、哪儿该略,等等。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风格即人",说明文章和作者思想情感、行为风格是紧密相连的。在作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多地在作文的技法上进行指导,重视作文的形式,忽视作文的思想内容、真情实感。作文的生命意识逐渐被淡化,作文教学逐渐被模式化。学生作文思想幼稚没有灵魂,内容虚假没有情感。"立学"首先"立人"。先做健全人,再作健康文。在作文教学中,应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学生既要仰望  相似文献   

6.
<正>"自我感发类"的议论性散文,指的是以作者鲜明的情感变化、思考感悟为写作线索的散文。在考场中,该种文章因文风独特、思路清晰、情感丰富、思考深刻而备受阅卷者推崇。一、"自我感发类"作文的基本特征"自我感发类"作文的最大特征就是"我"的感发贯穿全文,并且感发的过程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这些感发主要由写作者的情感和哲思构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1.感发所涉及的情感应丰富曲折,波澜不断  相似文献   

7.
<正>不久前,我在《读读写写》第二期中看到《妈妈回来了》这篇文章,很有感触,全文仅106个字,却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让我不禁反思现今的作文教学。现在的教学似乎注重了积累,注重了练习,却往往忽视了根源——人的情感,作者本身的亲身感受,内心情感。《妈妈回来了》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表达出了小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作文教学还是要有实在的、现实存在的东西,我们要正视作文教学。一、作文要有真情学生作文应该提倡写真情。"真情"首先在于"真",在于健  相似文献   

8.
技法攻略"言为心声",写作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作文命题者更是主张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但是在考场作文命题评分标准中也往往明确规定,作文要思想内容健康,甚至在这方面有"一票否决权",凡是思想内  相似文献   

9.
不少教师认为,这节课的"材料加工"的六种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但我以为,这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唤醒了学生的"作文意识"."作文意识"掌控着学生的作文情感、态度及行为.不少教师将作文教学理解为"我"教"你"写的过程,片面夸大教师的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生活积累等因素对写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卫民 《教学随笔》2007,(11):22-22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应该跳动着作者的真情。目前学生作文大多内容贫乏、语言枯燥,其中虽有章法技巧方面的原因,但关键是缺少感情投入,所写的东西往往是老师强行规定或自己虚构硬凑的,因而呆板乏味没有生机。我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启迪学生的创作情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成亚英 《生活教育》2014,(13):115-117
正写作是儿童心灵的对话,情感的宣泄,自由的写真。教师在批阅学生习作时,本该看到富有个性、朝气蓬勃、色彩缤纷的文字,然而遗憾的是,在学生作文中常常看不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听不到动人心弦的旋律,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一个个的"克隆人"。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小学作文是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自主行为,这决定作文教学天经地义是个性化的。一篇作文的个性,主要在于作者独特的感受、情感  相似文献   

12.
<正>现阶段,许多高中生谈"文"色变,既因无内容可写,也因无法表达。对于他们来说,作文已经成为文字生硬的堆砌,写作毫无情感,内容十分空洞。笔者以此为基础,浅析高中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一、高中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1.教学模式单一化目前,有些教师还存在着"填鸭式"教学,一味地强调得分技巧,限制自由表达,导致高中生失去了对写作  相似文献   

13.
文章是由内容和形式组成的,情感是内容要素的核心.情感与学生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为什么要写作时说: "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可见,情感在学生作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忽视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情感、精神、意志、个性以及情趣的作用,导致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失去了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才能让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呢?  相似文献   

14.
[指导老师点拨]我在点拨时告诉小作者:《每当我听(七子之歌)》应充分展开联想,抒发听到《七子之歌》之后内心激荡着的爱国之情。《七子之歌》中的“澳门”篇,诗人用第一人称,模拟子女对母亲热切呼唤的口吻,写出了离开母亲怀抱的子女盼回归的情感。作文要以《七子之歌》的诗句作为主旋律,充分写出这个情感。作文要写澳门被占领的情景,澳门同胞的苦难与斗争,澳门回归的曲折历程,要写出中国人扬眉吐气迎回归的壮志豪情来。【精品作文展示]晨钟惊醒了北国冰冻的河床,暮鼓震撼着南方沉寂的原野,微风吹送来如泣如诉的《七子之歌》,…  相似文献   

15.
<正>文章是认识、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考场作文注重写实,大多写作都是由一定的情景触发,借助思维方式,把文字付诸纸面。所以文章表达包括"我"的见闻、"我"的思考、"我"的思想情感,即所谓"真我"表达。一篇考场作文,按见闻的"我"——思考的"我"——超越的"我"的思维模式去构建,内容充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思想深刻,符合考场高分作文"发展等级"  相似文献   

16.
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学生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不够。文章是思想的反映,更是作者自然情感和艺术情感充分结合的产物。作文过程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艺术表现过程,写前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良好作文心境至关重要。如何启迪、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应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所谓“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称,它应该是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现的个人思想情感、写作意图及理念内容的总和。中学生作文不能忽略“我”的存在,应强化写“我”的意识,这对解决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文中写“我”的作用一、就作文结构而言。“我”在叙事性作品中的作用主要是安排写作内容和顺序。作者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出来,按照观察、认识和思考的顺序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两种类别:一是“我”即作者,这类文章往往包括自述性文章和书信、日记、游记等。二是通过“我”把故事讲给读者,“我”只…  相似文献   

18.
<正>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学生作文的顽疾。为什么学生的习作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呢?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一是习作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学生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状况。一位教育家曾说:"倘若一件事没有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心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真实的情感倾诉于笔尖。"因此,我把"情"字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用情感这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写作文其实就是一个学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美的生成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动真情”,有“图”可画呢?近些年来,我参与了我县“初中作文教学课堂情境活动设计研究”课题的实验教学,摸索着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运用“创设作文情境法”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品尝生活,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从而唤醒他们潜在的创造力,收效很好。  相似文献   

20.
小学作文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教学过程。因此,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真情的流露,实感的抒发。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发表意见,说明事物,总是要把自己的情感灌注进去。只有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表情达意,真实生动,使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