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右任     
《档案与史学》2011,(2):3-3
于右任(1879—1964),陕西泾阳人,生于三原。名伯循,以字行。光绪举人。因在诗稿中讽刺西太后遭清廷缉捕,一九0四年逃至上海。入震旦学院求学。一九0五年协助马相伯另办复旦公学。  相似文献   

2.
邓相超 《新闻界》2007,(2):105-106
今年是著名报人于右任创办的第一份报纸《神州日报》创刊100周年。笔者在治学、教书过程中,对先生之史迹资料多有涉猎,在此,笔者拟就于右任先生的报人生涯及其影响进行简单叙评。  相似文献   

3.
于右任创办斗口村农事试验场、筹创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提议十年万井计划等农业教育实践,以经世致用为特征,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感,是其农本观念、悯农意识、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我国西北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拓荒、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算是一段黑暗与光明对抗的历史,而有着强烈新闻职业道德感的优秀报人正是借助手中的笔,对抗黑暗的独裁专制统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为广大国民拨开乌云,帮助他们看透这个真实的世界。本文以近代报人中的优秀代表——于右任先生为研究中心,通过简单介绍先生的新闻报道经历、办报经历等,探析于右任的新闻职业道德观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5.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大风、太平老人等,陕西三原人。清光绪29年(1903)举人。肄业于上海复旦学院,后赴日本留学。1906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任社长,嗣又相继创办《民呼日报》、《民立报》等,宣传革命,持论  相似文献   

6.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有于右任先生捐赠的拓片,这些拓片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资料价值,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于右任(1879-1964)和宋教仁(1882-1913),都是中国同盟会早期重要骨干,又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8.
陈旭 《陕西档案》2003,(3):30-31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陕西三原人。他不但是杰出的书法家、名诗人,还是一位很有影响的老报人,他创办的“竖三民”报,曾在近现代史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与原《大公报》主笔张季鸾,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虽说同为陕西人,但秉性气质迥异:于右任是典型的关西大汉,魁梧雄健,美髯飘逸,豪侠之风扑面而来;张季鸾则是典型的北人南相,身材文弱俊秀,不乏挥斥方遒的书生之气。但他们共同受教于关学大儒刘古愚,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相似文献   

10.
一、于右任生平简介 于右任(1879—1964),陕西泾阳人,原名伯循,字诱人,1905年在《新民丛报》著文时始用右任名,并用以代字,后遂以此字行世。是著名教育家、政治家、书法家、诗人、革命家和报人。  相似文献   

11.
一、于右任生平简介 于右任(1879—1964),陕西泾阳人,原名伯循,字诱人,1905年在《新民丛报》著文时始用右任名,并用以代字,后遂以此字行世。是著名教育家、政治家、书法家、诗人、革命家和报人。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档案馆馆藏珍贵档案陈列室有一件特别珍贵的史料,它长30厘米,宽18厘米,全书169页,裁体为白宣纸,字体为铅印宋体繁体字,浅兰色封面上醒目书写《黄帝功德记》右任7个黑色大字。  相似文献   

13.
骆雁 《新闻通讯》2008,(2):61-63
回眸中国百年报业史,最具诗人气质的著名报刊活动家当推于右任先生,他的办报经历也具有鲜明的诗化色彩。从《神州日报》到《民呼日报》,从《民吁日报》到《民立报》,于右任所创办的四份大型日报,起承转合,血脉贯通,充分表现了于右任先生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和苍凉诗心。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浓彩重墨、炫目闪亮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骆雁 《传媒观察》2008,(2):61-63
回眸中国百年报业史,最具诗人气质的著名报刊活动家当推于右任先生,他的办报经历也具有鲜明的诗化色彩。从《神州日报》到《民呼日报》,从《民吁日报》到《民立报》,于右任所创办的四份大型日报,起承转合,血脉贯通,充分表现了于右任先生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和苍凉诗心。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浓彩重墨、炫目闪亮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于右任先生对碑刻的收藏倾注了无限心血,他为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块块碑刻,更是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文章对于右任生平事迹及所搜求墓志碑刻珍品进行了简单介绍,表达了对于老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5,(18):31-36
晚清工具报刊大多萎靡不振,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的四份报刊却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究其原因:首先他充分考虑主体受众,努力探索边缘受众,选择浅近文言并灵活运用多种致美手段,实现了报刊文语言和形式传播的美学效应;其次,他注重报刊文的意义建构,在文学救国论的感染下,对清政府的卖国本质进行了三类危机报道,并紧扣救国良策的提出;再次,以质化研究的方式对传播者进行了人本照拂,揭示了他思想中的现代性,尤其是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喻频莲 《当代传播》2012,(1):102-104
张季鸾报刊功能观的精神谱系主要有三个来源: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底蕴、日本近代专制主义下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美国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的借鉴。他的报刊功能观具体体现在"公共机关"的职业理念和"国家至上"的媒体角色两个方面。这两种观念在现实中往往是相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张季鸾当时借鉴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思想本身还不成熟,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本位主义影响和国难当头的特殊时代背景,再加之对蒋介石"报恩"的私人情感因素,使得他的办报实践偏离了社会公器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金建陵 《档案与建设》2003,(5):43-44,53
今年3月18日上午,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刚刚当选为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应邀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会见约800名中外记者。他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说:“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温家宝所吟诗篇的作者于右任(1879~1964年)先生,是陕西三原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举人后,…  相似文献   

19.
周丽娜 《现代传播》2013,35(4):50-52
英国《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爆发后,英国政府任命莱韦森勋爵就此事开展独立调查。本文着重介绍了调查报告中关于改革报刊管理机制的内容,并将改革目标与英国传统思想和理念相比较,认为英国对报刊的管理将仍在自律的框架下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决定了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其新闻思想的演进也被打上了社会变迁的时代烙印。媒介(报刊)功能在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下,与政治舆论环境的建构有内在的一致性。本文通过研究梁启超在不同时期的新闻实践活动和新闻论著来对他的报刊角色观进行分析,并尝试总结梁启超报刊角色观演变的深层动因以及其对梁启超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