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从孔子对“天”、“命”、“天命”的理解和对“鬼神”的态度;“知命”、“顺命”、“乐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天命鬼神观所体现出的注重人事和重视现实的精神;天命鬼神现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试图全面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认清并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相似文献   

2.
孔子之前的时代天命观盛行,他认识到天命观与弘道之间的相通之处,沿着"天命——天道——人道"的思想脉络与"畏天命——修德命、安禄命——成君子"的行为脉络,致力于弘道事业。孔子从时人的认识水平出发,以天命为精神支柱与依据,宣传儒家仁义礼智信之"道",从而将思想文化重心由"天命观"转向"弘道"。这个思想重心的转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他将文化视角由神转向人,由不可知的世界转向人类社会,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过去普遍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是宿命的、唯心的。通过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的考证研究 ,可以看出孔子天命观带有一定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而“知天命”和“畏天命”是孔子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二者是辩证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天和命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孔子天命观的二重性,指出了孔子天命观阶级局限性及其积极意义。孔子天命观虽然保留了旧的神秘的“天命”思想形式,但他的实质内容是强调“天命”的客观必然性意义,以及社会和人的行为规范的伦理意义,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有人认为孔子有关“天”、“天命”、“命”、“鬼神”的言论反映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其实,孔子对“天”、“天命”、“命”、“鬼神”是持怀疑态度的,他虽说过“生而知之”,但论及少而又少,而对“学而知之”却谈论颇多。  相似文献   

6.
<正>《论语·述而》篇中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很多人就据此说孔子是没有宗教思想或者是反宗教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孔子究竟对鬼神天命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以及这种观点对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有什么影响,这首先要从孔子的"天命"观谈起。孔子对天显然是很重视的,只不过他把对天的重视和崇拜与人的现实生活和命运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孔子看重的不是"天道"这种纯粹的哲学命题,而是"天命"  相似文献   

7.
以《论语》为基础,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与研究,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的大道.王道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目标,“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建构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天命观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原始宗教的天,来源于殷化带有迷信色彩的天命观,但孔子从主体性角度进行了改造,强调畏天命,更强调知天命。二是作为道德源泉和依据的天,与周初统治解释正权来源的民意论的天命观有关,但孔子对之作了由政治而伦理的转换,孔子而后,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从不同方向对天命思想作了发展,孟子的天是充满道德道德理性的道德情感的天,他把仁义礼智道德观念看成是天的属性,同时又看成是人的自然属性,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命并不是某种种神秘的形式,而是内在于自然中的必然趋势,人一旦掌握了它,便可以用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董仲舒对孔子天命观从神学目的论的角度作了发展,在孔,孟,荀的基础上,系统的对儒家伦理政治学说进行了本体论的建构,从封建的道德关系中抽象出天,将自然的天神秘化和伦理化,主观地构架起由天到人的桥梁,赋予封建伦理纲常以神圣性和至上性,使儒家理想具备的制度安排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敬畏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君子三畏”思想之中。孔子在前人敬畏思想总结的前提下重构而成,深刻地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天命”神圣性的体悟,对于“诚”的理解和深化,以及对敬畏思想的内化。  相似文献   

10.
“道”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孔子的学说是道学。孔子道学并不仅仅是经验层面上的伦理知识之学,而是具有超验本体层面的、可以执一统多的人文整体精神的思想体系。孔子的道学形上学主要表现为价值的或境界的形上学。孔子主张个体生命以“道”(天、天道、天命)作为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超越性根据,通过“礼”这一中介推展出伦理、规范和内在超越之路———践仁以知天,即使人在道德的自我修养过程中达到与无限的“天道”、“天命”合一的境界。因而,他的道学形上学体现出即超越即内在、本体与工夫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较早提出天命无常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天命神学论;孔子于其后系统阐述了与传统天命神学有别的天命有常论。比较二者天命观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天命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店儒简的天命、天道观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并有深入的发展。其一强调“天生百物 ,人为贵”的道理 ,其二以“天常—人伦”相结合 ,深化、发展了古老的天命观 ,其三“知命”作为简书天命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已有一些新的理解。最后简书把天道、人道贯通起来 ,且突出地论述了人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诗论》展示了孔子诗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诗无隐志,乐无隐情,文无隐意”是孔子《诗经》解释学的基本观念,深化了《尚书》“诗言志”之说。孔子论《诗》的思想还包括:以“德”、以“天命”说《诗》;以“民性固然”说《诗》;以“情”说《诗》;注意《风》《小雅》《大雅》《颂》的风格差异及其所反映的情感、生活的多样性。此篇竹书的价值远超《诗序》,是今后论述孔子诗学的首要依据及说解《诗经》的重要参考文献。《参德》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用了“天神”“皇天”“上帝”“天命”等词汇,主张礼敬天地鬼神;强调“无思”之德,主张人主应当效法天地,敬顺天常、天时、天礼;主张“临民以仁”,民本思想浓厚;禁忌用语较多,训诫口吻强烈,宣扬了赏善罚暴的思想。此篇竹书的思想成分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应当判定为阴阳家著作。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以“天命”为其仁学形而上之根据,把“仁者爱人”的思想融通于政治、经济、伦理等方面,从而化凡俗为神圣,实现了对“天命”的超越、对奴隶制血亲关系的超越、对政治权力的超越以及对“利”的超越。这种超越性集中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性、人文关切、历史使命感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这也是孔子仁学的真精神和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虽然学术界对孔子思想体系及其影响的研究颇多,但是却极少有人从民俗学的角度来透视孔子,对孔子的认识似存在视界上的死角。我们重视研究孔子的“礼”思想。也不能漠视孔子的“俗”思想以及它对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的浸润。不同的评论主体对民俗的内容和形式的评判及定性会有不同的结论,本文研究孔子仁礼思想体系下的民俗观。通过分析他的社会民俗观、文艺民俗观以及天命神话观等,解读孔子民俗观的人文原则与历史方法的运用。认识其对我国封建时代民俗观系统的形成所具有的奠基意义以及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信仰方式等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孔子五十岁时,对“天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说在某些层面上有所了解,但其未知者甚多,已知者亦非完全正确。首先要弄清楚“天命”的含义和孔子对“天命”的认知情况,可以从宗教、人事(政治)、自然、道德与文化、梦与天命的关系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孔子关于道德文化发展传承规律的认识,应深入研究,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以促进新时代文化的发展。其次,要分析孔子对“天命”的怀疑与未知情况,对“天命”未知是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有孔子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等等。因此,孔子要完全做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是不可能的。最后,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距离,之所以如此,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认识论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宋代学者把对“天地万物的根源”,“道德声名的根源”和“天人关系”的解释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完成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以天命思想和天人合一为中心的新确立的哲学就是新儒学。本文的主题就是概括中国哲学史上出现的对于天的观点,还有特别是在新儒学中关于从宇宙的秩序和运行原理开始如何推论人类的道德价值和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家承继了西周"以德配天命"的思想,从更为广泛更为系统的角度阐述了尽人事而知天命、顺应天命的理性天命观。以这种天命观为基础,孔子和孟子还分别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理想人格学说。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理想人格的探究,为当今中国本土化的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万物皆有源,树木都有根.汉民族,这个世界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最大民族,以鲜明的独具一格的民族性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她既坚韧、刚健,又内向、温顺;既勤俭,又爱面子;既诚实,又保守①.沙莲香先生在《中国民族性(二)》中曾十分有见地地指出:“中国人民族性格中的优点和劣点常常分不开.委婉与虚伪,幽默与狡猾,长乐与知足,微笑与心机.拨刀相助与冷眼旁观,等等.都能以微妙的形式结合起来.”民族性格就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内部“一以贯之”的心理的表现和心理过程.汉族的民族性格之所以表现出这样多层面,优劣共生、良莠不齐、各相影响,难以分割,是由其心理之根的多元文化积淀所决定的.一、根之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博大庞杂,源远流长,在汉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儒家的天命思想、人性思想、仁礼思想和小康思想在汉民族心理中有很深厚的积淀.1、天命思想的积淀天命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主宰,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张“畏天命”.孟  相似文献   

20.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孔子的"天命观"是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