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对学生而言,单单获得一个结论,并不意味着他们掌握了知识.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笔者对"3的倍数特征"再思考,试着从关注儿童问题的角度思考这节课.  相似文献   

2.
【名人名言】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幻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培根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你是妈妈生出来的。""那妈妈是哪里来的?""妈妈是妈妈的妈妈生出来的。""那妈妈的妈妈是哪里来的?""是妈妈的外婆生出来的。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最早的人类是从古类人猿变的,然后,每个人都是妈妈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 ,必将以问题告终 ;如果你从问题开始 ,则将以肯定结束 .”物理教学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由外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压缩的活动转化 .针对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 ,我们必须创设良好的物理问题情景 .一方面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提出难度适当的富有探索性 ,能训练和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学生的训练资料 ,从各式各样难度不一的习题中提出问题 .就教学环节而论 ,习题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现实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生提问的价值提出问题在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实验科学的鼻祖,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则在更高境界阐述了同一观点。他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①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的经典故事更是以事实表…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疑,乃学之端,思之始,容易引起定向反映———探究反映。有了这种反映,就会积极思维,努力探求,进而获得真知。思维从问题开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美籍华人李政道说:“学生最主要的是学会提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将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中学生更应当牢牢地记取:读书贵在有疑,解疑其乐…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造的前提和基础。传统教育的特点在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材料、课本内容在学生知识经验中占据的强势地位,强调材料、书本知识的绝对正确性和权威性,不重视学生自身的自主体验;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统一性,忽视每一个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所具有的差异性。这样的教育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种种缺陷和弊端,在不同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自由多样发展。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曾经说过,如果科学研究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必将以肯定结果。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更为深入地阐述了这个问题.他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对于创造性较高的学生来说,一旦发现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唤起内心的需求与创造.直到解决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思维·哲理     
思维·哲理对于一切,重要的不仅在乎看见,而在乎怎样看见。──卢克莱修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培根这个世界对思考的人而言是喜剧,对感觉的人而言是悲剧。──渥波尔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相似文献   

8.
蔡常青 《师道》2009,(7):109-110
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须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我们常用有学问来形容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呢?一个孩子如果不去问,必然不能答,不问不答又怎么能去学习、成长、进步?很多教育者恰恰忽视了这个问题。(美国教育专家拉法尔·摩根)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英国思想家培根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从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正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李政道语),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在质疑方法上给予指导,交给学生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人人参与,主动质疑,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1.抓住课题生疑。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审视题目,引导学生生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选题是一个首要的决策性的环节。其重要性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科学家都从切身的体验中作出了精辟的表述。培根是实验科学的始祖,也是第一个强调科研选题重要性的人。在他看来,选题决定着科研的成败。他说: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  相似文献   

11.
名人名言     
《初中生必读》2014,(7):22-22
假若一个人以种种肯定的立论开始,他必将以各种怀疑而终止;但如果他宁愿以怀疑而发端,他终将以肯定的结论而结束。——培根  相似文献   

12.
一、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你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学生  相似文献   

13.
变序显理趣     
语言的魔力同语词排列的顺序有一定的关系,词序的变换有时能产生丰富的理趣。如“不可随处小便”变为“小处不可随便”,俗言就成了警语。矛盾,是世界的基本原理与法则。变序中发生的对立现象往往能深刻地揭示矛盾的本质,这是理论家们喜用的手段。如: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名声躲避追求它的人,却追求躲避它的人。(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培根《培根论文集》)变序中的说理在对立中展示,故发人…  相似文献   

14.
正我听潘石屹讲到一个观点。有人问他,一个人上大学应该挑选什么专业?他说:"如果你遇到一个人,你看不出他从哪里来,交往一段时间后,也看不出他是学什么专业的,这很可能是个很厉害的人。"还真是,所谓专业,只是一个人在特定阶段的执念。只要你开始解决具体问题了,需要的工具就肯定不是一个专业能满足的。你得调动很  相似文献   

15.
《招生考试通讯》2007,(11):6-13
策划动机你认为自己很失败吗?你是"高考负翁"吗?"高考负翁"者,在高三大考小考中一次次均以失败告终的同学是也。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中这样写道:"在一元化的视角下,如果仅以‘成绩’和‘名利’来衡量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那么,这个社会上99%的人都无法跻身成功者的行列。"可见对于成功的界定,世上并没有唯一的标准。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给成功作出一个确切的注解。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高三同学而言,成功的注脚千差万别:考试成绩好是一种成功,从模拟考的阴影中走出也是一种成功,突破心理障碍还是一种成功……成功,从你不做"高考负翁"那一刻开始。  相似文献   

16.
马里亚  贾俊 《高中生》2010,(31):56-57
德国理财童话打开金钱之门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在德国,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它讲道:"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而告终,你  相似文献   

17.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以人的长相来判断他的魅力,那你就out啦。无论你是恐龙还是青蛙,只要你是"周星星"的嫡系传人,那你肯定人见人爱,车见车载!来吧,一起来测试一下你有多大魅力!  相似文献   

19.
从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一个专制的老板想改变他对厨师的态度.他叫住厨师,说道:"从现在开始,我要对你好一些." 厨师有些疑惑,试探性地问道:"如果我午饭准备的稍微迟一些,你不会对我怒吼?" "不会."老板肯定地回答.  相似文献   

20.
如果两会后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你是否认为A股会大幅下挫?如果7.5万亿成为全年新增信贷红线,你是否认为这是A股的重大利空?如果你对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已陷入了流动性误区。我们认为,当前对股市流动性存在着两个错判: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