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咏昭君诗有数百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之作。李白《王昭君》,杜甫《咏怀古迹》,自居易《青冢》,王安石《明妃曲》,马致远《汉宫秋》,均为传世名篇。综观众家诗作,有的抒发情怀,或言昭君怨,或言  相似文献   

2.
昭君故事历来著名,从《汉书》记载到元杂剧《汉宫秋》,昭君题材作品从简单史实演绎成通俗叙事文学,唐代《王昭君变文》是此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从文学史角度分析《王昭君变文》对前代的继承创新和对后代的影响,可明确《王昭君变文》在昭君故事流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代诗人黄恩彤的《昭君咏》是一首角度新颖的诗作。作者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人物性格分析着眼,指出昭君出塞不同于西汉前期的"和亲",导致昭君最终被遣的主要原因是汉元帝性格的优柔寡断,这对昭君题材诗歌的主题是一个拓展。此诗实为一篇诗歌形式的史论,是史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在今天的昭君文化研究中,区分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必要的,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应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我们对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应该同样重视,对相关的资料也应该同样珍惜。  相似文献   

4.
关于王昭君的“和亲”,绝大多数老师都给予正面的肯定的评价。因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非常明确地写道:“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教科书还引用了《汉书·匈奴传》中的话进行评价:“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而且,董必武的诗作《谒昭君墓》之“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也是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5.
朋星 《山东教育》2020,(1):111-112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杜甫《咏怀古迹》诗中的一句,咏王昭君出塞之事。千百年来,无论诗文、绘画、戏剧、雕塑,只要涉及昭君出塞、昭君远嫁的题材,十有八九要出现琵琶。有昭君则有琵琶,提到琵琶则联想到昭君,昭君与琵琶形影难离,已成为固定搭配。  相似文献   

6.
11世纪初编成的和刊中日诗歌选本《和汉朗咏集》,列有“王昭君”辑名,辑内及其他辑中收录和汉咏昭君诗10节。这部中日古代学的经典选本在日本世代流传,对后世影响广泛深刻。寻绎昭君题材学艺术在日本的植根与发展,可知《和汉朗咏集》是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昭君形象出自班固《汉书》,后不断变化丰富。元代马致远《汉宫秋》、当代作家郭沫若《王昭君》以及曹禺《王昭君》均因不同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对昭君形象做了大胆创新。本文通过对昭君题材历史剧进行历时性考察,分析了昭君形象演变的内部原因。探讨归纳前辈作家创作历史剧的经验和方法,或许可为当下历史剧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甄静 《现代语文》2010,(4):34-36
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事实,首见于《汉书》记载。后昭君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充实,情节不断增加,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在历代昭君戏中,以元杂剧《汉宫秋》与明传奇《和戎记》最为著名,《汉宫秋》标志着昭君故事的初步定型,《和戎记》继承了《汉宫秋》的故事情节而又有所发展。二剧各有特色,均是历代昭君戏中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9.
王昭君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典型。作为“历史昭君”,其和亲壮举被传为佳话;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丰富而复杂:历代文人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驰骋想象,大胆构思,从各自不同的人文视角,以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文化昭君”,从而使王昭君从单一的历史人物发展为多元复合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象,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在众多“文化昭君”形象中,尤以“昭君怨”、“昭君辱”、“昭君刺”、“昭君幸”、“昭君赞”五类为多,其中蕴涵着不同时代与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民族心理、价值取向、情感心态以及文学发展状况等多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的宫人 ,竟宁元年 (公元前三十三年 )被遣出塞和亲。此后 ,以她的故事为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相继问世。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 ,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 ,再现昭君风貌 ,写下了一篇篇独具风采的篇章。面对如此众多的昭君戏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却能成为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 ,当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图就马致远的这一现象作一粗浅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王昭君”从最早的《昭君怨》到当代的《昭君行》 ,历代文人围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 ,留下了一系列的昭君戏。那么 ,历史中的昭君出塞的真实情…  相似文献   

11.
昭君出塞是历史剧的传统题材,王昭君的命运一再被剧作家改写。本文从《汉宫秋》与《王昭君》两部剧的情节、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以及意义深入挖掘其命运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王昭君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更是中国文学传播接受史上的著名人物,由此而构成了一种文化的现象。故当人们言说昭君之时,其实是需要作出分辨的:是历史的昭君,文学的昭君,还是文化的昭君。而这三种昭君的形成,揭示了昭君题材不仅在中国文学传播史上有着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特殊意义,而且更具有一种文化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昭君出使塞外,汉匈民族和平相处,被作为历史上民族团结与友好的一段佳话。自古以来,出现了大量歌咏刻画昭君的文学作品。但是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却不难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王昭君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悲剧人物被描绘的。人们对他寄予了无限同情、悲悯。从历代歌咏昭君的诗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对王昭君艺术形象的这种塑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昭君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历代作者对社会现实、国家兴衰、民族矛盾、人生际遇等问题的认识和情感抒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昭君出塞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随着时代变迁,昭君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历朝历代的昭君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可以汇集成一部昭君文学史。其中,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对后世影响较大,在整个昭君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型歌舞剧《塞上昭君》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乌日勒春香女士因与王昭君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并在昭君身上看到"和"文化的精神之光而激励自己在演昭君、画昭君、写昭君,弘扬昭君精神,致力于传播昭君文化事业中。  相似文献   

16.
传世史籍简略地记载了康太和于733年随幽州节度副使乌知义参加对契丹的战争;敦煌文献P.3885抄有一篇《前大斗军使将军康太和书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及相关文献,记录了唐与吐蕃在河陇的战争,可与传世史籍、敦煌藏文文书P.t.1288相印证;新刊布的《唐康太和墓志铭并序》提供了关于康太和更为丰富的内容.前贤时彦对这些敦煌文献和墓志研究甚夥,但错讹疏漏仍有不少.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重新校录文本,并对凉州磻和粟特人、诸卫和率府官的阶官化及内供奉射生、河陇使职与唐蕃交争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全面抉发唐代粟特军将康太和史料的学术价值,揭示其跌宕起伏的生平经历,并窥察粟特人在唐朝边防中的作用及宫廷宿卫情况.  相似文献   

17.
敦煌残卷P.2555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唐代文学抄卷,此卷原藏法国巴黎图书馆,首经王重民和舒学先生整理,发表于1977年12月出版的《文史资料丛刊》第1辑。但这个整理本仅收"供名氏诗五十九首"和"马云奇诗十三首"共72首诗作,并以为这72首诗即残卷之全部。故后来高嵩先生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便以这个整理本为底本进行考释。1983年,柴剑虹先生首次披露了P.2555残卷全貌,此卷除王先生校录的72首诗作外,尚有116首诗和2篇散文作品。这全部190首诗文作品,只有16首诗…  相似文献   

18.
天水棺床墓年代定为北周至隋初较为合理;天水棺床墓及出土石棺床与北朝隋初入华粟特人墓葬、石葬具差异明显,墓主人可能不是入华粟特人,其族属需要进一步探讨;据文献记载,北周鲜卑贵族宇文广葬于上邽(今天水市秦州区),南北朝诗人庾信为宇文广撰写的《墓志铭》与天水棺床墓、屏风画多处吻合,棺床屏风画与庾信《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中的8首诗作高度契合,为深入研究天水墓葬的族属、墓主人身份和屏风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在大青山脚下,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内蒙访古》)作者在这段话中对王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作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王昭君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文艺作品中的王昭君,是一个"箭垛式"的世代积累型形象。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对其几部剧作进行研究,可发现其首先具有"孤雁"的民俗意象,"昭君出塞"系列剧蕴含有民间"哭嫁"的习俗,《昭君梦》和日本能乐《王昭君》则表现了"魂归"的民间俗信。王昭君戏剧形象之所以让中国乃至东亚人民喜闻乐见,与其蕴藏的浓郁民间风情、民俗文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