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周时期的商业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市”、“行”的增加和城市贸易的发达;第二,商人数量明显增加,商人阶层更加广泛;第三,与边境各族的互市贸易及对外贸易更加发达;第四,商人地位明显提高。促成当时商业繁荣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当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农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唐代推行的各民族融合、经济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四是武则天本人的出身及采取的措施。正是上述诸多因素。促成了武周时期商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武周时期的商业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市"、"行"的增加和城市贸易的发达;第二,商人数量明显增加,商人阶层更加广泛;第三,与边境各族的互市贸易及对外贸易更加发达;第四,商人地位明显提高。促成当时商业繁荣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当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农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唐代推行的各民族融合、经济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四是武则天本人的出身及采取的措施。正是上述诸多因素,促成了武周时期商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尝试分析敦煌石窟中千佛造像的符号性质、类型、结构和特点,探讨图像对语言的依存关系以及从语言文字到图像的一些翻译规则.  相似文献   

4.
青州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今山东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青州龙兴寺的佛教造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逐步走向完美和接近现实,有着极强的地方个性。  相似文献   

5.
费泳 《家教指南》2004,(2):43-47
佛教造像在北方丝路古道由西向东的传播,在5世纪中期出现式微.其后北朝发生的两次佛教造像风格转变均源自南朝,本文就这一现象引发对同期域外造像传入格局的考证,得出南方海路的兴起是导致北朝造像南式化及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传播格局转变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孔望山摩崖造像研究总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介绍和考证了孔望山摩崖造像 ,确认三大主尊为老子、孔子和东王公 ,并此造像地是仙佛祠祀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李琬祎 《考试周刊》2009,(13):44-45
在贵州省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菩提达摩佛的铜造像,为明代黄铜制造,通高36.7厘米。佛像头颅显出光突平滑之顶,其耳后周围以一个个小曲状发卷环绕。头面向前微抬,双目瞠开,双眉紧皱,两只大耳向下垂之,高鼻梁,张嘴露齿,面容清瘦。佛像赤裸着上身,肩胛凹洼,骨外凸显,前身腹部凹人,腔前的肋骨分左右,历历可数,节节清晰,后背露出背甲与节节肋脊,显示出了苦行僧的真实形象。宽松的僧裤挽于膝上,褶裥叠叠飘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行修炼的刚强意志。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佛教造像开始盛行的印度贵霜时期为切入点,针对三大佛教造像流派之一的犍陀罗佛教造像进行分析,梳理其演变过程,深入到体貌特征、佛衣样式的流转,总结出犍陀罗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桂州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及建筑材料,特别是陶塑佛教造像,包括释迦牟尼像、弟子像、武士像,是目前经考古发掘的窑址出土的最大一批佛教造像,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瑰宝。其中,3号窑的鼎盛当在中唐时期,释迦牟尼佛造像艺术很可能与鉴真有关,停烧当是受唐武宗灭佛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赵丰  王乐 《家教指南》2022,(2):21-32
本文所论藏经洞所出千佛刺绣残长81.3cm、宽63.5cm,现收藏于印度国家博物馆。作品以红、蓝、紫、橘等色丝线采用劈针绣出小坐佛、伞盖坐佛和供养人。小坐佛有头光,结禅定印,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之上。伞盖坐佛的造型与小坐佛基本一致,用色也基本一致,只是头顶上方有伞盖,上下方有白色联珠带。绣像上的供养人有三处,男性供养人身穿左衽窄袖圆领袍,系腰带,足穿皮靴。贵族女供养人身穿长袍,下露裙摆及高头履头部。侍女则着圆领窄袖上衣,外套长裙。男女供养人冠式或发式都表现为山形的尖状物,头顶均有伞盖。从技术和造型来看,这件刺绣很可能在山西太原或是山东一带生产的,年代可能是6世纪末到7世纪初。刺绣原本为挂饰,破损后重新剪裁拼缝,改作袈裟或经巾。  相似文献   

11.
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后经过六百年多年的发展变化,终于在盛唐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由于国家经济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高度重视佛教文化,使佛教音乐在此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它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特点,也给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成都地区遗存的南朝佛教造像为例,系统地论述了这一时期四川佛教美术所具有的独特性,并通过与同时期的南京和北方一些地方的佛教艺术品的比较,进一步揭示以成都地区为代表的四川佛教造像在研究南朝佛教美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14.
潮汕桑浦山的岩洞寺院多达13座,其中7座中保存有佛菩萨石刻像,是广东古代佛教石刻造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甘露寺的布袋和尚像,韫玉寺和佛像岩的佛像群雕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甘露寺布袋和尚像造型生动,可媲美同时期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布袋坐像以及赣州通天岩布袋坐像;韫玉寺具有故事性的佛教人物雕刻非常独特珍贵,其主题应该是...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流行.前燕幕容皝统治时期,佛教便已传入辽西地区.后燕时,佛教僧侣与上层统治者关系日益密切,并开始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辽西地区现存的北魏时期的石窟、佛塔就凸显出这一时代背景.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北魏时期的佛塔进行了翻修,出土的墓志中保留了当时辽西地区佛教居士的礼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辽西佛教对东北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句丽与渤海国的佛教都间接或直接受其影响.文章主要以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三燕至隋唐时期辽西地区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6.
笔者对承德外八庙康乾时期部分供奉的藏传佛教造像从数量和造像特征上进行了简要分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康乾时期民族宗教政策的不同特点,同时对藏传佛教的历史作用及在清朝政治生活中的体现进行了初步分析及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7.
山东大学李森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青州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在他获得学位后历经7年的充实修改,终于付梓了。这是造像发现16年来关于龙兴寺历史和佛像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也是迄今学术界对此课题所作的最详尽论述,必将对推进龙兴寺佛教造像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南北对峙、东西分裂的现象不仅给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给黄河流域的汉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同时引起了社会的剧烈变动。在这一社会动荡的状态之下,社会最基层的人们如何生活,他们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社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