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御览》征引了古代经史子集书2800多种。引文按照全书所分的55部编排,全部引文遵循中心词突出的方法,围绕各类目选择材料。同时,根据引文出现的不同位置和作用,编者还运用了互见法、又见法和存异法等。  相似文献   

2.
关于《太平御览》的编修者,该书的各种版本以及历代目录学、版本学等书都确定为李时等14人(其间人员有变换,但总数不变),然而,本文作者通过检阅《宋史》和相关地方志资料,却发现位及宰辅的张宏也参与了壕修此书的工作,不知何故被人遗忘。令提要钩玄,以期还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事类赋注〉引汉魏六朝赋考》一文所用校勘方法似不无可商榷之处,今择其要者,略作叙考。  相似文献   

4.
北齐后主在位时,为呈现文学成就,诏令祖颋等编纂大型类书《修文殿御览》。此书是后世编纂大型类书的主要依据之一。然遗憾的是,出于各种原因,已几近湮灭,仅留下残卷和残文。治今尚无形成相应的专题研究。笔者通过多年的学术积累,欲通过本文来揭示本书的编纂过程、参加人员、主要内容、流传情况、失佚程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唐书·礼乐志》引文"工人亡散"后的标点符号当由逗号更为句号。《旧唐书·玄宗纪》记载的西京广运楼当更为望春楼。东都广运楼实为广达楼。  相似文献   

6.
陈健 《兰台世界》2017,(5):90-92
《越国史稿》大量引用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献,增加了研究的可靠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以甲骨文中过去误释为"戉"的字为基础来讨论商王朝和越国的关系,把释读不十分可靠的"上虞"和与越国关系不十分明朗的"夷方"作为考察对象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要在研究中尽量避免这些问题,需要古文字学界和文史研究者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崔军伟 《档案》2011,(5):18-20
国史纂修是清代官方档案史料编纂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二十九年,基于从文化上构建新王朝政治谱系的目的,清圣祖谕令臣僚议定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国史”,开辟了清代国家主持编纂纪传体国史之先河。“三朝国史”纂修设立了纂修机构和人员,确定了史料编纂体例;拟定了纂修方法,并且终康熙一朝,纂修不辍,从组织、实践上为清代中期国史纂修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史互证”的角度,以“史学与经学的不同视野”为问题讨论的前提,具体探析两《唐书.顺宗本经》取材韩愈《顺宗实录》的不同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9.
点校整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作为新中国旷古未有的巨大文化工程,虽在文化浩劫中经历磨难,却终至圆满完成。而承担该项整理出版任务的中华书局,则有幸成为动乱岁月的避风港,中国文史学界的一批一流学者,也因整理“国史”获得“解放”,集体等到了风平浪静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本比勘,本文确认以《定命录》为代表的唐代小说中的许多故事均不同程度地从其时的国史中取材,并进一步根据取材程度之不同划分了唐代小说吸收国史的四种方式,为今后利用小说资料来研究唐代历史划分了简单的判别标准。此外,本文认为对作为小说资料来源的国史本身,也应当检讨其史实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1.
《国史经籍志》是中国目录学史上较有影响的书目之一,其编撰在继承借鉴《通志·艺文略》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变革和创新,以其体例严谨、类例详悉、著录丰富等显著特点和驳正前人谬误的学术批判精神,恢复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在明清之际和清代受到学者们的普遍肯定和广泛重视,其学术价值与学术影响日益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2.
李静 《出版参考》2006,(11S):23-23
复旦大学教授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在2006年5月上市之后,迅速获得了读者的认可,销量位居各夫书城及网站的排行前列。在《新京报》的学术类排行榜上,几乎连续三个月名列前茅。对于一本以学术专著面目出现的历史读物,对于一本一开始被作为教材推广的通史书,能够获得这样广泛的认可,是编者所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3.
《墨子》引《诗》凡11节,称书名者5次,称二级篇名者5次,称三级篇名者1次.着重对此11节《诗》进行校勘,并作疏解,间有发现前人疏漏者,为之补正.  相似文献   

14.
历史分期问题是现当代图书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探讨一种“国史”与“图书馆史”融合的历史分期。图书馆史分期与“国史”分期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依据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将现当代图书馆史划分为“六阶段”:11949—1956年,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创建与初步发展时期;21957—1965年,新中国图书馆事业曲折发展时期;31966—1976年,图书馆事业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破坏的非常时期;41977—1989年,我国图书馆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51990—1999年,图书馆向现代化转型时期;62000—2009年,图书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这一分期的创新性在于吸纳了“国史”分期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同时又从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每一阶段图书馆的历史性进步作为图书馆史分期的依据。参考文献16。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陈登原先生生平、研究现状的粗略梳理及就其《国史旧闻》史料选择之丰富、编排之得当、案语之精确略加评述,以期有助于对《国史旧闻》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6.
展龙  耿勇 《图书馆界》2011,(6):40-44,51
《明史记》是由清初学者吴炎、潘柽章、王锡阐、戴笠等合修的一部记载明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前后编纂长达十五之久,并已完成大半,后受庄氏史狱的牵连,招致焚毁亡佚。但从现存资料中,仍可窥知《明史记》的编纂缘起、基本体例、编纂分工、史料采集、史料来源及完成情况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作于夔州刺史任上的《竹枝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这一问题上,历史文献和今人却有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结论。本文意在澄清新旧《唐书》和《乐府诗集》等文献,记叙刘禹锡作《竹枝词》在时间和地点上的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18.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1,(5):122-128
焦竑的《国史经籍志》是明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目录书,四库馆臣虽对其多有诋毁,但在撰写四库提要的过程中却往往参资引证。本文对《四库全书总目》征引《国史经籍志》的具体数量进行了统计,并从书籍之真伪、存佚、名称、作者、卷数五个方面,细致论述了《四库全书总目》对《国史经籍志》的具体利用和订证,以期对《国史经籍志》产生更为全面的认知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李士娟 《历史档案》2015,(2):130-134
《四库全书》是由清政府组织一批学者编纂的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该书对乾隆朝以前历代典籍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同时也销毁了大量的古籍。在《四库全书》编纂完成,缮写数部并且已经分贮各阁之后,依然检查出有的书有"违碍字句",而再行撤毁、抽毁了共11种书籍,这就是《四库全书》撤出本。但这些书籍撤出后并未完全销毁,仍留存下来10种存于故宫博物院。从其版本看,应是从不同阁中撤出集中到宫里,准备销毁的。这些书籍原存方略馆,故宫博物院成立后,  相似文献   

20.
陆琦  赵鹏 《新闻世界》2012,(8):178-179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政治体制和城乡结构的双重变动,同时社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元1929年10月1日,一份名为《太平杂志》的政治评论性月刊在位于上海法租界永裕里发刊。在这样一个时期诞生的《太平杂志》有着其独特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