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学生明理深刻,导行落实,应注意“五化”:一、感化感化,是指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认识、行为逐渐向好的方向变化。思想品德教师传授道德知识,就是善意劝导。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传授道德知识的正确,必须有情感的介入。二、深化深化,是指人的道德认识向更深的层次(或阶段)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师传授的道德知识,学生只有认识得深,明理才能透彻,才能得到升华。为了深化道德认识,教师必须占有充足的资料并且进行筛选,在教学时用有说服力的本例、图片、数据佐证,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道德…  相似文献   

2.
综观历史,学者研究道德情感的培养时往往只注重学生情感或学生道德感,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主体,他的情感对学生道德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教师情感对学生道德发展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谭虎 《家庭教育》2014,(10):46-46
“道德”一词最早出自于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苟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4.
宋哗在2005年第8期《教育研究》上撰提出.教师德性和教师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德性是个人道德和高标准道德,教师道德是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教师德性不是作为教师基本的行业规范,它是在教师道德规范基础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从教师的职业性质来看,它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关怀、教师宽容和教师良心。  相似文献   

5.
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关于教师道德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们将教师道德视为达成教育的道德目标的关键性因素,无批判地认为教师应该有道德家一样的高尚道德,由此,在教师的道德建设上也遵循“取法乎上”的策略。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夸大了教师道德的教育作用,误解了“教师道德”与“教育道德”的关系,不正确地将对教师高标准的个人道德要求误置为普遍的职业道德要求,从而,使教师道德研究与道德建设误入歧途,也使广大教师长期陷于道德的重负之中。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中教育道德的悖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权威使教师能够通过自己所树立的榜样影响学生的品德成长,学生也倾向于选择自己身边的师长或同.伴作为道德学习的榜样。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德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交往过  相似文献   

7.
“优化德育生态,让道德生命自己成长!”这是我在2011年为《中小学德育》第1期写的一句话。我这样写,是因为不少人把学校德育无效或低效,归因于教师的教育不力。但我以为责任不全在学校教师,而是与整个德育生态环境欠佳关系极大,因此,我提出优化德育生态环境。当然,环境仅是人们道德生命成长的外因,人的道德成长必然有道德主体自身的...  相似文献   

8.
孔子把人从天上的神界拉下来,放在人世之中来认识人的本质规定性。孔子感性地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能意识到自己是在社会情感的维系中群居在一起的,能意识到社会职责和义务,并能用社会道德来规范自己。  相似文献   

9.
教师道德滑坡现象对学校教育和社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本从教师道德人格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出发,在借鉴传统教师道德人格修养的途径方法的基础上,从教师道德人格修养现代延伸的角度论述了教师道德人格修养,以期对当今教师道德人格修养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为教师德性选择伦理的“终结”,即理想的德性或善的标准,一直是道德哲学孜孜求索的重要例题。有多少哲学大师和教育家不惜为此耗尽自己一生的智慧和学识而寻找最终解答。然而,在教师德性的思考中,人们逐渐远离了哲学的批判精神,用生活化的伦理态度代替道德哲学的思辨,最终以“无私”和“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善良道德赢得了最后的裁决,成为教师德性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基点。于是,教师德性观逐渐指向于一种“圣洁化”的道德理想,在教育实践的推演下,圣洁道德成为教师道德立法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11.
探究性道德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事例研究、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式,对道德知识或道德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道德发展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探究性道德学习作为一种道德的自主建构和品德和谐发展过程,和其他学习一样,也需要通过评价来获取反馈信息,并据此调整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说,探究性道德学习评价的实施,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新的空间和舞台,而且能切实促进学生道德的进步和德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教师专业化的大潮中,教师道德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鼍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一种规约下的承诺,教师以承诺规范自己并逐渐形成专业责任感;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诠释,并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以自律为核心,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13.
韩风辰 《中国德育》2007,2(11):46-46
跟其他行业一样,教师的道德形象对本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道德形象本身就是职业内容。教师道德形象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教师的道德形象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光 《天津教育》2006,(5):37-38
道德学习与知识学习是不尽相同的,但现实中有不少教师把道德学习等同于知识学习,以为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就等于完成了道德学习,并引导学生用知识学习的方式进行道德学习,其结果必然导致道德学习的低效或无效。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道德学习的独特规律,对于增强道德学习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道德学习具有如下特性。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这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是重要的精神支撑和规范保证,而新时期礼会主义道德建设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因此,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要内容的教师职业道德(简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谐社会的提出,要求我们把教师道德建设放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这个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去认识,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对和谐社会中的教师道德建设作系统、综合、动态的思考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地位的指导性,目标的育人性,教师义务的复杂性及教师形象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道德在教书育人中的先导作用,教育的创造性,开放性以及新的人才观念对传统教师道德提出了挑战,要求师德必须具有先导性,教师道德具有稳定性,但是动态的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规格嬗变,对教师道德的内涵就有调整的需要,应该面对现实,把符合现代主流思想,主流精神的道德规范融会在师德中,发展创新,使教师道德具有先导性。  相似文献   

17.
教师道德权威及其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道德权威的错误理解,事实上教师已丧失了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权威性。真正的教师道德权威体现在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价值的权威性,从而对道德价值产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并追求和选择之。角色尊重是教师道德权威产生的源泉,对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和活动的深入了解是实现教师道德权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在道德生活中形成的最有威望、最令人信服且使人自愿遵从的道德力量或道德影响力,具有文化内隐性、道德感召性、实践转化性等特点,具有独特的教化价值。从伦理维度审视教师道德权威,发现当前德育实践中出现了去伦理化倾向。要改变这一倾向可以采取措施:基于唤醒传统文化中积蕴的教师道德权威,促进教师对自身道德权威的伦理认同,在德育过程中培养教师的道德权威,构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伦理世界。  相似文献   

19.
师德建设是指在教师道德成长机制认识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促进教师道德成长的教育或管理策略的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在不同时期探索并实践了三大教师道德成长机制与策略:以知立德的教师道德成长机制与教育修养式的教育策略、以管理立德的教师道德成长机制与制度设计式的管理策略、以生活立德的教师道德成长机制与教育教学活动改进式的教育和管理策略。教师道德成长的三大机制与策略,都符合教师道德成长和学校管理的规律,三者并用是未来师德建设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的学术腐败,教育不公正,缺乏爱岗敬业、进取创新的品质以及一些以权谋私等行为都属于教师道德缺失的表现。克服教师道德缺失现象要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大力加强师德教育,培养教师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建立健全教师道德监督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