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首先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能力改为“语文素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更广泛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笔者认为,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以“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为重要途径,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为重要。拓展阅读视野,每日特设“阅读课”和“美读时光”,让学生的心灵沐浴书香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决不能只是满…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的出台,新教材的启用,为语文课带来了新鲜气息,又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前景。课堂只是小天地,笔者认为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以“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为重要途径,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尤为重要,在此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一、拓展阅读视野,每天专门设立“阅读课”和“美读时光”,让学生的心灵沐浴书香。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建立在大…  相似文献   

3.
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新课 改的实施,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的“大阅读观”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日益重要。因此如何 以“大阅读观”为导向,落实好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成为语文教师 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案例探讨如 何在该观念的引领下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阅读积极性不高,阅读课堂上师生交流少,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成了教学附属品。“学为中心”的阅读课堂创建以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氛围,彰显学生个性化学习。本文就对如何有效开展“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5.
王庆欣 《小学语文》2013,(11):30-32
语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对话教学成了主形式,开创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清新画面。但细观课堂,在对话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课堂话霸”现象,对话的权利并没有涉及所有的学习对象,不少学生成了课堂的“摆设”,似乎课堂所进行的一切均与他们无关。这样的课堂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在有限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最  相似文献   

6.
“整本书阅读”是在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奉行“课堂小舞台,语文大世界”的大语文教学理念,结合学校“书香行动”,做好课本之外的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与书为友,以丰赡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基于实践,从“荐读好书”“诵读积累”“师生共读”“展示评价”四个方面实施任务驱动,阐述语文整本书阅读。走语文整本书阅读之路,将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学生语文素养将得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的推进和实施,让教师认识到打破“云里雾里”的阅读课堂这一要求迫在眉睫,教师要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升读写能力、培养主体意识,从而实现阅读课堂的教学任务,为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育工作提供建议。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为何“云里雾里”,并详细分析了打破“云里雾里”的具体做法,旨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要以阅读为根基,通过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环境的创设,语文与生活的链接,恰好实现“大阅读”理念,为学生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底子,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阅读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课堂阅读是指语文新授课文篇目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中两个重要部分。教师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更要上好阅读课。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课堂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不一样,同一学段的学生的个性也有差异,这给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带来了难度,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状况设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目标及务实的教法,尤其不能忽视“读”在小学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既然是“对话”,学生和教师就要交流,“文本”才会讲话。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人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一线老师,现就小学课堂阅读教学现状进一步分析探究,以求更好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生活,能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开放的语文课堂离不开丰厚的阅读素材、离不开持之以恒的的阅读积累,离不开丰富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独特的人生经历,“书籍”与“生活”就是开放性课堂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1.
曾经,语文课上教师占据课堂的中心,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酣畅淋漓地肢解分析,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语文。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要全面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就必须屏弃以往的阅读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语文阅读观,即大阅读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大阅读教学,以阅读为本,体现“因读而写,以写促读,读写双收”的原则,带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改应该改什么,能否让语文课堂再“大”点,真正把课堂让给学生?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图书室语文,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的大语文课堂设想。  相似文献   

13.
关雪杉 《考试周刊》2022,(45):23-27
群文阅读是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群文阅读能够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品位,丰富教学内容,打通高中生语文“任”“督”二脉。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们注重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将群文阅读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改变,加快阅读的进度,使学生在繁杂的课文中进行思考,思维更加活跃,使课堂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高效。文章主要针对群文阅读之于打通高中生语文“任”“督”二脉的核心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要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型样态,落实育人为本的课程理念,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是三个最基础、最重要、最关键的学习能力,其中思考力决定着阅读力、表达力。语文课堂要以思维为导向,进行阅读与表达的语言实践,听到“心声·语声·读书声”,看到学生主体、学科本体、学习样体。“心·语”课型,以学为中心,以思为核心,建构了“做语文”“用语文”“创语文”三种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科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的确,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把握“语文元素”,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中习得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一、直击文字:体味汉字的意蕴汉字是最基本的“语文元素”。学习语文时,首先入眼的是一个个中国的汉字.只有从一个个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才会获得阅读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语文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课堂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以苏版教材为例,并从阅读与生活“融合”、课内与课外“联合”、精读与略读“结合”、反馈与评价“应合”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乐阅读。  相似文献   

18.
执教以来 ,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怎样建设阅读大课堂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世界 ,认识自己 ,感知社会 ,产生感慨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倡建设阅读大课堂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 ,建设阅读大课堂 ,开拓学生的大语文观 ,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正是“切实提高中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一、开辟阅读时空 ,培养阅读兴趣  中学普遍地存在着课时紧 ,考练多 ,没有时间阅读的情况。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开辟阅读时空 ,从初一年级起 ,安排一定的课时或给予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  相似文献   

19.
段天喜 《辅导员》2014,(14):107-108
语文教研的土壤在课堂,一切活动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与研究都须“依托→立足→实践→超越”课堂。而“主题式·同题异构”就给教师搭建了一个比较学习、多元互动的平台,让每位同学科教师亲历亲为,彻底走出了在“主题式阅读·同题异构”课堂“学生要学什么,老师要教什么,语文主题阅读最终要实现什么”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很多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可以实行“自助式”教法,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空间来学习语文,并为学生提供与课文有关的阅读资料,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