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逸闻入史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其类型包括:采游历过程中所闻乡人遗老之言入史;访问考察古代遗迹,直接或间接取得材料以补充有关缺失历史信息;从交游者直接获取逸闻材料;将游侠事迹采集入史。  相似文献   

2.
3.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整理训诂者代不乏人,但至今有疑处仍不在少数。本文广参“三家注”、梁玉绳、王念孙、泷川资言等诸家之说,选取《史记》中的几处疑点,于前人校勘诂说基础之上,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4.
林帆 《新闻记者》2007,(8):61-62
偶尔翻阅《史记》,很自然便联想到当今的"报告文学"。其实这两种古今大异其趣的文字体裁:一个记述历史,一个反映现实,无论从题材或体例上看,都搭不上界,可以说完全两码事。但是,在表述方式上  相似文献   

5.
王瑜 《中国图书评论》2010,(12):113-115
该书正是以文化为大背景,以"长安文化"为依托,从文学的纵深探讨研究《史记》的文学价值,开拓出《史记》研究更深的层面,从而使人们由《史记》反观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史记》,初名《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或《太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纪传文学名著。其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7.
朱晓莉 《兰台世界》2006,(14):49-51
本文论述了《史记》对文献的选材、综合、利用,并思考了《史记》对人事档案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史记》所录先秦至西汉早期公文及其体制的发展演变,有利于把握古代公文和政治礼制之间的互动关系。《史记》所录公文显示先秦至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公文撰写类型、程式和运作机制,从文种、程式、制度等方面为后代公文撰写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9.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整理训诂者代不乏人,但至今有疑处仍不在少数.本文广参"三家注"、梁玉绳、泷川资言、王叔岷等诸家之说,选取<史记>中的几处疑点,于前人校勘诂说基础之上,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10.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出于史官的职责和自身的学术理想而对先秦图书进行了校勘整理。受其学术理想的限制,校书并没有为后世留下目录学专著。而作为校书的成果,《史记》则展现了司马氏父子的处理文献的方法、图书分类的标准和学术溯源精神,而这些又被刘向、让歆父子继承,奠定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晓刚被数十名记者围堵在展厅中央,一副无奈的表情,经过三轮堵截和提问之后,他又被拽到几台摄像机前进行网络现场直播。  相似文献   

12.
展龙  耿勇 《图书馆界》2011,(6):40-44,51
《明史记》是由清初学者吴炎、潘柽章、王锡阐、戴笠等合修的一部记载明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前后编纂长达十五之久,并已完成大半,后受庄氏史狱的牵连,招致焚毁亡佚。但从现存资料中,仍可窥知《明史记》的编纂缘起、基本体例、编纂分工、史料采集、史料来源及完成情况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春秋》和《史记》看新闻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和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甚多,有密切的关系.新闻与其他学科尤其与史学、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表现是在语言、典型、形象思维三个方面有着相通之处.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史宝库,为新闻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其中,<春秋>和<史记>两部典籍就堪称新闻写作的范本.因此,探讨<春秋>和<史记>的创作价值,对于我们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虽被当时执政者谓为“谤书”,但它的传播对后世造成巨大影响,从而作为正史的开端和古文的楷模为史学家和文学家所称颂。就文学而言,唐宋散文,宋元戏剧,明清小说的丰硕成果中无不折射出《史记》艺术的光辉;就史学而言,宋代郑樵在《通志》中赞之:“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史记》的成功来自于自身内容和艺术的完美,但同时也是成功传播的结果。《史记·自序》中司马迁称世代为史官。尽管如此,司马家族尚无一人成就一家之言。因此,其父司马谈临终遗训道:“(迁)…  相似文献   

15.
潘振刚 《大观周刊》2011,(22):234-234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他的义利观充分体现在他的《史记》一书中,本文以《史记》一书为例,粗略探讨了司马迁的义利观:一、追求物质财富是每个人的本性;二、经济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三、要用道德来调控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史记》用真实的史料和文学的笔法,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形形色色的著名人物。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本文描述的是《史记》中项羽的剑术。  相似文献   

17.
李淼 《大观周刊》2012,(9):36-38
《史记》以十二本纪开篇,足显其于纪传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史记》成书两千年来,内容错乱,真讹交杂,莫辨其实。故笔者以不才之学,针对先秦诸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所存疑问,加以辨析,提出管见。  相似文献   

18.
望静雅 《档案》2023,(3):39-42
傅斯年治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原始材料和立足考证,以接近最真实的历史,通过他遗留下来对《史记》的研究文献,也可印证这一特点。傅斯年曾开设《史记》课程,最终只有小部分教案保存下来,但从仅存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可以窥见傅斯年对《史记》的重视以及敢于疑古、求真求实的治史态度。  相似文献   

19.
张际会 《军事记者》2011,(10):59-59
鲁迅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文学两方面肯定了《史记》的地位价值。在一部史学著作中为后人保留了许多鲜活面孔,是《史记》一大特色,这得力于司马迁赢余历史人物的传神之笔。本文试从《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挑出"泣数行下"这一特写镜头,  相似文献   

20.
汉高祖刘邦,从出身寒微到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最后成为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被认为是最接近客观事实的著作,对刘邦人物个性的分析,借助《史记》的角度,更具有分析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