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运用的能力。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工作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收到良好的效果。作文,是"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意旨),然后再将"意"转化为"文"的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我能遵循这种双重转化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学生作文质量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老师"奉命而教",学生"奉命而作",导致学生作文的内容有的不真实,说假话;有的不具体,说空话;有的缺乏真情实感,说套话。基于作文教学的现状,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三"重"。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深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艰难。尽管我每次批改作文总是"精批细改",但收效甚微。如何在保证习作评改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语文教师的习作批改量,避免劳而少功?如何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切实提高作文批改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这是我在作文教学中一直深思的问题。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方仁工指出:"学生的作文不是老师改好的,而是自己在练习中通过体验提高的。"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因此,我想到改进作文批改方法,在班上让学生实行作文互评互改,在练习体验中提高作文能力。当然,把评改的权利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说,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教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评改作文呢?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每到作文课,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挤牙膏"等作文"焦虑症""恐惧症",这是因为学生仍是"无米之妇"。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让作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获取创作的素材,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言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怕,把作文视为语文学习的"拦路虎"。即使是作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宁愿多做些基础题,不愿写作文。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抓住了重阅读、重实践、重开放、重评改的"四重训练"。  相似文献   

6.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必须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当学生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似文献   

7.
冼春燕 《考试周刊》2012,(51):58-59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修改。"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在二十年来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谈谈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陈静 《教师》2011,(7):82-83
目前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按教材规定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设计一个个"套子"引导学生往里钻,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个性被掩盖,写出来的文章或无话可说,或千人一面,或胡编滥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所以我认为,当前作文教学应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创设宽松和谐的习作氛围,让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打开学生习作的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9.
杨伟丽 《教师》2011,(12):60-60
提起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时,我们总把"写"放在最后,可见学会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的。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本阶段要完成由"学写"到基本"入门"的任务,光靠《语文园地》安排的八次作文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相关的探索,力求寻找有效的途径。一、阅读教学中融入作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作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作文知识及方法可以传授,但作文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徐本来 《生活教育》2014,(24):50-51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写作的来源,这就为生活化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建立素材库,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做作文批改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在作文新教法尝试中,我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教学为例,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理性反思:"快速作文"教学法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经历作文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作自改能力,并能逐步实现"自能作文"。  相似文献   

12.
小学三、四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是这个学段的重要任务。可是一直以来,作文让很多学生苦恼。如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呢?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作文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喜欢作文、乐于写作的情感,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校园生活、家庭亲情、社会实践、群体交往等是学生的基本生活范畴,我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13.
有的小学生总觉得写作文难,写出的作文不是单调乏味、三言两语,就是内容空洞,不着边际。面对这一情况,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坚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事情,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把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源头时有活水来"。同时注重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让求新贯穿作文;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就会做到"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孩子们在写作文时发出的感叹。当前,虽然课本上的作文命题已经宽松了很多,但据笔者了解,作文依然是教师和学生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学生的作文状况看,不少学生对写作表现出极大困难。为什么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感到生活平淡,无内容可写,一说写作文就坐在那里皱眉头、冥思苦想。  相似文献   

16.
融"生活"于作文教学之中——探寻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丽 《考试周刊》2010,(53):69-70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外,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重要,十分精辟地道出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实践,作文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学就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要做到"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体现生活",帮助学生架起作文与生活之间的那座桥.让学生在学校中体验生活,在家庭中寻找生活,在自然中观察生活,在社会中开阔生活,真正让学生做到有话可写,有情可表.在教学中我尝试以下策略,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的作文应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入手。有人说,生活是语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8.
林团明 《教师》2011,(15):34-35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要始终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多方式指导小学生作文,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本文论述了以"聊天"方式、以"查询资料"方式、以"观察"方式、以"讨论"方式等指导小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写作的资料库"。作文教学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与手段,最终仍要回归到"生活"这个中心上来。只有"生活"才能成为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坚决打破"躲进课堂、闭门造车"的格局,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目光锁定在返朴归真的自然、日新月异的社会、丰富多彩的校园、喜怒哀乐的家庭上,让学生在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中,积累素材,把学生在课内的冥思苦想变为课外的信手拈来。那么如何实现"作文与生活"零距离接触呢?经过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一、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想写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