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九绍兴四年八月戊寅条云: 宗正少卿兼直史馆范冲入见。冲立未定,上云:“以史事召卿。两朝大典,皆为奸臣所坏。若此时更不修定,异时何以得本末?”冲因论熙宁创制,元祐复古,绍圣以降张弛不一,本末先后各有所因,不可不深究而详论。……上又论王安石之奸,曰:“至今犹有说安石是者,近日有人要行安石法度,不知人情何故直至如此。”冲对:“昔程颐尝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也是才气和学识的直接反映。一个在语言方面反应敏捷、表达得体的人,往往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请看《世说新语》中的故事。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  相似文献   

3.
刘基论相     
【原文】帝(明太祖)欲相杨宪,宪素善(刘)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①,以义理为权衡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③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fèn,毁坏)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  相似文献   

4.
(一)(延)拜①武威②太守③,帝④亲见⑤,戒⑥之曰:“善事⑦上官,无失名誉。”延对⑧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⑨不忠’。履正⑩奉公紒紜矠,臣子之节紒紝矠;上下雷同紒紞矠,非陛下紒紟矠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紒紡矠。”帝叹紒紣矠曰:“卿紒紤矠言是也。”(选自《后汉书·任延传》)〔注释〕①拜:授与官职。②武威:在今甘肃省。③太守:一郡的最高长官。④帝:此指汉光武帝刘秀。⑤见:接见。⑥戒:同“诫”劝告。⑦事:侍奉。⑧对:回答。⑨私臣:怀有私心的臣子。⑩履正:履行正道,走正路。紒紜矠奉公:奉行公事。紒紝矠节:气节,操守。紒紞矠…  相似文献   

5.
文言阁     
杰克年十矣。一旦,父子信步园中,杰克曰:“吾欲知来年体高几何?”遂背木,求父志之。劳斯持锤,于木上以钉为志。自春及夏。由夏至冬,叶飘零,雪纷飞,木高矣。春回,杰克忽忆之,亟延父诣固中较之,讶曰:“噫!吾何以反短邪?”劳斯莞尔,俄而曰:“毋怪,尔亦高矣,然未及木长之疾也。”杰克顿悟。  相似文献   

6.
(一)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相似文献   

7.
桐叶封弟辨     
正古之传者有言①,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②,戏曰:"以封汝。"周公人贺③。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④。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⑤,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  相似文献   

8.
[原文]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终太仆卿。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航始监牧时,文彦博在枢府,有所闻,每呼安世告之。安世从容言:“王介甫求去,外议谓公且代其任。”彦博曰:“安石坏天下至此。后之人何可为?”安世  相似文献   

9.
广西总帅府①—郑牢者,老隶也,性鲠直敢言。都督韩观威严不可犯,亦知牢。观每醉后杀人,牢度有不可杀者,辄不杀,留俟其醒,白以不敢杀之故,以是观尤德之。观卒,山忠毅公云②继任。公固廉正贤者,下车③首延高年耆德④,询边事。有以郑牢言者,云进之,曰:“世谓为将者不计贪,矧⑤广西素尚货利,我亦可贪否?”牢曰:“大人初到,如一洁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⑥也。”公又曰:“人云  相似文献   

10.
本月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许由 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饍不食,后隐于沛泽之中.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相似文献   

11.
孙权劝学     
《阅读与鉴赏》2007,(11):45-45,71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萧俛字思谦,贞元中,及进士第,又以贤良方正对策异等,拜右拾遗。吐蕃寇泾州,调兵护边,帝因问:“兵法有必胜乎?”俛曰:“兵凶器,圣人不得已用之,故武不可玩,玩别无震。夫以仁讨不仁,以义讨不义,先招怀,后掩袭,故有不杀厉,不禽二毛,不犯田稼,其救人如免水火,此必胜术也。若乃以小不忍轻任干戈,师曲而敌怨,非徒不胜,又将自危,是以圣王慎于兵。”帝重其言。令狐楚罢执政,西川节度使王播赂权幸求宰相,俛劾播纤佞不可治台宰,帝不许。自请罢,冀有感悟,帝亦不省。俄罢为尚书左仆射,用播为盐铁使,后卒相。俛自谓辅政浅…  相似文献   

13.
〔原文〕崔武子1见棠姜而美之,遂取2之。庄公通焉。崔子弑3之。晏子4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5,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相似文献   

14.
十五、孙权劝学课内提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相似文献   

15.
苏轼难荆公有一次,东坡指着“坡”字请教王荆公(安石)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乃‘土’之‘皮’。”东坡听了,反问道:“那么‘滑’乃‘水’之‘骨’喽?”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三分诗,七分读诗人郭祥正有一次把自己写的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诵起来。吟完  相似文献   

16.
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也。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潜私谓所亲王粲、司马芝日:“刘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其败无日矣。”遂南适长沙。太祖定荆州,以潜参丞相军事……太祖问潜曰:“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之主。”  相似文献   

17.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为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知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  相似文献   

18.
《列子·说符篇》有云 :“白公问孔子曰 :‘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不应。白公问曰 :‘若以石投水 ,何如 ?’孔子曰 :‘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 :‘若以水投水 ,何如 ?’孔子曰 :‘淄渑之合 ,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 :‘人固不可与微言乎 ?’孔子曰 :‘何为不可 ?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 ,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 ,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于浴室。”张湛于“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下注云 :“自然之势 ,自应濡走。”杨伯峻先生《列子集释》云 :“伯峻按 :《吕览·举难…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散文创作主体的形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形象是和他所领导的变法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出于偏见,许多正统保守的知识分子总把王安石描状成一个大逆不道之人。与王安石同时的吕诲以“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蹇慢上,阴贼害物”(《宋文鉴》卷五十,《论王安石》),概论王安石的为人。《宋史·王安石本传》亦云:“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诸如此类的评述在宋以后的史料笔记中在在可见,合成了王安石形象的基本模式——傲慢、偏执、无情等等。显然,这种充满传统偏见所勾勒出来的形象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0.
曾巩王安石散文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文六大家中,三苏为蜀人,而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均出自人文荟萃的江西。作为门生、晚辈,曾巩与王安石皆蒙欧阳修教诲提携,为其道德文章所薰蒸浸渍。他们熟读经史,涉猎百家,有深厚的儒学与文学修养,这种修养,对他们的散文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产生了巨大而相近的影响。景祜三年(1036),曾、王即相识于京师,巩有《寄王介卿》云:“君材信魁崛,议论恣排辟。……寥寥孟韩后,斯文大难得。”对安石不胜倾慕。庆历二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