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突厥乃丁零语族(战国秦汉日丁零,魏晋南北朝曰敕勒、高车,隋唐曰铁勒,名号不同,族类则一)之一支①,原居叶尼塞河上游,以狼为图腾,姓阿史那氏。后迁高昌北山(今新疆吐鲁番盆地西北之博格达山),种族蕃育,人口渐多。公元五世纪中,遭柔然汗国侵掠,移居金山(阿尔泰山)之阳,臣于柔然,为柔然“铁工”(《周书·突厥传》)。五世纪末以降,随着柔然势力的衰落,突厥人逐渐摆脱柔然的控制,迅速强大起  相似文献   

2.
一回鹘的部落联盟与回鹘政权的建立回鹘(音hú)原来称回纥(音hé).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回纥首领蔼道曷里禄设弭施合昆迦可汗遣使诸求唐朝允许改为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鹘是铁勒族的一支,是南北朝时期敕勒(即随唐时之铁勒)六氏之一的韦纥氏的后裔.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即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密、葛逻禄;回鹘(回纥)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由九个部落组成,即药罗  相似文献   

3.
一回纥的兴起维吾尔族在《旧唐书》中称回纥,它源出突厥语族的铁勒(又名高车)。是我国蒙古草原上的兄弟游牧民族。北魏时期,铁勒的中心驻地在鄂尔浑河流域上游,不久,以乌护氏族为主的部落西迁天山之北,是为西支;以袁纥(又作韦纥)氏族为主的部落则北迁到土拉河以北至色楞格河流域,是为东支。西魏到北周期间(535—581年),以阿尔泰山为中心的突厥人兴起以后,以袁纥为主的东支铁勒人民即处在突厥贵族统治之  相似文献   

4.
杨德华 《历史学习》2009,(12):21-22
回纥民族,兴起于隋,至唐而强盛,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在汉时称为丁零,北魏时称为敕勒或高车。北周和隋时处于突厥的控制之下,铁勒不断反抗突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兴起,并一度主宰西域部分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主要有鲜卑、柔然、高车、吐谷浑、突厥等,他们分别隶属于阿尔泰语系东胡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以及汉藏语系的藏语族,其语言、血统、文化都大小相同,在物质文化上则颇多类似,其精神生方式又各具特点,值得深入考察。一、鲜卑与柔然鲜卑本东胡的一支,“别保鲜卑山,因号焉。其语言、习俗与乌丸同,其地东接辽水,西当西域”①。是我国古代北方大族之一。早在匈奴时期其中的一支已徙居西域,史载匈奴有呼衍王主西面;呼衍即呼延,既是匈奴四大主姓之一,又是鲜卑诸显贵…  相似文献   

6.
由我校蒙古史研究所林幹教授编撰的《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最近(1987年底)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75万字,大32开本,分装上下两册,书价6.35元。这个论文集选录了1919—1981年国内汉文期刊登载的及林教授自撰的突厥与回纥历史的论文计115篇。内容分编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突厥史论文,包括突厥、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及突厥的族源——丁零、敕勒(高车)、铁勒等论文;  相似文献   

7.
古代突厥文是我国历史上曾活动于蒙古草原的突厥汉国(公元522——744年)和回鹘汗国(公元744——840年)以及高昌回鹘王国(公元840年以后)使用的一种音素、音节混合型文字。此外,这种文字也曾为古代居住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族的祖先)使用过。  相似文献   

8.
回鹘为我国汉文史籍对唐代游牧于漠北高原一带的古代维吾尔族的族称。公元744年,回鹘人曾在漠北高原建立了回鹘汗国。这时回鹘人长期过着“居无恒所,随水草流徙”的游牧生活,使用古代突厥文(又称古代突厥——如尼文或鄂尔浑——叶尼塞文)。公元840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内乱以及黠戛斯人的入侵,回鹘汗国灭亡。回鹘各部除一小部分留居原地外,大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重要的一支迁到吐鲁番盆地,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史称西州回鹘。这一支回鹘人在与当地土著居民接触、融合后形成了今日新疆的维吾尔族。另一支迁到了甘州(今甘肃张掖),史称甘州回鹘。他们是现今裕固族的祖先。还有一部分迁到了长城附近,后逐渐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9.
柔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于公元四世纪末到公元六世纪中叶。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时期,正是柔然开始走向强盛的时期。拓跋鲜卑的“重心南向”,使得柔然族有可能尽占“匈奴故地”,获得大漠南北这一广阔的活动场所。公元四○二年(北魏道武帝天兴二年)柔然主社仑自称可汗,正式建立奴隶制政权,直至公元五五二年(西魏废帝元钦元年)被新兴的突厥族击灭止。柔然政权存在时间(公元402——552年)与北魏王朝存在时间(公元386——534年)大体相当。这个时期内,我国北方诸少数民族中,只有柔然能与北魏相匹敌,故二者既时相攻战,又时相和好。本文拟对柔然与北魏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族别及其势力的成长回纥是唐帝国周边的重要部族之一,散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之娑陵水(色楞格河)一带。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他们的祖先在我国史籍记载里说是匈奴族。如“新唐书”“回纥传”说:“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魏书则说:“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勑勒,诸夏以为高车……其种有狄氏、表(袁之误)  相似文献   

11.
柔然族名试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柔然是我国北方历史上继匈奴、鲜卑之后出现的第三个大的民族集团,曾经在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期的约一个半世纪之间,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建立过一个势力强大的游牧帝国。公元402年,其首领社(艹侖)自称可汗,成为北方民族君主称可汗之始。这个民族在东西方的历史上都有过相当的影响,虽然在程度上不如其前的匈奴和鲜卑、其后的突厥和蒙古等那么巨大。因此,这一族名的来源和涵义,也与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这些名称一样,受  相似文献   

12.
回鹘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丁零,两晋以后,又称敕勒或铁勒。北魏时,铁勒族的一支袁纥,入隋称韦纥,大业元年(605年),与仆骨、同罗、拔野古等联盟,总称回纥。唐天宝三载(744年),击破东突厥,建立起一个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接中原,北抵色楞格河的庞大汗国。后自请于唐,改称回鹘。唐开成五年(840年),曾雄踞大漠南北的回鹘汗国在天灾人祸的层迭打击下瓦解,部众四散迁  相似文献   

13.
西突厥初期的王庭位置考苏北海一、突厥汗国与西突厥汗国的关系突厥诸部兴起于6世纪中叶,在我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从公元552年到744年将近二百年时间,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突厥汗国的统治者出于阿史那氏族。据史籍记载,阿史那氏曾从属于柔然(蠕...  相似文献   

14.
张惠民 《历史学习》2006,(12):31-32
回纥为回纥语 uyghur 的音译,其含意是“联合”、“同盟”、“共同辅佐”,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到唐代成为民族与汗国的名称。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其远祖可推到春秋时期的狄、汉魏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同柔然族的战争,其中一部分于492年往西迁徙至天山一带,分成东西两部。东部铁勒中的一部叫乌纥或乌护,西部铁勒中的一部叫袁纥或韦纥。7世纪初,西突厥处罗可汗对铁勒各部实行残暴统治。605年,处罗可汗袭掠铁勒各部,抢掠财物,杀其氏族首领几百人。铁勒起兵反抗,大败处罗可汗。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从属于薛延陀汗国。646年,唐  相似文献   

15.
新疆呼图■县处于天山北麓中段,这里不但有举世闻名的康家石门子《天山生殖崇拜岩画》,共有12个石门子。另有与它遥遥相对的东方有阿畏滩、宽沟突厥人的文化遗址。从县城向东南行驰75公里的群山中,有三个象三个馒头形的中间,耸立一座经年风化脱落的山头,石上镌刻着酉突厥人早期生活的图景(附图加说明在文后)。显示出酉突厥人沦为柔然族“锻奴”石刻文明程度。突厥人的由来,虽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但它确实是我国北方匈奴族的一个别支,为阿史那姓的一支。由蒙古草原游牧到阿尔泰山为中心,“随水草迁徙,以牧猎为主”,还会冶铁…  相似文献   

16.
一、高车国建立经过高车族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历史文献上最早出现“高车”是东晋哀帝隆和二年,即拓跋代国昭成皇帝二十六年(363年)。其族源则可追溯到公元前的丁零。在公元以后的数百年间,活动踪迹不绝于史乘,并与同时期的汉、鲜卑、柔然及西域各族人民发生了密切关系。据《魏书·高车传》说:“高车,盖  相似文献   

17.
(一)根据历史学家们的研究,在公元十世纪末,喀喇汗王朝的萨士克·布格拉汗时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现今新疆喀什一带,然后逐渐传到和田、库车、吐鲁番等地,取代了曾经长期盛行的佛教。①随着宗教信仰的变迁,维吾尔族的文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阿拉伯字母式的文字逐渐代替了回鹘文。但这一过程是漫长的。明代的高昌、哈密地区还在使用回鹘文,《高昌馆来文》、《高昌译语》等文献仍是用回鹘文书写的。由此可见,阿拉伯字母式的文字同回鹘文在新疆各地并存的时期有四、五百年之久。维吾尔族人民使用多种文字,主要的有突厥文(又称作“突厥如尼文”或“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阿托伯字母式的文字历史最长,将近一  相似文献   

18.
《敕勒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敕勒族民歌。敕勒族,匈奴族后裔,初号狄历;在秦汉时称“丁零”(亦作“丁灵”、“丁令”“钉灵”);魏晋南北朝时才称“敕勒”,因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魏书·高车传》),故又叫“高车”。敕勒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居住在漠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三千里中”(《资治通鉴》卷121),即今蒙古草原。敕勒族以游牧为主,过着住穹庐,乘高车,逐水草,畜牧蕃息的生活。这个民族能歌善舞,《北史·高车传》说:“其人好引声长歌。”“男女无大小,皆集会……歌舞作乐。”甚至有时集合数万人“大会走马,杀牲游(辶尧),歌吟忻忻”。正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的文化音乐之风,才产生了《敕勒歌》这样的不朽杰作。  相似文献   

19.
一奚族早期的生活奚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隋以前的史书曾称为"库莫奚".它与契丹族是一对孪生兄弟民族,祖先都是东胡族.奚族正式出现于史书记载是在北魏时期.这时,奚族尚处在原始部落时期,以游牧为主,辅之射猎.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9年),奚族被拓跋魏在弱洛水(今西喇木伦河)之南击败,  相似文献   

20.
"索国"是匈奴西北边鄙丁零人的小国。北匈奴西遁,公元90年以后至126年间,扩展为四大部。其中大儿部在金山中段,号为"突厥"。西晋时,南下的一支与金山之阳的蒲类人"阿恶部"融合,即为阿史那部。他们约东晋时南迁到高昌北山,进入"西域文化圈",学会冶铁,社会取得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