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伟大的艺术家,常常有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孤独感,而且这种孤独感又与他们对人类的深切同情心相互依存、相互强化,共同成为艺术家创作出伟大作品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2.
学生同情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情感共鸣的心理状态。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同情心分为自然的同情心和教化的同情心。在全球化时代,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培育学生教化的同情心,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同情心的世界公民,既能担当民族和国家的重任,又能造就人类福祉、化解世界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试论同情心教育的价值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情心是基于对他人的负性情绪状态或情境的理解而产生的他人取向的情绪反应,它包括悲伤、关心和缓解他人负性情绪的愿望.它是道德情感和良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的重要中介因素.通过对同情心教育的价值探究,提出对人们进行同情心教育是当前道德教育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同情心可以通过对他人的情绪情感认知、情绪教养、同情行为的强化和树立模仿的榜样等方法来培养.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的教师同情心及其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的同情心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易于、愿意并能够产生同情现象、引导自己行为方向的心理状态或态度倾向。教师的同情心是教师职业伦理形成与成长的源泉。教师同情心的唤醒和培育大致有以下一些途径可供参考:帮助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充分认识同情心在学校教育及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尽可能多地接触孩子;搜集和研究一些师生交往过程中运用同情心、同情心缺失以及它们所造成不同后果的案例;分析一些优秀教师与卓越教师的档案资料;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帮助教师直观地意识同情品质的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不断提升教师的同情品质。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从同情心是儿童道德成长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儿童同情心缺失的原因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同情心的培养几点看法,以期对儿童品德教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幼儿同情心发展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同情心的心理结构出发,结合幼儿同情心发展特点,本研究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对天津市两所幼儿园203名幼儿同情心的发展进行了心理干预。结果表明:为期12周的干预活动有效促进了幼儿同情体验和同情行为的发展,但对幼儿同情理解能力的发展却未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大班是培养幼儿同情心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8.
同情别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呢?  相似文献   

9.
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是职业院校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有多种因素妨碍着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的生成与维系,培养并保障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需要教师充分理解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职业学习,丰富对关系的认知,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需要健全职业院校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家庭教育领域中,存在一种相当普遍的倾向。那就是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甚至是无穷无尽的要求,而对于孩子的任性、胡闹、不尊重他人却熟视无睹。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必将使孩子难以真正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1.
社会同情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共同遭遇或感受在情感上所发生的共鸣,与个体同情或人类同情相区别。社会同情是民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理解的条件,社会责任的基础,也引导着人们的积极社会行动。社会同情的培育指向良好公民的形成,有助于防止和消解社会加速分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冷漠、排斥和不正义。作为一种比起个体同情来说更加高级和复杂的同情类型,社会同情心的培育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加强人文和艺术教育、社会角色体验或扮演、开展人类基本教育等途径和方法来实施。  相似文献   

12.
在王船山哲学中,情被把捉为天人之“际”。情者,性感于物而动。情-感在把性(此在)带入情境的同时,也已经把相感之物带入情境。情-感见证了“人生天地间”这一最原始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促进幼儿同情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根据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教育活动,结果表明教育活动促进了幼儿同情芯的发展;中班是幼儿同情心培养的关键年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孤独的刈麦女》中刈麦女的孤独、其歌声反映出的忧伤以及歌声引起过路者的共鸣等三方面,同时,结合华兹华斯的生活经历和诗歌理论探寻了这种忧郁情感产生的根源,并指出诗中反映的诗人在其长诗《丁登寺》中所提及的“聆听宁静的人性之悲曲”的忧郁情感。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16.
从家庭培养的角度出发,提出幼儿同情心的培养策略,包括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和移情训练法、强化巩固法。  相似文献   

17.
恻隐之心即同情之心、怜悯之心,人人皆有。它是善的开端,仁爱的源头,是一种真实的非功利性的自然情感,要充分开发和扩充,以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方面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同情探微     
同情是主体与客体——遭遇不幸的人的情感共鸣。亚当.斯密对同情概念的发展是对同情伦理学的杰出贡献,但并非对同情内涵的真正揭示。同情的产生是从同情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客观差异到主观平等的过程。同情对主体而言是一种快乐而不是痛苦。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人们苦于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也苦于对不幸的人表示不同情。因为同情这种美德能最终导致快乐总量的增加,所以能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的封建教权、宗教幽灵在文艺复兴之初还在作怪。人文主义艺术家以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以人权反对神权,追求个性的自由、理性的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创作的共同特点。艺术家们从人间生活出发,创作出美的艺术作品,让人们领悟到真正的“天堂”不是在天国,而是在人间。尽管他们大多是借宗教题材来表现,但实际上是与现实生活分不开的,真实的世界和活人的个性是艺术家们描绘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