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仇英(16世纪),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江苏太仓人,主要活动于明嘉靖年间。他出身低微,"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徙而业画",拜于周臣门下。由于其天资不凡,深得理法,人物、山水、走兽、界画无所不精,在画坛声誉卓著。在"明四家"中,文、沈、唐都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士大夫,唯仇英是匠人出身,既不擅诗,又不能文,也不工书,独以笔墨丹青取胜。  相似文献   

2.
正仇英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常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仇英在自己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画,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据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于横翁(文征明)。"此外,仇英拜周臣门下学画,  相似文献   

3.
<正>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明代代表性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天门四杰”,在画坛极有名望。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走兽画,他无一不精,存世画作有《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仇英生在当时苏州太仓县的一个平民家里,父亲是一个漆匠。他的家庭状况不好,常常过着饿肚皮的日子。所以约13岁时,他就去给父亲做帮工,学漆匠技艺了。仇英性格坚毅,勤奋好学。当漆工要学会识色、调色、设计图案,还要经常跟画商打交道,因此年少时的仇英常常能看到各种好画,但贫穷的他买不起这些昂贵的画卷。为了学习绘画,仇英一有空便蹲在画店的窗口下,偷偷地描摹自己喜欢的画卷,即使受到老板的白眼和有钱人的讥嘲,也不放在心上。约18岁时,仇英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告别父母,离开了太仓,为了心中的绘画梦想,孤身一人来到繁华的苏州城。  相似文献   

4.
文征明,“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当世名气极大,声望极高。后人仿造文氏手笔相当多,手法各式各样,情况复杂。《窗前鸣佩》手卷,一级珍品,蕴含着时代特征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5.
唐寅纪念馆     
唐寅纪念馆,在苏州市郊横塘。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苏州人。他诗、书、画“三绝”兼擅,尤以绘画更负盛名,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明  相似文献   

6.
<正>今天,我们要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说起。清代书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有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也就是说,虚实结合,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无画的地方也会有美妙的境界。绘画如此,文字亦然。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虚实结合,让两者相辅相生,互相映衬,同样会呈现出妙句、妙段、妙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虚,什么是实。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虚幻、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景物、实象、实境等。虚实结合,就是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常见形式为先实后虚和化虚为实。  相似文献   

7.
明代仇英是中国画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画家,他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文章对仇英的《汉宫春晓图》进行了还原历史性的分析,帮助艺术接受者更深入地了解仇英的仕女人物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8.
传世名画     
<正>仇英(1505—1552年),生于明朝弘治末,卒于嘉靖三十一年前后。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后居苏州,工匠出身。他曾客居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中观看临摹过大量古画,临画功力精湛,能达到乱真程度。在"明四家"中他虽兼学南北各家,但对  相似文献   

9.
吴门四家     
明代中期活动在苏州地区的四位著名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他们以新颖的艺术风格,一洗往日画坛衰颓之风,成为当时崛起的一支新画派——文人画派。这种画派对中国画影响深远,从明代中期起,以至“直使清代三百年之山水画,全属此派画之下。”他们四人因此被后人合称为“吴门四家”。 “吴门四家”中的老前辈是沈周(1427年——1509年),他号石田,江苏长洲(今吴  相似文献   

10.
    
能代表中国文化最恰当的字汇确实是这个“文”字,从字形而论,正立的人形是定位,错画的文饰是变化,有刚有柔,刚柔相济。甲骨文中,“文”像正立的人的形状,胸部有刻画的文饰。在身体上刺画花纹,这是“文身”的“文”的本义。《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显示两条刻画的纹路相交错的样子。从小篆字形来看,它与甲  相似文献   

11.
《新读写》2011,(11):17-17
斑、斓皆从文,文的本义是画。古代称在身上刺画花纹或字为“文身”。斑,斑点或斑纹;斓,色彩多。“斑斓”意为灿烂多彩。  相似文献   

12.
假日,去拜望一位在画坛已颇有名气的中学同窗,见面寒暄后,主人拿出一幅画。此画题名:《雨中捕鱼图》。画面上,一蓑笠渔翁立于船头,扬臂撒开一张鱼网。我看后问道:“雨在何处?”主人笑曰:“雨在无画处。”主人见我困惑不解,便道:“绘画,讲完不画之画,所谓于无画处皆成妙境!譬如此画,若画中有雨,画则实;实,意境则浅,观画者一览无遗,无玩味之余地,遂情趣寡淡。”  相似文献   

13.
名句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 ,所谓“诗眼”和“文眼” ,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洋洋五百言 ,诗眼却在“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 ,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 ,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 ,“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 ,有“画不点苔 ,山无生气”的说法。《南田论画》还把“画眼”比喻为人的眼睛 :“譬之人 ,有眼通体皆灵 ,究竟通体皆灵不独在眼 ,然而离眼不可也。”由于“诗眼”和“文…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惊艳》一折时说:“亦尝观于烘云托月之法乎?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意不在于云也。意不在于云者,意固在于月也。”烘云托月,意不在云而在月,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实质。但是写不好“宾”就无法衬托“主”,画不好“云”也就无从烘托“月”;“月”依赖于“云”,画好“云”是画好“月”的前提。本文试就《记王忠肃公翱事》一文,浅析“烘云托月”的映衬手法。文章节选了王翱的两件轶事:一是拒调女婿入京;二是代友藏珠,后又将珠还给朋友的后人。这两件事,分别从对家人、对友人的态度上,反映出王翱不徇私情、  相似文献   

15.
虚实转换法     
《新读写》2010,(7):31-34
“实”与“虚”是写作学里一组相对相反的概念。“实”是客观的。“虚”是主观的;“实”是具体的。“虚”是抽象的;“实”是眼前的,“虚”是远处的。所谓虚实转换法。是指面对抽象的、无形的话题(文题),应该把它落到实处,即虚题实写;而面对具体的、有形的话题(文题),应该诠释出题目的虚指意义,即实题虚写。  相似文献   

16.
课的灵气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所谓“诗眼”和“文眼”,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宁》一诗洋洋五百言,诗眼却在“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有“画不点苔,山无生气”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说文》九上:“文,错画也,象交文。”意思是:文是交错的笔画。象花纹交互。甲骨金文的“文”字,象一个人的上身画有花纹。《说文》十四下:“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乳是人和鸟生子。所以字形是“子”字在表示屋子义的“宀”字下。“子”还兼表读音。“文”是一个象形字,不可分割。“字”是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可分析出“子”、“宀”二字 汉文字起源于图画,是由交错的笔画构成的,所以可以叫“文”。汉朝以前,就是这样称呼文字的。《左传·宣公十五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盅。”直到秦《琅邪刻石》“书同文字”才提到“字”。“文”“字”原本实质相同而名称不同。  相似文献   

18.
正绢本设色23.1cm×23.2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仇英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吴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而仇英在作品中一般只题名款。《船人形图》,是14世纪日本室町时代以后,将舶来的中国画汇集而成的手鉴中唐绘《笔耕园》60幅册页中的一幅。作品描绘主仆一众人乘船游玩的场景,人物衣饰的华美和物品的丰盛尽显奢华。《笔耕园》中经鉴识的画家人数达49名,宋元时代画家较多,其中也有明代  相似文献   

19.
<正>周昉出身世家,父亲周庆元曾任监察御史,兄长周皓曾任执金吾,他本人则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周昉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周昉的佛教画被称为“周家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视为佛教画的标准。他创造出的“水月观音之体”,以笔法柔丽、形象端严而闻名,为后世画家所效法。  相似文献   

20.
虚实乱谭     
读名画《风雨归舟图》,但见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问:“雨在何处?”答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我国画论历来讲究“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其实,任何艺术都贵于此道。古戏上的虚拟动作,现代剧的静场、潜台词,音乐上的“歇拍”、弦外之音,诗文中的象征、虚写,等等,都是极好的例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两句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